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计数鱼类的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汉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主要有“条”和“尾”等。“条”是人们运用了隐喻的认知语义扩展方式,而“尾”则是转喻。日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有‘本’‘匹’‘头’‘枚’‘尾’和‘杯’等。其中,‘颈’‘尾’是转喻的认知语义扩展,‘匹’‘本’‘枚’‘杯’是则隐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2.
授受关系是日语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不仅要考虑尊卑关系和社会地位,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均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此外,授受关系的发展也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能体现出日本人一直以来特有的恩惠意识,希望大家通过对授受关系的学习,能更好的学习日语和进一步了解日本及其文化。  相似文献   

3.
丰富的量词是现代汉语的特征之一。在语言学界,量词能否修饰形容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修饰形容词的量词具有不同于其它量词的一些特征,什么样的量词与什么样的形容词搭配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量词都能修饰形容词,也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受量词修饰,受量词修饰的形容词也具有一些特征,这使量词修饰形容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寓教于趣,融学于乐——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晓 《科技信息》2010,(20):137-137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通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日语二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让那些学生能从语法等一些枯燥的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能够快速学习,并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日语、日本文化和社会知识.  相似文献   

5.
余江话的“里”尾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或动词性结构后面构成名词,能起到区别事物、表示词性变化、指小、亲昵或纯粹作名词的标志等作用;在使用原则上名词“里”尾与普通话“子”尾同中有异;“里”尾名词所指事物范围广(可分为人名、人品、疾病、人体、服饰、家俱生活用品、房屋建筑、动物及其他等九类)。“里”尾亦可加在形容性成分后构成形式多样的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表示词性变化、附加评价意义、扩大语法功能等作用。“里”尾还能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度量量词及自主量词等结合,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文洁 《科技信息》2011,(19):I0260-I0260,I0284
新日语能力考试将考试目的定位为"测试完成某个课题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考察应试者在各种语言情景下的日语应用能力,因此对其考试命题的语言情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新日语能力考试命题的语言情景基本按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EF)来设定,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语言场景会因学习者的经验、文化、理解偏差等因素而造成理解困难。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加强任务型课题训练、加大资料提供,加深文化理解等方面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境理解及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韶利 《科技信息》2011,(17):219-220
高校英日双语专业的日语教学与常规高校日语专业相比,教学时间显著减少,学生的课业安排等更为繁重,而最终的培养目标却是一致的,即:要求学生的日语能达到实际工作运用水准并通过日语能力考试2级或1级。具备较强英语、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及良好的英日双语翻译能力。为解决此矛盾,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全面提升英日双语专业日语精读课授课效果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美国和日本两种文化入手,分析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对英语和日语语言特征形成的影响。从代词的使用,对清晰/模糊表达的期待,非言语交际的使用三个方面比较了英语和日语在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制约性。对语言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冲突作出解释,并提示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须注意文化的理解与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张晓敏 《科技信息》2011,(33):355-355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已难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日语人才。因此高职日语教学要建立新的教学思维,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培养他们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平时不断积累。本文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来阐述高职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0.
舒敏 《科技信息》2009,(17):223-223,299
多媒体应用于日语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日语语言环境。而在目前我国的日语教学实际中,存在着多媒体辅助设备条件差,设备不良及操作上的不易等问题。如果能在日语教学中开发出成熟的多媒体教材和系统工具并加以合理运用,并融入网络的优越性,结合正确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就一定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推动日语教学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语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一般的日语人才需要具备与日本人正常交流并且能独立从事日语相关业务的素质,高端的人才则要具备较高的翻译能力,尤其是口译方面的能力。口译训练方法虽然有多种方式,但适合学生且能提高效率的方法比较少。本文通过口译课堂教学方面的案例,探讨适合日语口译初级阶段教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日语专业学生目前看待就业存在的片面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从学生、教师、课程设置等方面强化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期帮助学生较早地明确前进的方向,在就业前有较充分的准备,能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竞争中胜出和更适应今后的工作,发挥自身的所长为社会和国家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雷彦平 《科技信息》2011,(26):259-260
在语法体系中,汉语与英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汉语有量词而英语没有,但是,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量词都是客观存在的,都由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构成。名量词可细化为隐形名量词、个体名量词、集合名量词和度量衡名量词;动量词可细化为隐形动量词、计时动量词、频次动量词、工具动量词和同源动量词。汉英量词在名量词和动量词上既有较多的相同点也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日语能力测试将从2010年起进行改版,此次改版在等级、分值、出题标准、评定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较大的改动。据此来调整日语教学,不仅仅因为它是衡量学生日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更因为这是一次顺应社会需要的、合理的、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改版。结合此次改版的特点以及学生目前的日语水平,从教师"少讲"、学生"多说"、耐心引导、尽量用日语教学,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日语教学的改革,使其更能顺应社会的需要、更能产生实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日语不仅是我国高校外语类公共课之一,更是外语秉本科生,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那么让学习二外日语的学生真正掌握日语这门语言,能把日语和所学专业作为一把双刃剑,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成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该文根据二外日语教与学的面临的实际状况出发,就此展开分析,提出了二外日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建议从而提高二外日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福清市与日本交流的增加,日语人才需求也随之增长,福清市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素质、教与学方法欠缺,以及学校日语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没有学习兴趣,更享受不到学习日语的乐趣。笔者通过分析福清地区中职学生特点,结合自己出国留学经历,从中职学校的日语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就教师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挖掘日本文学所蕴涵的魅力,让日语课堂气氛愉悦、氛围轻松,从而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口语能力,增强日语课堂的趣味性,达到书面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乃至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徐芹霞 《科技资讯》2009,(28):208-208
名量词是是汉语所特有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名量词在语言中有了相应的语法体现。人民可以根据对事物的认知结果和认知方式的不同选用相应的名量词。训练时应该使学生懂得,不同的事物应该运用不同的量词,同一量词可以运用于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量词,另外还要注意讲清某些专类量词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二外日语是外语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各种资料。本文针对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进行二外日语教学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中的名量词大致可分为四类: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词和临时量词。常用的修辞手段主要有:代称、对偶、夸饰、譬喻和迁嫁。量词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增强所修饰事物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洗练文辞语句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汉语量词的使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指出:“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的应用的普通化,……非汉族学生学习使用量词感到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俄语、英语等非汉族语言,量词极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数词等和名词直接连用,构成“数一名词组”等。俄汉语在使用量词上的显著差异,使我们在翻译俄语的数—名词组等一类短语时,常须根据词组中名词意义的不同而加用不同的汉语量词,构成现代汉语中的“数量短语(数词加量词)”和“指数短语(指代词加数词和量词或加其中之一)”。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