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以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傩戏面具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傩戏面具三维点云数据。通过对模型进行点云去噪、修复等处理,获取傩戏面具完整清晰的三维原始数据,实现了160面德江傩面具的数字化保存。结合3D打印技术,对傩戏面具进行逆向设计,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傩戏人物面具进行了实体复制,为傩面具文物的重现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具有辉煌历史的四川双峰傩戏的绝迹有内部、外部多种原因.在现代化背景下,傩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文化自觉、传承人、文化内涵、现代化形式是傩戏发展的基础、核心、保障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角色创意是动画片及卡通形象健康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关键的一环,无论是前期的造型,还是后期市场衍生品的开发,都离不开角色造型。本文将从动漫的角度对池州傩戏面具进行分析、归纳,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再从角色塑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傩”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池州傩戏与黄梅戏同属戏曲形式,且地缘上接近,黄梅戏如今家喻户晓,而池州傩戏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并不高,其中原因值得深究。试通过比较分析法,参考黄梅戏推广的成功案例,对比现状,并分析池州傩戏借鉴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指出二者的异质之处,避免传播误区,从而探寻池州傩戏的合理传播路径。本研究理论层面上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具体研究实例,实践层面上欲以学界督促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发展和情况为例子进行研究,对少数名族的村寨旅游开发进行细致的分析.恩施是我国湖北地区西南部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样的地区如果发展旅游,就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而恩施则选择以枫香坡为典型进行发展开发,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该文首先对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就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就当地的建设模式、创新路径展开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古老而原始的傩戏艺术,是整体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从古至今的延续过程中,由于与宗教、巫术混沌交融,形成了固有的封闭性和连续性特点。因而,千百年来虽历尽沧桑而不灭,以致今天我们尚能通过傩戏表演,从中窥视到人类祖先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程中留下的足印。它无论在戏剧、宗教、民俗、音乐、舞蹈等源起方面的研究中,都将起到活化石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傩坛巫教祭祀中的种种声音现象(以下简称傩坛巫音),探索它在音乐起源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3):F0002-F0002
刘冰清,1969年2月出生于湖南沅陵,苗族。199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之后获哲学和管理学硕士学位。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江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傩戏研究会会员,湖南省怀化市盘古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10.
类型研究在文学、电影等领域有广泛的影响,但在电视领域它兴起较晚。类型研究是建立在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接受者共有的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尝试着在广泛的文本和意义之间建构起某种秩序的文化实践,它将独立的文本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之中,而每一个特定的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程式、特点和形式。类型理论以程式和创新为核心概念,并且可以分为审美、仪式、意识形态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兼具两个相反义的词很多,在这些词中,有一类兼具“授”、“受”两个相反义。“授”即“给予”、“交出”、“付给”;“受”即“索要”、“收取”、“接受”。这类词两个相反义的形成与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有关。因为“授”、“受”是一个交接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可以相互引申。  相似文献   

13.
探析道家“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与"和"为基石的道家思想感悟,形成了与今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道"与"和"在新时期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自然与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这条"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是新时代的自然和谐之路,是人类走向进一步成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词源学看,“传统”核心意义是“由昔而今世代传承”且具有范型意义的“伟大传统”,它使代际之间、历史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几大基本“传统”范式中,言、形与物是“时间距离遥远”的传统,与“文”相对,恰好是“great”和“little”相对应而被人忽视的不隐含价值判断的中性意义所在,和人类文明史整体视野对大小传统反转改造的立论基础.出土珥蛇、珥殃与文献、口传神话信仰遥想呼应,见证了大小传统互补互证.传统本质上是“过去”延传至今的述与见,是令人探寻历史奥秘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的“聪明”和“糊涂”足做人处世的两种方法,各具有其特定的含义。郑板桥的“糊涂”观是富有“怪”味的“糊涂”观,是现实主义、保险主义的“糊涂”观,是克已利人的“糊涂”观,具有团结协作、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6.
"苽"一名"蒋",也写作"菰",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汉代以前,尤其唐代,苽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来救荒。"苽"在古文献中也称"雕苽"、"雕胡"。作为菜食用,始见于《尔雅》。宋之前,一般称为"菰菜";至宋,始见"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结","白"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菰首"也作"菰手",是指茭白顶端白嫩、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对“例如”该归入动词、介词还是连词的争论可谓多矣,但是不论将其归入哪个词类,都有于理不合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例如”尚未取得词的资格。从结构上来看,“例如”可以扩展成“例又如”;从意义上来看,“例如”是“例”和“如”语索义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这都符合当前学术界对于词组的判定。  相似文献   

18.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先秦“辩者”提出的著名命题.“一尺之棰”的无限分割及其逆过程,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积少成多”这一在有限范围内正确的原则,应用于无限领域时产生的局限和矛盾.“辩者”所构造的“尺棰命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无穷多个不为零的量,其和并非都是无穷大.这一天才的发现,是中国学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接触到无穷级数敛散性问题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9.
中医是灿烂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仍沿用古老和不精确的理论。本文应用现代方法对其进行描述,试图推动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可预测生化反应能否自动发生,证实自由能可推动生化反应。"气"被定义为体内的自由能,可用物理方法来描述。"血"是体内有益的液体和固体物质。引入熵产生率函数来描述人体内不可逆过程的熵产生,论述它与健康状况之关系。"阴和阳"对应于身体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体内物理和化学过程的总称,其中合成过程把食物变成组织内的生命物质,即中医所说"阴成形";分解过程把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更小、更简单的物质,同时释放出人体所需的自由能,即中医所说"阳化气"。人体"气血"状况和治病的效果可通过米氏方程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对如何养生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形成了比较全面、科学的养生理论。它的养生理论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达乎性命之情”的性命观;二是“六欲皆得其宜”的嗜欲观;三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观;四是“达乎生死之分“的生死观;五是“成乐有具,必节嗜欲”的音乐观。《吕氏春秋》的养生理论在今天仍然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