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博览》2010,(4):29-29
对于日本人而畜,直到现在。能够熟练读出古汉语文章。还属于最高学问素养之一。短而精炼、信屈聱牙《论语》文体。反被认为适合作为幼儿语音教材。《论语》语音教材在日本社会中版本众多、流行广泛。用假名通读《论语》的教材介绍中这样说:“将人生智慧凝结为语言的《论语》。既是人生必需的教养.其文章也适合出声地读。  相似文献   

2.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3.
文化播报     
《论语》:为日本人抚慰心灵不久前,日本NHK电视台推出了新综合节目汉语论语。主持人和演员在节目中引用《论语》等名言为现代日本人指点迷津。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节目中涉及了形形色色现代日本社会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经证经是指从经书中寻找证据来考释该经书中的词义或句意的一种训诂方法。运用以经证经的训诂方法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就是本《论语》之文来证《论语》,从《论语》中寻找证据来考释《论语》中的某些词义或句意。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论语》中的上下文语境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二是以《论语》正文中的训诂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三是以《论语》的用语之例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四是以《论语》的基本思想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5.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6.
李成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4):142-144
如果要从众多的古籍经典中挑出一本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最有可读性的著作,我当仁不让会推《论语》。这部书不仅大体包括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实质性内容,而且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形象感极强的文风数千年来一直脍炙读书人之口,许多思想即是在今天亦不失实用与值得推阐的意义。难怪古人一直都极为推崇这部儒家经典。东汉赵岐说:“《论语》者,五经之辖辖,六艺之喉衿也。”宋人甚至把《论语》抬到一个吓人的高度,直视《论语》为“稻粱”,认为百姓不可一日无之,乃至说一日无《论语》,“天下其无人类矣;非无人类矣,有人类而无人心也,”  相似文献   

7.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8.
《论语正义》是清代扬州派学者刘宝楠父子一身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该作不仅体现了清代考据学的重要成果,对《论语》学的发展亦贡献卓著。运用统计、归纳、比较等方法对《论语正义》中释词时引用《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传注类训诂著作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有清一代虽然说文学昌明,但扬州派秉承皖派学者之优长,尊汉但不迷信汉,从而在《论语》诠释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集大成之作。也印证了经过清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训诂、文字、音韵等学术已经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作为传统专门之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问题众多.文章主要围绕《论语》的编纂、《论语》的意义解读及孔子的思想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力图在固有旧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阐释,为《论语》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藉由考察《论语》原文中可见的孔子之生死观,对《先进篇》中“未知生,焉知死”一语之意涵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12.
活跃于宋理宗时期的蔡节,是永嘉学派传人。尽管他与朱熹后学交往密切,任职地方期间兴建书院,举荐理学人才,推动程朱理学传播,而且其《论语集说》亦大量征引朱熹之说,但他并非朱子学派成员,被视为宗朱之作的《论语集说》,实际上应是永嘉后学《论语》诠释的代表。《论语集说》在文献征引上的拓展,透露出以《论语》诠释为中心、以性理之学为本位、集诸儒之大成、续二程之“道统”的思想意图;在诠释体例上的创新,既能够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又有利于突出自己的独到观点,从而使之成为折衷诸说、自出机杼的《论语》诠释佳作;在思想义理上的融会,将永嘉之学本有的性理与事功两个面向统合到对“天理”的真知与实行,反映出永嘉后学对事功的性理回转,构成永嘉之学在南宋后期演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姬岳江 《科技信息》2012,(28):151-152
本文将总结《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原则,比较和探讨理雅各(James Legge)、韦利(Arthur Waley)、刘殿爵(D.C.Lau)和林戊荪所译的《论语》中教育原则经典句子的英译,探索《论语》英译之道。  相似文献   

14.
对《论语译注》中的三个句子“斯害也已”、“末之也已”、“其终也已”的解释与杨伯峻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论语》和《左传》中所有“也已”句分析后认为在《论语》时代,“也已”已经结合为一个语气词,它们不应拆开解释;其二,“已”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也”与“已”的结合处在动词“已”逐渐虚化的过程中;第三,“也”置于主语后表提顿只限于特定的句子,而论语中这三句都不符合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15.
儒家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有《论语》之忠恕,有《中庸》之忠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大大发展了忠恕学说。忠恕之道既有丰富的古代实践,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论语》文本的生成过程,阐述了《论语》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母体的诸多原因,《论语》的价值取向和它的特点。论述了《论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与当时诸家学派的比较论争中,从形式到内容的形成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17.
胡鸣 《咸宁学院学报》2013,33(3):51-52,126
阮元《论语注疏》与朱熹《论语集注》是《论语》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集成本。阮刻本是宋十行本的重刻,宋十行本与朱注本几乎为同时期传本。然而,二者经文并非完全一致,体现在文本结构的分章与文本属性的异文的出入,此展现了宋代《论语》传本流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艺概》云:"渊明大要出于《论语》",指出陶渊明与《论语》之间的渊源。陶渊明一生五次出仕,其积极入世的仕宦思想深受《论语》影响,同时又因其个体的独特性而别具特色。本文试从"学而优则仕",对可依托的君主的不同理解,为官之道的不同方式等方面对陶渊明的仕宦思想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表达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前人对《论语》词汇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关于《论语》的表情词,目前研究的不多。情绪词是指那些可以将人的情绪表现在脸色、面容上的词,比如喜、怒、哀、乐等词。本文选取《论语》中主要的、基本的情绪,根据它们在《论语》中出现的词义,对它们进行定量统计和分类,并对它们的词性进行分析,对研究《论语》词汇、窥视古今情绪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版的著作《论语新解》,旨取通俗,以务明《论语》本义为主,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指出了一条有别于学术探讨的读书道路。他的经典普及工作不仅是对《论语》的毕力钻研,也流露出对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殷殷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