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鲁迅离世80周年了。关于死后,鲁迅的本意是:"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然而80年来,鲁迅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符号,忽而摆上神坛,忽而拉下神坛,但他始终搅动着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波澜。文学的、国学的、史学的、哲学的、美术的等等领域都游动着鲁迅思想的影子。网络发达到今日,以文化名人的点击率计,鲁迅仍然名列榜首。以鲁迅骂人的或谩骂鲁迅的文章;选入课本的或踢出课本的鲁迅文章;说他是什么家的或说他不是什么家的声音也始终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2.
少年儿童的命运一直是鲁迅倾心关注的社会问题。鲁迅笔下的少年儿童大体有两类.一是农家子弟.一是读书人家的子弟。这些作品大都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纯洁美好,也写了他们的欢乐。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写出了他们的不幸,儿时的不幸和成人后更大的不幸,或“辛苦麻木”,或“辛苦辗转”。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鲁迅笔下的少年儿童彤象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鲁迅之死与鲁迅父亲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21):66-66
<正>文化巨人鲁迅说过一句偏激的名言:"中医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这句话决不是空穴来风,其中包含严肃的历史内涵。追究起来,有两件事情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是鲁迅父亲的死,二是鲁迅治牙病的切身感受。关于  相似文献   

4.
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本是同根所生 ,在理解和践履自由主义基本信念上 ,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 ,鲁迅都绝无逊色。但是 ,鲁迅并非在中国简单鼓吹或演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他考虑更多的是自由理念如何有效地触动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怎样真正在中国人的内心扎根。他不是抽象地谈论、横向地移植西方自由思想 ,而是具体研究如何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识 ,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自由理念的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方式。鲁迅主要依靠他的文学进行自由的思想与创造 ,他和自由主义的关系 ,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一个有趣个案。鲁迅在不同时期 ,对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者 ,都提出过自己的质疑或批判 ,这并不意味着他怀疑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而恰恰是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醒人们注意自由主义本身或有的分裂或偏至。鲁迅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还共享着注重个人气魄承担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正是通过自由主义 ,传统与现代在鲁迅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才真正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鲁迅的多数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时间与空间在我们的感知中具有相对分离的特点,这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鲁迅的小说创作主要对准中国人精神世界深处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国民劣根性,这决定了鲁迅的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在鲁迅小说中,这种空间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对时间、发展的漠视,二是对空间物象的偏爱,三是小说叙事单位之间多是并置(对比或并列)的空间关系,呈现出鲜明的空间性特征。因此,鲁迅小说是一种与传统的时间性小说完全不同的空间性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伟大的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晚年创作的著名杂文《病后杂谈》,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考据精确,抒情别致,联系广泛,转换自然,笔法灵活,笔致幽默。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是纵横捭阖、贯通古今的融记叙、抒情、考据、议论于一体的千古名篇,也是鲁迅晚年的代表作。该文于保持鲁迅杂文一贯的战斗性之外,一改早年那剑拔弩张、金刚怒目式的抨击、揭露和冷讽热嘲、嬉笑怒骂式的讽刺与挖苦,代之以轻松潇洒的幽默和亲切温馨的抒情。显示着鲁迅晚年杂文艺术风格的突变,也显示着鲁迅杂文创作确已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思想艺术境界。写于稍后的《病后杂谈之余》则是该文的续篇,或称姊妹篇,主题、风格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8.
一长期以来,在鲁迅《野草》研究领域,对《过客》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思想的探索,而忽略艺术的剖析,即使在一些蜻蜓点水式的艺术分析的文字中,也出现了种种误解或曲解。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对话体的散文”(如唐弢先生等),或说“这是一出发人深思扣人心弦的独幕剧”(江苏人民出版社:《鲁迅散文选讲》),更有甚者,某位颇有影响的教授,对包括《过客》在内的《野草》中十六篇散文诗,则论定为“是不纯粹的,它不是审美的”,从而从形式上否定了《野草》,说“这不是一部散文诗集。”由此,可见研究者们,对于鲁迅  相似文献   

9.
孔见  景迅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4):115-121
仿句是依据原句或原词组的结构,更换其中关键性词语,仿造出新的句子或词组,以表幽默、讽刺、哲理等辞趣.仿句可以认为是仿词的扩展,因而内容也比仿词丰富.在鲁迅作品中,仿句虽然不像仿词那样普遍,但同其他作家相比,仿句却是鲁迅特有的修辞方式,它是鲁迅“峥嵘辛辣”(茅盾语)风格在语言上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鲁迅相信人类、生命在总体上是进化的、向上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也确信,在具体到一个国家、民族,也必定是进化向上的,这要视国民是否努力改革而定。鲁迅曾寄希望于青年,目睹1927年国民党大屠杀的现状,他的这一希望有所破灭,但这并不能撼动他固有的关于人类和生命总体上是进化的思想。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鲁迅看待中国社会的前提是,人首先是分为不同等级或阶级的。鲁迅还有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是进化论和阶级论都无法涵盖的,如关于国民卑怯性的思想,如关于吃人社会的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为大家所熟悉。有些学者认为,《故乡》之所以被选为教材,是便于教课,因为闰土的形象容易理解。特别是用一种类似于自叙小说的阅读方式,将小说《故乡》的内容和现实中鲁迅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直接联系起来,似乎可以快捷地接近和了解鲁迅。真是这样的吗?在数次拜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后,对此产生了疑问。成功的作家往往跟他童年的记忆和早期的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所证实。鲁迅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强烈地流露了他的“怀旧”情绪。创作是一种理想的追忆和愿望的升华,理想是创作的逻辑起点,人们常称之为乌托邦,鲁迅自己称之为“梦”。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轻时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梦”与现实有效地联系成为作家创作的原初动力。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创作或“梦”是对现实的不满与超越。这“梦”或乌托邦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家的“世界”,这作家的“世界”才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本质,尽管它已在现实中失落了,可是却在创作中不断回归与呈现。这是一个作家真正的“故乡”,灵魂的“故乡”。它也许仅仅存在于作家的...  相似文献   

12.
新版《鲁迅全集》第十卷内有《古籍序跋集》,收入1912年至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十九种古籍而写的三十二篇序跋。这些序跋如实地纪录了鲁迅整理古籍的经过,显示了他在学术工作上的成就。读了之后,在为何整理古籍,如何对待文学遗产,如何治学等方面,都给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一、“深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鲁迅整理古籍,就其方式来说,有搜集、辑录、校勘、考证、评论等方面;就其内容说,主要有三种:一是乡邦文献,二是古代小说,三是文人专集。此外,还有汉碑帖、汉画像、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无意做演讲家,也没有专力研究过演讲的理论和技巧。但事实上他是一位杰出的、天才的演讲家。演讲是鲁迅整个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他的言论中,关涉到演讲方面的论述虽不太多,却每每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精辟而独到。鲁迅对演讲内容和演讲形式的深刻见解,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遵命演讲,“老生常淡”。鲁迅说:“我的演讲,真是‘老生常谈’,而且是七、八年前的‘常谈’”。“老生常谈”,意有两层,除了自谦的一层意思外,另一层则是指一些重要思想或言论的反复出现。诸如“痛打落水狗”的主张,“韧”性的战斗精神的鼓吹,对尊孔复古之徒的  相似文献   

14.
从《莺莺传》看元稹的性格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莺传》是唐人小说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以致后世涌现出许多改编作品。关于作品主人公张生究竟是谁的问题,至今仍众说纷坛,或以为是张籍,或以为是张珙,或以为是张先,也有人认为非专指一人,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但更为普遍的说法是“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元白诗笺证稿》)。笔者同意鲁迅、陈寅恪先生…  相似文献   

15.
瓣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后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对文坛上或“左”或“右”的偏颇进行不懈地拨乱反正,使其文艺思想闪烁着哲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伦理是鲁迅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鲁迅认为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驯良的“好孩子”而非具有独立人格与创造性的人;教育方法上由于“长者本位”思想的影响,使用虐杀而非指导的方法;教育内容上是陈腐或“教人诈”的。传统家教伦理不过是人对人的奴役,长者对幼者的奴役,因此鲁迅主张救救孩子,解放孩子。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以杰出的创作实绩而饮誉世界.鲁迅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从1907年与人创办《新生》到1936年去世,主持或参与编辑了20种文艺刊物,11种丛书,76种书籍.在长期和大量的编辑工作中,鲁迅累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编辑风格和堪称楷模的编辑思想.学习鲁迅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当好高校学报编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学习鲁迅的编辑宗旨:为了改造现实人生.早在1907年,鲁迅在东京与友人筹办《新生》杂志时,就把“立人”、用文艺来“改造现实人生”作为杂志的宗旨.1920年,筹备成立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18.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9.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对于我们的时代,鲁迅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青年究竟应该怎样认识鲁迅的伟大?这并不是一个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一 几十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把鲁迅目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学术界和一般知识界中,认为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的看法相当普遍。前不久,一篇贬损鲁迅的文章提出:“鲁迅首先是文学家,然后才是思想家,政治家、伦理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