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福建省莆田市1995~2005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在概述衡阳市城市化过程基础上,文章进行了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衡阳市自1994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变动的总体方向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呈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且地区差异性大。作者选取了10个有关城市化驱动因素变量,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模型显示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福清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6-2005年土地变更数据,利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各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从土地变化的数量、方向论述了福清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福清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景观格局是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其变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综合反映。该文以南宁市为例,将南宁市2006年、2008年Landsat TM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南宁市2006—2008年土地利用景观的动态演变规律及格局空间分异特征,解析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南宁市各类景观均有变化,尤以耕地景观转变为林草地,建设用地突出,总体景观格局呈破碎化,景观类型多样化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受到人为扰动影响最为巨大,区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6.
建瓯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GIS软件等来研究建瓯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并将分析结果用图表形式表示,直观显示了建瓯市从1998—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建瓯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差异的驱动力,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适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求阜新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利用1998年和2006年获取的两期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TM卫星遥感影像,快速准确地建立了土地资源利用动态数据库,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同时对影响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最后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为阜新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并可为转型时期的阜新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我国对LUCC的研究内容涉及了各个层面和角度。文章在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区域、研究方法、驱动因素,指出了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质量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文章运用新疆博州2000-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与牧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接着运用博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博州地区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总结出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因素是引起博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且第一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吐鲁番地区2001—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8年来,吐鲁番地区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减少,林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吐鲁番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兰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兰州城市边缘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 ,分析了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卫星城镇发展是保证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典型的喀斯特脆弱生态区———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利益、人口增长、政策驱动、土地资源条件和价值观念取向是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尽可能避免土地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3.
城乡过渡带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深入研究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典型城乡过渡带马坡-牛栏山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和Logistic耦合模型深入分析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5年期间,马坡-牛栏山镇基质景观类型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林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较为稳定;在村镇尺度的研究中,土地利用变化受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区位因素对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变化具有主导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林地、水域的变化具有主导作用.本文为探讨北京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过渡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嫩江中上游地区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图及其变化图,在GIS支持下,生成两个时段该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图,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驱动力。选取的自然因子主要为高程(e)、坡度(s)、人口(△l)、农业机械力投入量、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区距嫩江干流和居民点的最短距离等,利用空间相关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子为高程、披度、人口、大牲畜头数。利用空间多元线性回归函数求得本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La=11.037-4.512*e-0.298*s 0.292*△p 2.596*△l。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耕地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78~1999年武汉市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武汉市近22年来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2年来,武汉市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关土地的政策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武威市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2000—2020年GlobeLand30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研究了武威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明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0年武威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裸地为主,裸地面积为17 628.2 km2,占武威市总面积的53.2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荒漠区;2000—2020年间,武威市灌木地、林地综合动态度最高,表明两者稳定度较低,其次是人造地表、水体和冰川积雪,裸地、耕地、草地和湿地四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在20年内动态度较低,相对比较稳定;2000—2020年间武威市土地利用主要转移方向呈现耕地转入人造地表、林地转入草地、裸地转入耕地和人造地表的现象。研究得到武威市气温和降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相对有限,只对湿地、水体和林地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有一定影响,武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其中GDP、房地产投资、政府政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地利用转换矩阵表,分析了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和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的土地利用有其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本区域其他土地都有所增加,且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内部各地类转换剧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明显,但土地利用沙化现象仍然存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土地综合动态度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神木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其环境政策是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重耍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唐山市耕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利用唐山市近16年的统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耕地动态变化与主要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市1992-2007年间耕地面积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唐山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沿海地区围垦动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基于ENVI 5.3与ArcGIS 10.0平台,以2000年Landsat-7 ETM和2017年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海岸线,然后用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江苏沿海地区200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a)2000—2017年间江苏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江苏省围垦土地面积107 420.0 hm2,年均围垦面积6 318.8 hm2,全省平均岸线围垦强度为7.11 hm2/(a·km)。(b)连云港市围垦强度最低,大部分耕地、林地与水体转化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盐城市海岸线长度最长,围垦面积最大,整体利用格局向海岸方向迁移,耕地、未利用土地等面积略有下降;南通市围垦强度最大,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城镇面积增加。(c)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江苏沿海围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