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则鸣 《世界科学》2014,(9):F0004-F0004
<正>未来的"机器人大脑"将能从互联网上获取海量信息,然后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机器人,使机器人成为家庭、办公室和企业的好帮手。这是7月中旬在美国召开的"2014年度机器人技术:科学与系统大会"上传出的消息。据专家介绍,所谓的"机器人大脑"就是一个大型计算系统,通过该系统的"结构深度学习"技术,机器人对诸如找钥匙、倒饮料、端盘子和在合适时机打断两个人的  相似文献   

2.
要让机器人像昆虫一样思考是很困难的,但是解决这个难题之后,机器人就可以像苍蝇一样灵敏,科学家也可以借机器人了解昆虫的运动。"泰瑞二号"看起来像机器人,发出的声音也像机器人,但走起路来却像昆虫。它会伸出缆线触角,6只脚的机械关节则会在走路时发出金属的嘎嘎声。但是它却能够以稳健的步伐,坚定地跨越实验室的地板。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曾推出过一部有关机器人的科幻影片,内容是说由于机器人的脑中植入了动物细胞,机器人变得像人一样会思考,并且和人争夺统治世界的霸权,这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收到了极高的票房价值.今天,影片"未来世界"中的预言部分已经正在付诸实践.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到2030年,计算机或机器人将拥有和人类大脑一样的储存容量和处理速度,甚至能完全代替人类思考.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人的感觉是最难模仿的,人类在感觉方面所达到的"超"能程度,目前连机器人也望尘莫及——能"听"的手机器人虽然凭借电流控制能"握住"杯子等物体,但人的手却要比它更高明。以触觉为例,人的指尖能感知只有5μm高的突起,而这个数字仅仅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50。至于舌头和嘴唇的敏感度就更高了。当你试着把一根头发放到嘴里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13,(3):13
这是一款高仿生机器人,被命名为"迭戈-圣(Diego-San)"。这款机器人模仿1岁年龄的婴儿时,能表现出一系列的情绪变化,例如快乐、悲伤、惊慌、困惑和生气。它甚至还能板起面孔,像个婴儿马上要流出眼泪时那样咬着自己的下嘴唇。图左是困惑的表情,图中是高兴的表情,图右是哭泣的表情。  相似文献   

6.
碧雪 《科学之友》2005,(4):23-23
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一种会像孩子那样“学习”走路的机器人,它可以在每走一步的时候不断改进和调整它的步调和平衡。这种步行机器人看起来更像个会走路的插件玩具而不像个人,但是它确确实实有着像到处闲逛的人的那种步态。它用呈弧形的脚和电动机驱动的脚踝来带动着它的腿向前走,它的胳膊也随着脚步同时摆动着以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从电影中和电视上看到机器人,那些军用机器人几乎都像人一样,长着脑袋和手、脚。其实,军用机器人并非都是电影上的样子。无人驾驶飞机就是军用机器人的一种,所以无人驾驶飞机又叫“飞行机器人”。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它是军用飞机大家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员。由于无人机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又没有飞行人员,主要依靠机外的人员操纵,所以它常常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无人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的时候,无人机是作为靶机使用的,后来一些国家又研制了无人驾驶侦察机。 无人驾驶飞机主要由机体、动力系统、机载飞行控制系统、起飞和回收装置以及侦察、电子设备等组成。它的飞行方式主要有3种:有线控制、无线遥控和程序控制。 采用有线控制的方法比较简单,地面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电缆或光缆将各种遥控信息传给无人机,操纵无人机进行飞行,无人机也通过电缆或光缆将信息传回地面。用这种方法飞行的无人机飞行距离不可能太远。  相似文献   

8.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这个词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但实际上人们将机器人视为一种能自己干活的自动化机器,以后因西方国家出现了“白领”和“蓝领”员工之分,所以又将机器人称为“钢领”。特殊的商品当今世界,也许没有一种商品会像机器人那样具有多种身份。目前,全世  相似文献   

9.
人类梦想过的“铁臂阿童木”真的能实现吗?如果机器人能理解人的心,那么制造出有心的机器人也并非梦幻。可是,机器人的心会放到它的哪个部位呢? 理解人心的机器人 据说美国已研制出一些机器,它们能代行人的心和思考的一部分。其中一个是美国位于俄亥俄州的空军基地的科学家研制出来的飞行模拟机,它能通过脑对光的反应的强弱来控制。随后,他们又利用这种方法开发出可利用脑波和额头血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吸尘器:俄罗斯发明了一种机器人吸尘器,这是一个同吸尘器一样大小的圆形吸尘器。它可以在房间里自行移动,由于有一个超声波传感器,机器人不会碰到障碍物,它能按微处理器的命令绕过障碍物。其吸尘能力能随着地面的尘型自动确定吸力的大小。不用电机的电扇:美国研制的一种电扇是用交流电驱动振动,来代替风叶送风,就像人们  相似文献   

11.
正日本一家公司最近推出具有突破性、分男版和女版的情感机器人。它们的设计目的是为人作伴。它们能读懂主人感情,给予主人建议,还能与主人聊天。它们不仅样子像人,而且能模拟人的行为,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这些机器人上市后短短1分钟内就售出1000部,尽管单部售价高达人民币1.2万元,另外还得支付月租2000元。科学家说,数年后将出现真正能为人妻及为人夫的机器人,但在此之前,人类应该对有关机器人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如何应对恐怖袭击,避免损失,美国政府可谓绞尽脑汁。目前,美国科学家对蛇形机器人——“蛇人”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由于“蛇人”小巧玲珑,可施展出它过人的本领寻找到可怕的目标,并破坏目标内部结构,避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美国将把“蛇人”作为对付恐怖活动的一把新利剑。据称,功能强大的机器人——“蛇人”不仅可以打击恐怖活动,还能拯救困境中的生命、修补战舰,甚至“修补”人的身体器官等。这听起来似乎像科幻小说,但这种多面手机器人的问世似乎不太遥远了。  相似文献   

13.
章琪 《世界科学》2015,(1):54-56
<正>一个强大的,被称为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技术,给机器人视觉领域带来了一场风暴。"如果你想感受机器人领域的艺术,"人工智能研究员斯科特·菲尼克斯(Scott Phoenix)说,"你就应该去You Tube上看机器人做三明治。"片中的机器人是一个四四方方的人形机器人,被叫做PR2。它刚在加利福利亚门洛帕克的威洛·格拉杰,一家全球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机器人公司里被制造出来,视频录制时,它诞生还不到一小时。  相似文献   

14.
提及机器人,人们就会想到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以及各种服务机器人。很少有人想到作战用的军用机器人——机器士兵,因为它是一种军事机密。最近,《简氏防务周刊》透露,到下世纪初,将研制出能操纵飞机的机器人。它驾驶飞机能自动寻找攻击目标,如目标已遭到破坏,能自主飞向另一目标;在遇到敌人攻击时能采取规避行动。英国机器人专家透露,5年后,机器人将在战争中代替人去冲锋陷阵。这些机器士兵将具有10亿个电子神经元组成的人造脑,配备一系列经过生物技术改造的武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拥有群体智能,能协同作战;如果某些部件遭到破坏,其他部件会自动调整,并继续运行。早在70年代末,美国五角大楼就开始通过各种试验来证实军用机器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早在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就研发出一种仿壁虎机器人,它在吸附原理、运动形式及外形上都比较接近真实的壁虎,被称为"粘虫"。"粘虫"身手不凡,能"飞檐走壁"……茫茫太空垃圾泛滥成灾受壁虎能够在垂直光滑墙面自由爬行原理的启发,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发出了一款"壁虎漫步"机器人。实验证明,它能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轻松自如地抓放  相似文献   

16.
机器人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创造由活体器官和人造元件组成的仿生体,这一目标已不再是纯粹的幻想了,一些实验室完成了把大脑神经元和电子元件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工作,从而为在动物和人身上进行各种试验打开了大门.残疾人将是这种技术的首批受益者,人体能力的改善似乎将是这种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大脑神经元和硅元件的结合打开了仿生人"潘朵拉盒子".所以,这种技术也会像克隆技术一样引起关于伦理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沈志珍 《科学之友》2005,(23):28-29
尽管世界各国科学家纷纷研制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机器人,然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笨拙的机器",很少像真人;然而,美国得克萨斯州丹顿市一名叫做克里斯·威利斯的机器人发明家正在全力打造一种可以以假乱真的"美女机器人".  相似文献   

18.
14 000英镑造出"机器人妻子" 现年33岁的李忠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布兰普敦市的一名前软件程序师,由于工作忙碌,他压根没有时间约会谈恋爱,所以尽管李忠年过三十,但仍然形单影只.两年前,李忠彻底厌倦了这种"孤家寡人"式的生活,为了能有一个伴侣和自己朝夕相处,精通电脑稃序和人工智能的李忠决定亲手为自己打造一个"机器人女友"或"机器人妻子"!制造机器人在李忠眼中可说"小菜一碟",因为李忠年轻时就是一个"神童",他在8岁时就曾为自己造出过第一个机器人.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人类将真正进入全方位、多领域普及机器人的时代,人类创造的每一美元财富都将包含着机器人的功劳,请看──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这个词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但实际上人们将机器人视为一种能自己干活的自动化机器,以后因西方国家出现了“白领”和“蓝领”员工之分,所以又将机器人称为“钢领”。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提出关于机器人的三条规则并引起了轰动。这三条规则是:一、机器人不能对人构成伤害;二、机器人必须服从指令(除非有关指令违反第一条规则);三…  相似文献   

20.
科技信息     
博物馆机器人警卫 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里出现了一名新工作人员,原来他是监视陈列室小气候和艺术作品安全的机器人警卫,在夜间他还能守卫艺术大厅,不让不速之客进入大厅。机器人身上安装的分析器能测出博物馆陈列室中的空气成分、温度和湿度,它的红外视觉、灵敏传声器和无线电探测器能发现大厅中的任何移动物。机器人警卫能感觉到离它7.5米远处人的呼吸和心跳。 (道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