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身体视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视点.从身体的视点重新读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可行的.马克思关注的是身体而不仅仅是肉体,马克思理论中的身体话语不同于一般的人本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感性、异化、崇高、解放、审美等基本范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地统一在身体这一基础上的.马克思从身体出发思考问题的视角也影响了他对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使他的美学体系呈现出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广西文场"是广西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曲调高雅,文词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突出的美学价值。从美学的视角,系统深入地分析,"广西文场"诗学之美、形象之美、感性之美和身体之美。  相似文献   

4.
方东美的美学方法和他所回答的种种问题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他是从人文途径建构了一个"既超越又内在"形上学方法,并以此反对西方二元对峙的方法.他的美学和哲学是浑为一体的,是步了"天人合一"的理路.他把人、自然、宇宙的统一看作是生命情调以美学化方式的一种渲泄.方东美美学的方法还可以称作是"全体的直透"法.由于把宇宙、人皆看作是有生命的"情理集团",他对美的解释是庄子所谓的"大美",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同时,他主张这个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形于创造.总之,方东美的美学思想既承续了中国传统体用不二的路数,又借鉴了西方柏格森、怀特海许多有益的因子,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莫言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身体"的描述,本文以其代表作《蛙》为例,探讨莫言创作中的身体美学。在《蛙》中,有关于"身体"的信号、权力对身体的"规训"以及权力对"身体"的异化,使莫言的作品更加深刻,触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运用哲学、美学、文化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象形武术的"模仿美、物我合一"之美的哲学渊源进行剖析,认为象形武术的美是中国古代美在身体文化上的表现,"以形取势、借形显意、以意传神"的特征是象形武术的美的追求.美的象形武术更能折射古代文化的和谐美(自然美、人体美、艺术美)在今天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生存美学是福柯一贯的思想风格和生活原则,是其一生理论创造中最具诗性意义和建构意义的部分,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实践智慧和生活美学方向。对身体的美学凝思构成了福柯生存美学不可或缺的生命之维,在这里身体成为我们自身实现审美超越的基点,达到自身自由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身体也成为了在审美生存中美和日常生活的沟通者与承载者。  相似文献   

8.
将现象学同禅宗美学放在一起,现象学的"直观出本质"与禅宗的"顿悟"有惊人的相似.重新认识禅宗美学的异质特性,我认为禅宗美学不仅具有能使人在超脱之后形成崇高人格品质,还认为禅宗美学就是一门关注人的科学,追求自由的人的科学.其最大特征是突出主体,关注主体,追求主体的自由,张扬自我.事实上,一部禅宗美学为人的自由境界的诞生和追求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从身体美学角度思考想象问题,认为想象不仅有其存在可能,且欲望身体的想象开拓了想象理论研究的新视域;身体美学的想象艺术呈现出具体性、感官性和位移性特点;想象艺术演绎着人对其生存命运的关注,这一切均可纳入身体美学研究的领域,从而拓展了其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杜威从改良主义进步主义的政治历史观念出发,反对被少数上层贵族精英垄断的"为艺术而艺术".杜威对经验这个关键词在心理学和哲学上的超越使他自我突破了"艺术即经验"这个定义的偏狭和局限,由于他把情感、观念、想象、理性和思想等因素也包含到经验之中,使他从美学自然主义经验主义这个基点出发,上升到人本主义.进一步的超越使他在艺术与人生关系上,把艺术再现现实与表现情感统一起来,提升到社会的和历史的维度.艺术在他那里成为一种担负着人类的统一和解放的神圣使命的力量,在这个维度上达到他的美学思想的顶峰.由于他被认为"接近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的文学思想,至使他的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长期被冷漠,因此对之重新认识、开发和提炼,对于我们的理论建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感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这种魅力归根结底是人类追求美的精神。本文从体育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入手,从美的角度剖析体育教育的奥秘,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探索美的意蕴。体育教育作为培养与塑造人的手段,只有贯穿着美的精神,才能最终实现从身体层面到精神层面对人的全面培养,从更深的层面上实现体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学神秘主义的主要命题是:审美超越的形而上性,审美经验的“不可言说性”,审美经验与宗教经验的同一性。实践美学需要对这些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实践美学将美看成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将美感视为可以理解的人的一种心理机制,反对过度夸大审美的功能,把审美当成拯救人类的新宗教而加以神秘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时代使命与历史局限性的整理,认为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与人的解放仍然是我们理解“当代的精神处境”的重要美学线索。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的亚洲美学家们往往依据西方美学传统的基本模式来考察各种美学问题;但实际上,亚洲各国也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中西美学传统的比较性考察,探讨中国美学在21世纪人类美学的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美学的视点看,美不仅在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具有单纯审美的意义,而且更在人的存在自身中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人不仅是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且首先是人自身美的存在的创造者。事实上,只有当人自身的存在首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层面时,人才有可能一方面在外部世界中创造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内心世界中形成审美的心理。中国美学的这一洞见无疑能够大大扩展21世纪人类美学的理论视界和研究内容,使其超出西方美学传统的有限观念,甚至将其提升到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层面,从而使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德勒兹的感觉美学是一种基于感受和感觉的唯物主义美学。感觉是在事物与思维的际遇中,通过色彩、音响、运动、力度、强度、节奏,在时间、空间、身体的全景图中,经由感觉的组合而生成的。感受、生成、感觉三个概念超越了欲望、快感、主体性等审美范畴,挑战了柏拉图以降的思考程式,展示了全新的审美思维范式,从而实现了美学的真正转向。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美学做参照,从言说方式、具体存在形态、审美主客体关系,以及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各自的情况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之处,并探讨分析了其原因.这种探讨并非为了得出孰优孰劣,而是期于有利于我们当代美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学是研究人对天地人三才和万事万物的观感体验而产生的美感愉悦之情,环境和景观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感性显现,这种感性显现如何影响人类的心灵,正需要美学来回答。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生态美学不是研究人与生物、环境的伦理关系,而是研究其审美关系;环境和景观是生态系统的感性外观,是生态美的主要表现;生态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应是本体存在论,而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研究。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打交道的智慧、精神、美感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以及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是触及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智慧、精神和美感的教育,它需要施教者与受教者用智慧、精神和美感去浇灌,需要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真情大碰撞。因此,语文教育要紧紧关注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智慧、精神和美感,并向着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智慧、精神和美感世界着意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