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问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经由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界定,艺术作品从潜在存在过渡到显势存在、艺术作品与审美者相互生成及艺术生成本身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表述,对于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区分以及前者向后者转化过程的分析,从现象学的角度做出一定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杜夫海纳在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着重论述了艺术作品的完成问题。在他看来,任何艺术作品最终都是由读者来完成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表演者与见证者。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表演是将艺术作品感性化,使其成为审美对象;而见证者是对艺术作品的见证,见证其成为了审美对象。欣赏者用这双重身份使艺术作品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6.
民间工艺审美的现象学阐释--以土家织锦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现象学的视域中,民间工艺的审美关切民族的历史性此在,民间工艺品聚集了天地人与信仰旨趣。同时,实用性遮蔽了作品自身。在对传统审美要素的超越和对实用性的克服的基础上,作品才能通达存在自身,一个生存的世界才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7.
何为艺术及其本性?这是艺术现象学的根本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基于生成论与无原则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与符号学、解释学的视界融合中,提出文本—经验—存在三者的游戏说,也即生成论艺术现象学。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现象学,生成论艺术现象学把艺术生成作为事情本身。在这种游戏中,经验经由文本去遭遇存在,从而让艺术得以生成并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艺术与美将获得一个崭新的阐释维度。  相似文献   

8.
席勒美学始终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他的美学思想中互相矛盾的两极,实际上是互相限定、互相补充的。作为精神自由而存在的审美活动,与对象是互相观照的关系,而不是欲学求的关系。只有将审美对象作为“活的形象”,人才可能是自由的。席勒美学的指向,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的实现,而不是审美主体自我心性的愉悦的实现。席勒之后,西方美学发展中从现实退回到内心的理论是对席勒美学思想的误读。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一味地向内心收缩,距离席勒的出发点越走越远。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修正,不过是又走到了席勒的终点。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西方美学流派中,现象学美学是其中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格尔顿(Roman Ingarden,1893——1970)正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个运用现象学哲学的原理考察美学问题包括音乐美学的学者。他的论著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美学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茵格尔顿就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提出的"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的论断以及围绕这个问题对音乐作品本体特性等问题所做的一系列阐述,构成了他的现象学音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相信对他的美学思想的研究会给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音乐美学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美学认为:美需要审美主体的建构。从现象学美学视角看,林黛玉只是在贾宝玉眼中才是最美的。作者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是模棱两可的,他期待着读者主动建构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  相似文献   

11.
何自然(2007)将模因论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与关联论和顺应论统称为"语用三论"。顺其思路,拟从理论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将语用学与模因论进行对比,进一步研究两者的接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诗歌意境理论史上,司空图的地位无人能比。他是诗歌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就他的整个理论来讲,他像前人一样认为意境是诗的本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界定了意境的内涵,开创性地划分了诗歌意境的类型。这三方面奠定了他在中国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M Behrmann  G Winocur  M Moscovitch 《Nature》1992,359(6396):636-637
Visual imagery is the creation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that share many features with veridical visual percepts. Studies of normal and brain-damaged people reinforce the view that visual imagery and visual perception are mediated by a common neural substrate and activate the same representations. Thus, brain-damaged patients with intact vision who have an impairment in perception should have impaired visual imagery. Here we present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from a patient with severely impaired object recognition (visual object agnosia) but with normal mental imagery. He draws objects in considerable detail from memory and uses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mental images in a variety of tasks. In contrast, he cannot identify visually presented objects, even those he has drawn himself. He has normal visual acuity and intact perception of equally complex material in other domains. We conclude that rich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can be activated to support visual imagery even when they cannot support visually mediated perception of objects.  相似文献   

14.
焦循的戏曲理论著作<花部农谭>、<剧说>,尤为赞赏花部戏曲的重要价值,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焦循认为戏曲应具有示范作用,应重视观赏与演出紧密结合,并能同诗歌一样"言志",而某些优秀的花部戏曲确实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三昧: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对中国古代学创作和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问题。而在感应外物的心理知觉上与学审美究竟有何内在联系及区别,则又大多语焉不详,或详而无纲、油水分离。笔从佛教教义中拈出“三昧”两个字,深入探寻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方式,分析它与庄子“心斋”及俗人梦幻的同异,这对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的梳理和建构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 义 KRA 抽 象 模 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KRA抽象模型的表示框架进行扩展, 将感知过 程分解为初步感知过程和抽象感知过程两部分: 初步感知过程将该模型提供的一个框架R表示世界W在初步感知系统P的作用下映射为P(W), 该过程不改变W中具体对象的实体属性; 抽象感知过程将P(W)在感知系统P*的作用下映射为P*(W), P*(W)中的对象称为抽象对象, 抽象对象的类型根据感知者预先定义的抽象对象库Oa的不同而不同. 这种建模过程的细化可生成W的不同抽象模型, 使推理得到简化.  相似文献   

17.
蔡仪美学思想对于建构、发展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体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蔡仪的现实主义艺术学说,从一个重要的纬度为文艺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蔡仪高度重视对艺术问题的研究,为文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作了思想认识上的铺垫.他关于美的艺术的内容的论述,关于美的艺术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关于艺术教育是美感教育的观点等,都为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蔡仪独特的美学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中国文艺美学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语委婉语的模糊性及模糊美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含蓄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共性,也是中外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本文从模糊的角度,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英语委婉语的模糊性特征及其模糊美,以便学习者正确的认识、使用和欣赏委婉语,并促进正常的言语交际和日益扩大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Aristotle structured his aesthetic theory in the 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for the first time,that is,his Poetry.He abstracted the spirit of Greek literature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and created the great works of western aesthetics.Among his Poetry theories,the tragic theory accounts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ife of poor Tess based on his tragic theory to see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f Aristotle's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