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翼龙化石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辽西及其周边地区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的翼龙化石,其中包括带毛的热河翼龙等,为翼龙温血提供了新的证据;具有翼龙胚胎的蛋化石,使翼龙的卵生生殖方式得到确认;最小的树栖翼龙的发现,显示了白垩纪翼龙的个体分异和对环境的适应。同时,此前仅仅在欧洲和南美大陆出现的翼龙化石在这一地区的大量发现和研究,揭示了热河翼龙动物群的多样性和动物古地理分布规律,为深入了解一些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演化和辐射提供了翔实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2.
正经过十多年持续的野外科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在新疆哈密戈壁发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富集的翼龙化石分布区。大量翼龙骨骼、蛋与胚胎化石的发现,尤其是世界上首枚三维立体保存翼龙胚胎的发现,为了解亿万年前翼龙动物群生存、繁衍、发育的奥秘提供了难得的证据。哈密戈壁,翼龙曾经繁衍生息的乐土,堪称"翼龙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在6500万年前~1亿年前的—种翼龙竟然能站在地上捕猎小恐龙及其他类似大小的动物。这种翼龙的翼展超过10米,站起来的身高达5米。此前,它们一直被认为是像海鸥或鹈鹕那样,在飞过水面时抓食水中的鱼。但通过研究这种翼龙的化石和陋息地,科学家才发现它们原来很适应陆地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我国古生物学家汪筱林等人在新疆哈密地区发现一个翼龙新种.并找到尚保持三维形态的翼龙蛋化石。翼龙是生活在三叠纪后期与白垩纪能飞翔的爬行动物。化石标本不丰富。卵化石更是少见。截止到本研究之前,世界上总共发现四枚翼龙蛋化石,都被压扁呈二维外观。难以用来了解蛋壳及蛋内部的形态和构造。汪筱林团队从2006年起对天山南  相似文献   

5.
日前,英国古生物学家从收藏在剑桥塞格威克博物馆和布莱顿布思博物馆的化石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神秘物种. 古生物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主要是为了寻找鲨鱼刺,结果发现与鱼翅刺类似的无齿翼龙的颚片,但许多细微差异都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6.
在翼龙研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都推测其为卵生,直到2004年先后报道的三枚来自早白垩世含有胚胎的翼龙蛋才证实了翼龙的确为卵生。之后,在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中发现一件悟空翼龙类的标本,在其体外腰带附近和体内共发现了两枚大小相当的翼龙蛋,据此了解到翼龙具有双侧功能性输卵管,不同于现生的大多数鸟类。在中国新疆哈密首次报道了5枚早白垩世的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化石,对其中一枚蛋化石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证明其与现生锦蛇蛋的蛋壳结构十分相似,具有一层薄的钙质外层和一层厚的壳膜层。在今后的考察中,有望在新疆哈密地区发现三维立体保存的含胚胎的蛋化石,并在翼龙胚胎发育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翼手龙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汪筱林  周忠和 《科学通报》2002,47(20):1521-1527
描述辽宁西部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近两年来发现的大量翼手龙类化石中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董氏中国翼龙(新属、新种)Sinopterus dongi gen.et sp.nov.,属于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此前古神翼龙科仅在南美大陆巴西有过报道,中国翼龙是古神翼龙科保存最完整和层位最低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古神翼龙科的头后骨骼形态,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热河群存在两个不同的翼龙化石组合,义县组的翼龙组合与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灰岩(Tithonian)的翼龙组合有些类似,而九佛堂组的翼龙与巴西早白垩世Santana组(Aptian/Albian)的翼龙组合具有非常相似的面貌。同时也认为义县组的时代要晚于Solnhofen灰岩,而九佛堂组的时代略早于Santana组。  相似文献   

8.
吕君昌 《科学通报》1997,42(5):519-523
<正>对于翼龙类脑部构造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其自然暴露的脑腔内模化石(如?Pteranodon)以及通过把脑腔周围的化石修理掉而暴露出内模化石(如Scaphognathus pur-doni)来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从以下有限的几种翼龙中获得有关脑腔结构的信息:Scaphognathus purdoni、Rhamphorhynchus、Pteranodon和Pterodactylus.但是,这一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在野外进行化石调查发掘过程中,很难发现非常完整的脑腔内膜化石;另一方面,保存完好的头骨其脑腔部分由于被头部骨骼化石所包围,要想让它暴露出来,必须去掉其周围的骨骼,这样又会严重破坏化石的完整性.近来年,由于CT扫描技术(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对埋藏于岩石中而又难于通过人工修理的化石及化石(头骨)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因此它对于观察从化石表面不可见的内部构造,有很大的潜力.这一技术最初由Hounsfield设计用于获得人类头部的断面图象,后来,由Ledley等进一步发展为用于检查人类身体的其他部位.从1984年开始,这一技术逐渐地被应用在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上.在本文中,我们利用CT扫描技术,对准噶尔翼龙头骨的脑腔内膜化石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5,(12):7-7
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了一种长着犬牙的新翼龙,并将它命名为“三牙龙”。科学家这次发现的是 一只三牙龙的化石——这种翼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和恐龙一起寿终正寝了。三牙龙的犬牙状门牙 很大,后面则是三颗小牙,再往后又是较大的牙齿,紧接着又是几颗较小的牙齿。三牙龙是食鱼动物, 它的嘴巴(鸟喙)前端长着一个鸟冠,它的翼展达5米,这使它成为当时体形最大的飞行动物之一。 翼龙实际上是长有翅膀、能够飞翔的大蜥蜴,它们生活在大约2.28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其大  相似文献   

10.
张欣 《大自然探索》2004,(10):59-59
最近科学家在巴西的阿拉里皮盆地发现了一具翼龙的头骨化石,这具化石有1.42米长,科学家将其命名为Thalassodromeus Sethi(海洋飞龙的意思),经分析,这是一种食肉性翼龙,以海洋和湖泊中的鱼类为食。  相似文献   

11.
自1784年考古学家发现翼龙化石以来,有一个谜题一直困惑着古生物学家:翼龙是卵生还是胎生? 2003年6月10日,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和周忠和的论文,报道了在我国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世界首枚翼龙蛋及其胚胎化石。这一重要研究成果终于使这一谜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9,(7):11-11
最近,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发现了一具未知动物的化石残骸,科学家将其称为“步行中的海豹”。这只“海豹”大约生活在距今2000万年前,其骨骼完整程度达到了65%,有着鳍足类动物的头颅,体型有点像水獭,腿很像陆生动物,脚上有蹼,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相似文献   

13.
这幅艺术效果冈描绘了一种生活在大约8000万年前的巨型素食性恐龙(图中左一及左二)。最近,科学家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发掘出了这种身高相当于四层楼房的庞然大物的骨架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鱼、鳄鱼形爬行动物、翼龙、镰刀龙(一种爪子像镰刀一样锋利的肉食性恐龙)及大量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4.
辽宁西部义县组翼手龙科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汪筱林  吕君昌 《科学通报》2001,46(3):230-235
记述辽宁西部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下部新发现的一件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化石:秀丽郝氏翼龙(新属、新种)Haopte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根据其低而长的头骨、头部无脊状构造、上下颌前部具尖锐细长的牙齿、长的翼掌骨和短的第V趾骨以及Ⅰ-Ⅲ庶骨基本等长等特征,将其归为翼手龙亚目翼手龙科,郝氏翼龙是热河生物群第1个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骨架,也是亚洲发现的第1个可靠的翼手龙科化石,较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同属一科的翼手龙属进步,郝氏翼龙的发现使翼手龙科的古地理分布由欧洲和非洲扩展到亚洲,生存时代也由晚侏罗世延续到早白垩世,为探讨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与辐射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为研究翼手龙类的进化、古动物地理和地史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5.
对于翼龙类脑部构造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其自然暴露的脑腔内模化石(如?Pteranodon)以及通过把脑腔周围的化石修理掉而暴露出内模化石(如Scaphognathus pur-doni)来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从以下有限的几种翼龙中获得有关脑腔结构的信息:Scaphognathus purdoni、Rhamphorhynchus、Pteranodon和Pterodactylus.但是,这一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在野外进行化石调查发掘过程中,很难发现非常完整的脑腔内膜化石;另一方面,保存完好的头骨其脑腔部分由于被头部骨骼化石所包围,要想让它暴露出来,必须去掉其周围的骨骼,这样又会严重破坏化石的完整性.近来年,由于CT扫描技术(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对埋藏于岩石中而又难于通过人工修理的化石及化石(头骨)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因此它对于观察从化石表面不可见的内部构造,有很大的潜力.这一技术最初由Hounsfield设计用于获得人类头部的断面图象,后来,由Ledley等进一步发展为用于检查人类身体的其他部位.从1984年开始,这一技术逐渐地被应用在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上.在本文中,我们利用CT扫描技术,对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人员在一篇论文中分析,40年前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人类遗骨,现在看来很可能就是已知最古老的具有现代人外表的人类化石。分析认为,这些化石来自现代人类的初期。研究人员确信,化石标本大约属于19.5万年前。此前,最古老的已知化石是约16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亚智人的头颅化石。根  相似文献   

17.
封面说明     
正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的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包括数量较多的准噶尔翼龙及不同类群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考队在乌尔禾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湖相地层中,发现了多个层位大量保存的恐龙、翼龙、鸟类和龟类足迹化石.汪筱林等对新发现的恐龙足  相似文献   

18.
《世界科学》2012,(4):2-F0002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泓前的研究认为,2010年在中国东北发现的小盗龙是一种长着宽大的泪滴状尾巴的动物。但根据对这具生活在大约1.25亿年前的小盗龙化石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实它是浑身长满羽毛的恐龙.  相似文献   

19.
筱薇 《科学》2007,59(1):42-42
[本刊讯]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该所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传夔,报道了一件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几乎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该化石证明.至少在1、25亿年前.继翼龙和鸟类之后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这是已知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也是迄今唯一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这一发现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000万年.此前最早的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2月1日,美国《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与巴西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对哈密翼龙蛋与胚胎发现的重要成果。通过对一件产自保存有超过200枚翼龙蛋,并且其中16枚翼龙蛋含有三维立体的胚胎化石标本的细致分析,首次提出一种新的假说或观点:虽然是一种相对早熟型的胚胎发育模式,但翼龙胚胎发育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么早熟,还需要成年翼龙的照顾。这是继2014年在哈密戈壁发现大量雌雄哈密翼龙和世界上首枚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