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使用自行研制超声疲劳试验系统对焊接接头进行超长寿命疲劳试验,对比了普通焊态焊接接头与超声冲击态焊接接头超长寿命区间的疲劳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焊态焊接接头还是超声冲击态焊接接头,其疲劳寿命S-N曲线均为连续下降曲线;焊态和超声冲击态焊接接头在1×107循环周次附近甚至1×109循环周次时接头试件仍然出现了断裂;对于不同焊后处理状态的焊接接头,分别给出了普通寿命区间和超长寿命区间(以1×107为疲劳寿命分界点)参考疲劳设计曲线,对今后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Q235钢和16Mn钢接头超长寿命疲劳行为及疲劳寿命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自行研制超声疲劳试验系统对焊接接头进行超长寿命疲劳试验,对比了普通焊态焊接接头与超声冲击态焊接接头超长寿命区间的疲劳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焊态焊接接头还是超声冲击态焊接接头,其疲劳寿命S-N曲线均为连续下降曲线;焊态和超声冲击态焊接接头在1×10^7循环周次附近甚至1×10^9循环周次时接头试件仍然出现了断裂;对于不同焊后处理状态的焊接接头,分别给出了普通寿命区间和超长寿命区间(以1×10^7为疲劳寿命分界点)参考疲劳设计曲线,对今后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行研制的TJu.HJ—I型超声疲劳试验装置对EH36钢无余高焊接接头在超长寿命区间的疲劳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10^7循环周次以后试件仍然会在焊接接头发生断裂,并且s—N曲线仍呈下降趋势,没有出现传统意义上的疲劳极限.尽管不存在余高,焊接接头表面不存在应力集中,但是大部分试件仍然在焊接接头处断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断口可以观察到,裂纹源大部分处于表面机械加工微痕及次表面微观缺陷处.另外,焊接接头中缺陷引起的“鱼眼”与母材中的“鱼眼”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的鱼眼中不存在视觉黑暗区.  相似文献   

4.
电子束焊接构件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位,其需要满足长寿命与高可靠性的设计要求.针对TC17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采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获得焊接接头的高周疲劳性能,同时利用电子扫描电镜对疲劳断口进行微观观察,探明焊接接头的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理.结果表明,TC17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在10~7周次的疲劳强度为450 MPa,约为母材强度的81%,试样失效位置均位于焊缝区;试样表面最大应力与内部气孔缺陷处应力集中形成竞争机制,在10~5~10~7周次内,裂纹萌生于内部气孔,在10~7周次后,裂纹萌生于试件表面;试样断口显示出明显的穿晶断裂区和沿晶断裂区,疲劳寿命随沿晶断裂区的应力强度因子下降而增加;气孔面积及真实应力为影响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气孔处应力强度因子与疲劳寿命呈线性下降关系.  相似文献   

5.
使用带超声频高周分量的双周疲劳(CCF)试验装置对Q345钢焊接接头的CCF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超声冲击处理(UIT)方法对焊接接头进行处理,并将冲击态接头与焊态接头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冲击处理态焊接接头CCF性能有较大幅度改善,尤其对于工作在长寿命区间的焊接结构,其性能提高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Ni60A合金粉末对Q235B钢十字焊接接头进行了喷熔修形处理.通过对涂层和焊缝的金相、扫描电镜、能谱等分析,研究了涂层与基体间的冶金结合情况,发现涂层组织致密、非金属夹杂物少、孔隙率低,与基体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喷熔涂层本身的强度直接影响着十字焊接接头低周疲劳强度的大小.为此,通过有限元模拟和拉伸试验测定了涂层的抗开裂力值的大小.结果表明:当应力值为350MPa时涂层开裂,说明涂层自身强度较高.在应力比为0.1、平均应力为186MPa的情况下,喷熔接头的低周疲劳寿命均超过13000周次以上,并且断裂位置均在母材.  相似文献   

7.
钛和钛合金可作为医用植入材料,有必要对其耐人体体液的侵蚀性能进行研究。用超声疲劳试验技术研究了室温下生理盐水中浸泡24 h后Ti-6A l-4V钛合金(TC4)的超高周疲劳性能,并与未经浸泡的同种材料的超声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疲劳试验进行到109循环周次以上。结果显示,实验材料的S-N曲线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材料不存在常规疲劳中的疲劳极限,经生理盐水浸泡24 h后对实验材料的超高周疲劳寿命无明显影响。用电子扫描电镜观测,实验材料表现为穿晶塑性断裂。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Q235低碳素钢平板对接焊接试件以及十字型承载V型坡口焊接试件的低周疲劳行为,采用等幅应变控制法对24个试件在不同塑性应变幅下的超低周疲劳性能进行了测试,拟合得到了两类焊接构造细节试件的疲劳寿命S-N曲线,并将测试结果与国际焊接协会发布的疲劳设计规程中同类焊接构造细节的S-N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平板对接焊接试件与十字型承载V型坡口焊接试件的裂纹起源不相同;在超低周疲劳范围内,两类焊接材料的损伤破坏主要包括材料延性损伤和循环疲劳损伤,比国际焊接协会中相同疲劳构造细节的高周疲劳寿命S-N曲线预期的疲劳强度更低,表现出更低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9.
对6005A—T6铝合金FSW接头、母材以及MIG焊接头进行了疲劳性能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FSW接头的抗拉强度约是母材抗拉强度的82.5%;MIG焊试样的抗拉强度约是母材抗拉强度的73.4%。当循环周次N〉10^7时,FSW试样的疲劳强度值接近于母材,约为母材疲劳强度值的93%,而MIG焊试样的疲劳强度值仅为母材的67%。FSW接头热影响区的断口疲劳区形貌为准解理和韧窝的组合形貌。准解理型穿晶扩展裂纹与FSW接头热影响区中原母材枝晶结构有关,断口扩展区形貌为韧窝状形貌。  相似文献   

10.
结合试验和有限元多晶晶体塑性计算模拟,研究循环载荷下Q235钢非均质性和不均匀变形对疲劳的影响,探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完成Q235钢材料试样一系列对称循环下的低周疲劳试验,采用反映细观随机生成多晶结构的VORONOI多晶"代表性单元"(RVE)模型进行材料疲劳循环模拟.材料循环塑性特性用晶体塑性模型来描述,通过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1.
详细论述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现状,分析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特性,讨论了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并提出了目前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热机械疲劳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系统研究了K2O-MgO-Al2O3-B2O3-SiO2-F多元系统的可切削微晶玻璃的疲劳行为.研究材料在静载荷、动载荷、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断裂的宏观规律,得到了材料在空气中三种载荷形式下的疲劳指数(应力腐蚀指数)n分别为6954,352和1818.实验结果表明,应力腐蚀指数n的大小强烈依赖于加载方式,并能作为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某种抗力指标,循环载荷和动载荷对材料造成了附加损伤,致使在相同应力水平下材料寿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躯体性疲劳机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躯体性疲劳的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介绍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可能机制,简要探讨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关系。目前,疲劳研究采用了生物化学、生物电、微透析、基因表达等技术,已经深入到亚细胞、分子、质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枢疲劳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必妥当,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为了阐明疲劳机理、实现抗疲劳、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目标,未来的研究既要从微观水平对运动疲劳进行评定,也要从整体生物电的角度深入研究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金属材料非对称循环疲劳极限的估算公式,提出了根据一组对称载荷下的疲劳试验数据,构建非对称循环载荷下的等幅P-R-5-N曲面族的简便工程方法,并给出了等幅P-R-5-N曲面族的普遍表达式,该曲面族在一定务件下,可退化为5-N曲线及疲劳等寿命曲线.P-R-5-N曲面族体现了二维应力与概率疲劳寿命的关系.该方法所需试验数据少,便于工程应用,可为在变幅或随机时间历程加载奈件下结构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DFR法结构细节疲劳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细节疲劳强度额定值(DFR)的意义及各个DFR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铝合金7050-T7451试件在3种不同加工状态下的DFR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单纯地改善孔的表面粗糙度对其疲劳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挤压强化却明显提高了孔的细节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7.
实际工程材料不可能无限分割而在任意小尺度上满足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要求.本文借助断裂单元的概念规定断裂力学适用的最小材料尺度,并取其上应力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得到了修正的缺口根部应力及应力强度因子表述式.在此基础上,根椐已有假设,推导得出对称应力循环下裂纹萌生与止裂的缺口疲劳极限预测式.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定量化分析了疲劳指数对起重机载荷谱系数、工作级别和结构疲劳许用应力的影响。根据分析和计算结果,作者认为疲劳指数值对起重机工作级别划分和结构疲劳许用应力值的影响很大,《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取疲劳指数为3是不太合理的,建议在该规范修订时重视疲劳指数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镁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高周疲劳行为、腐蚀环境下的疲劳行为以及镁合金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并归纳了镁合金疲劳性能强化的主要方法,包括添加稀土元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在此基础上,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