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之所以能一次次打破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推动学科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改革先锋公示材料中这样介绍他的成就: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  相似文献   

2.
稻米,是中国最常见的主食,它与自两域而来的小麦一起,铸成中国人饭桌"南米北面"的基本格局. 水稻这种本土作物,因为国士,有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气魄.1964年,袁隆平院士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今天,在一代代农人努力下,中国已有超过7000个杂交水稻品种,增产稻谷近9亿吨,中国杂交水稻也走向世界,在60多个国家试种或推广.  相似文献   

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特地摘来青翠的禾苗,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的空地上,寄托无尽的哀思.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似文献   

4.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优良性又有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交优势的第一代杂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穗大粒多。水稻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但是它的花很小,一朵花只产一粒种子。要利用水稻的杂交优势,就要想办法培养一种特殊的水稻,就是母水稻。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8,(7):63-63
“微卫星分子标记快速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技术研究”项目从1995年开始,通过课题组人员十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建立了简单的DNA提取方法、适宜的SSR-PCR的基本操作程序和我国骨干杂交水稻组合的DNA指纹图谱;建立了一套准确、快速、简单、经济的用于杂交水稻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标准体系,并开展了技术的应用推广。研制的单粒种子和幼苗的简单DNA提取方法,提取100个样品的处理时间只需2.5分钟,提取的DNA不降解,分子量较大,质量好。  相似文献   

6.
<正>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成就: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8-28,33
该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作物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之一,课题自2008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基地建设、高质量亲本种子繁育技术、机械化轻简制种栽培技术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通过3年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8.
赵书馨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F0003-F0003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只有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才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经济强国. 自上世纪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袁隆平的指引下,2010年9月,湖南邵阳隆回县羊古坳乡农技站站长、农艺师肖利民获得第六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成为全国6个获此殊荣的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 肖利民,39载倾情农技推广工作,用辛勤和智慧先后为袁隆平院士实现了第一期、第二期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攻关目标.2010年,他在该乡雷锋村为袁隆平院士实现了超级水稻亩产872公斤高产目标,创全国历史记录,创造了超级稻示范种植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正发端于湖南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背后,就是这支以袁隆平为核心、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农科院研究人员为主体构成的团队。经过21年建设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这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首次获奖的创新团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中国不但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为全人类解决粮食问题带来了福音.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有20%以上来自中国.这其中,最大的贡献来自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所创造的这份科技成果,被视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11.
<正>从增产和减损两端发力,科学评判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三大主粮全产业链减损的影响效应,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新时期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和《2023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其中,《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22,(7):12-19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人生前最常忙碌的地方之一,叫"南繁基地",正如中国大多数追寻作物种子的人,最终也总会在"南繁基地"相遇,在这个每年有"两个夏天"的地方,播种、耕耘、收获…… 初春,走进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南繁水稻科研基地,这里正进行众多水稻新品种的展示和试验;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热带水稻和热带大豆即将进入采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5,(8):38-39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国际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发起人,于1995年成立的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中心成立十年来,共承担国家"863"、"973"和省有关科研课题70多项,获国家级奖10项,省部级奖28项,鉴(审)定成果46项,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4,(23):60-61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油分双低油菜杂交种秦优7号试验示范,由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持,陕西省秦丰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协作,于2003年实施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36-36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华晶7号”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技术研究;完成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熟化集成,“华晶7号”具备了一套成熟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造了一套全新的高产优质制种技术,项目执行期间推广优质高效栽培面积18.16万亩,创造产值26.74亿元,比种植普通西瓜品种净增经济收入14.82亿元。高产优质制种技术示范推广241亩,平均每亩生产优质种子2.79公斤,比传统制种田的0.66公斤增产322%,种子千粒重增加19.5%,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人,用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跻身并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从事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尤其是倡导50多年的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创新。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水稻研究所优质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通过两系法优质稻米示范推广应用,使稻农增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两用核不育系及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可协调杂交水稻品质和产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21,(13):72-75
不育稻种几经洗劫,但又绝处逢生,袁隆平屡遭冲击却又转危为安,才有杂交水稻问世的鸿运. 当公元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这一革命的发动者满怀信心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几十年前,他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中等农业学校的教师,今天,他却实实在在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名人,他就是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相似文献   

19.
谷子新品种公矮6号米香色鲜,是以夏谷矮88为母本、春谷860092-50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7~2008年吉林省区试籽实平均公顷产量5184.8kg,比对照平均增产11.05%。2008年全省生产试验籽实平均公顷产量4828.9kg,比对照平均增产16.9%。2009年通过吉林省捉作物品种审定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白背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上个世纪以来,白背飞虱已上升为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991年,我国大范围飞虱为害,造成近16亿公斤稻谷损失;2005年稻飞虱又大爆发,加之与稻纵卷叶螟的叠加效应,损失了2.6亿亩以上的粮食。白背飞虱为害已严重影响我国的水稻生产,但目前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仍依赖化学药剂,这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还会引起害虫的抗药性而导致更严重的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