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根文学"是一种文化导根--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形态,着眼于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重铸.梳理"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嬗变轨迹,对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代表性的文学倾向是气势磅礴、雄浑强劲的"风骨"文学.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代表性的文学倾向则是略显阴柔的"物哀"文学."风骨"与"物哀"分别构成了中日两国文学的文学特征.这种文学特征上的差异,可以从两国风土的不同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的觉醒"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一个重要收获.这一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便是"人的文学"的诞生.但是,时代、个人与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觉醒"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人的文学"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4.
"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香港"这个论题的提出,是想探究"文学"在形成"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特别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规划单位的现代,香港作为一个大都市,它是否有可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从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都市文化认同的建构当然不能依赖于刻板的想象方式,"文学"为香港文化身份的获得提供了不同的想象和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知青文学"是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独特的一帜,对那一场荒谬的"知青运动"作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描绘与反思,再现了一代知青的激动、迷惘、苦痛、沉沦与觉醒.按照"知青岁月"、"返城前后"、"蓦然回首"的线索进行跟踪分析,更能理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到了1949年名的"中国当代文学"阶段再也没有能够创作出与他们身份相称的作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探寻这一文学历史的"断裂"现象,说明作家社会事雾繁忙,无暇顾及文学;时代政治原则惟一,无法自由创造;文化心态失重,无谓销蚀自我.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罗马文化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崇尚人的智慧,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古希腊-罗马文学蕴含着一种世俗人本意识,激荡着人的原始欲望,其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属于原欲型文化范畴.由此,古希腊-罗马文学在文化属性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异质互补特征.  相似文献   

8.
无论传统的文学,还是世界的文学,都把人作为审视的对象.文学与人类认识自我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可以美化我们的生命形式,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增强灵魂的成色,提高精神文明生活水平.一个人最高境界的素质是人文素质.我们要高扬起人文精神的大旗,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缔造为世人惊叹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的泛文化主义与寻根文学有着潜在的关联。寻根文学为文学开辟了一个无限丰富的表现疆域,同时也开启了文学及文学批评泛文化主义的倾向。通过对寻根文学历史价值与文学史意义的阐释,给当下的文学创作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11.
新课"文学与陶瓷艺术"首次将文学与美术在理论上、教学上、创作实践上,深刻而系统地结合起来,改革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新课"文学与陶瓷艺术"是教学上、艺术教育上、艺术创作研究上的创新,它既有理论性,又具有操作性,因而能为高校教学、艺术教育、美术创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服务.并且,此课也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性别"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以"文学与性别"作为主题,就"性别与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性别审视"、"现当代文学中的两性关系模式"等话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是文学教育的黄金时段.然而,语文独立设科百余年来,文学教育不断被挤压、被异化,终于铸成今日之"文学之痛".<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 深入历史现场,展开深层对话.其突出特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慧眼察演变,诊断出语文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情势下的"钟摆式"痼疾;二是慧心识真谛,鲜明提出了在语言主体条件下、以审美为核心的文学教育之理念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性为视角,在本质上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引进、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历史语境的生成、曲折演进构成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起点,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的复归与拓进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现实支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实现的是文学的"文学化"转向.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它自己已经构成现代文明的本体内容,成为现代文明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对"文学自觉"起于何时,具体内涵如何,进行了广泛讨论,学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对主要分歧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导致分歧的原因,认为要解决这些分歧需要注意两点:一、要处理好当代文学观与古代文学观的关系问题;二、要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功利主义与艺术审美浑融的特质.最后,本文不主张取消"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常常是争议最大的;而在语文课程中,文学教育又是争议最大、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最多的问题.焦点主要在下面几个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中国文化思维特性;文学界与语文界的两条话语系统的时间差;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教育的影响;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选文问题;作为"例子"的文学教育与作为"精神"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研究总结70年来中国文学的光辉成就与创作经验,探索发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范式、新动向,推动莫言研究进一步深化升级,繁荣发展文艺事业,2019年10月19日——20日,由潍坊学院、高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密市莫言文学馆承办的"新中国文学70年与莫言研究"暨"红高粱文学现象"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高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非主流的边缘化文学存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在主体观念、叙事方式和接受空间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影响着它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融入中华文化整体格局又保持自己文化特点的基本方式。认识这种差异,对探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规律,繁荣中华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元代文学作家来自从东南沿海到西亚地中海的广大地区,包括了回鹘、西夏、吐蕃、以至于康里、拂林、大食等几十个欧亚种族,涵盖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全部四个类别;其创作题材与体裁雅俗兼备,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格格不入.元代伏牛山地域文学作家,在蒙古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不同文化因子的影响下,更是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质.尤其是西域葛逻禄迺贤的诗人气质,洛阳姚燧的理学和文学,顺阳孛术鲁翀的文章与学问,以及襄城杨士弘"音律正变"说,皆以特异的新质为元代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为培养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浓厚的专业素养、专业品味、专业特色、专业方法、专业能力,现行的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即一方面实施"教"的"3 l工程",也就是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加一批古代文学教学名师与学术大师打造;另一方面是实施"学"的"4 1工程",也就是进行语言、文学、文献、文化四大板块的熏陶和综合技能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改革,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传统文化修养,夯实国学基础,实现真善美的结合、文学与文化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教与学的结合、古典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