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报告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新情势。当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无所不在、人们的观念形态和生活方式与以前大不相同的时候,一向与政治关系密切的报告文学自然就面临着新的考验。伴随着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报告文学创作可谓处于新的探索阶段,失去了一时的凌利攻势和轰动效应,因而被不少评论家视为低落期,有的则干脆推断报告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发展高度到80年代末已宣告结束。综观近年的创作,我们应该承认报告文学在社会中的名声和影响力与从前已大不相同,但那种过于悲观的论调与文学发展的现实也是不完全相符的。 面对报告文学创作整体上的这种低潮现象,我们只有从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生活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等多种方面加以深入分析理解,才能真正作出恰当的评价。当问题报告文学在80年代中期引起过轰动效应后,那种不惜以牺牲文学为代价,以激进的态度干预政治的报告文学创作达到了发展的极至,也暴露了自身的一  相似文献   

2.
从文体学角度探讨报告文学的文体定位问题 ,可知报告文学虽然处于新闻、文学、政论三角地带的交叉重合之处 ,但它毕竟离新闻更近 ,而且不曾也不能割断与新闻母体相连的脐带。所以报告文学应回归新闻本位 ,明确定位于新闻体栽 ,以从理论上保证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报告文学是一种年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处理新闻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内容,以文学笔法为表现手段的特殊文学样式。它以真实的内容区别于小说,以具有艺术感染力区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它又以客观的记述成为“向外”的文体,从而区别于主观“向内”的纯文学文体。 报告文学的文体是纪实文学发展的结果,是从新闻“母体”中分娩而出的,在我国它萌芽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成熟于三十年代,渐渐成为独立的带有自己鲜明特征的文体。而在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中,报告文学以视角的不断调整和变换,展示出自己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时期报告文学发生和完成了的第一次嬗变,呈现出诸多较之80年代前期完全不同的艺术新质.政治环境的宽松自由、西方文化的相继涌入和"文学主体性"的论争与初步确认等时代原因共同带来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赞赏的。有不少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了与阅读小说时相似的心灵感受:或扼腕叹息,或额手称庆,或一掬同情泪……。同时,报告文学中描写的充满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都使读者欲罢不能,爱不释卷。  相似文献   

6.
在本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有过两次辉煌的经历,第一次是二三十年代的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热,第二次便是以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为开端的新时期报告文学再度兴盛。报告文学的两次繁荣,都出现于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件频频爆发的时期。报告文学以其紧扣时代风云变幻步伐,及时发掘最新事物矛盾的新闻性和熔铸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文学性,赢得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喜爱。它的生命力正来自其大众性。在最近这第二个繁荣期,报告文学应时代的需求勃而复兴,一批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7.
解放区报告文学的三大核心题材:反映战场战争、表现日常生活和描写生产学习。认为解放区报告文学具有以工农兵英雄模范为中心人物,外向客观性、社会纪实性、宣传时效性、讴歌理想化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晚期 ,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问题报告文学作品。本文试图从复杂的社会生活、文学传统、读者的精神需求、活跃的中国理论界这四个方面探讨问题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激烈的社会变革与历史演进,为文学创作蓄备着丰富而亢奋的生活素材;同时,也激发起文学的责任心与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这是一种规律,一种真理,纵观新时期以来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报告文学为中国文坛增添了耀眼的光辉。据不完全统计,粉碎“四人帮”后到1983年,报告文学作品就发表了1800多篇(部),近十年来(1983—1992年)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就更不可数。其中许多出色的篇章,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人们从这些来自生活的真实图画中,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  相似文献   

10.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兴起以后,政论性作为报告文学的本质特点,得到了创作界与理论界的肯定与强化,也成为衡量报告文学的尺度之一。当前报告文学的政论性已经损害了它的文学性与新闻性,使其陷入了境。文章从时代、读者、作者、理论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报告文学政论性淡化的必要性,及今后报告文学研究方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从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新闻性之时效性的框框,而把“冰冻新问题材”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并在题材人物和情节的处理,艺术结构的革新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推动报告文学创作及其文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报告文学评论界,只有少数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反映现实更深入,文化底蕴更丰厚,也更理性,因此,9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就超越了80年代。然而更多的评论家则认为90年代乃至新世纪之初,中国报告文学走人了低谷,其成就远不及80年代。无论肯定还是否定,90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与80年代不一样,这应该是无异议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在左联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完成了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基本建构,创建了富有明显左翼倾向的报告文学.左翼报告文学在建构文本时有其独特方法:用考核和聚焦事实的方法反映现实社会;用比较事实的方法颂扬社会主义;用事实演绎的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方法既促成了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成型,也留下了限制其发展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相遇与碰撞是时代与文体双重发展的产物,两者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非虚构"和相近的叙事伦理。在"报告文学"这种传统文体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而略显捉襟见肘之时,"非虚构写作"试图质疑其叙事伦理、与之断裂并取而代之。但是,"非虚构写作"自身却并没有做好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准备,只能借用来自于西方的写作资源支撑、构建自己的写作自信。而"报告文学"在现代中国拥有更长的写作历史,也积累了更多的文坛资源,自然不会轻易认同对方并非无懈可击的质疑与否定。两者的相互诘难最终演变为纪实文学领域内的一场话语权之争。  相似文献   

15.
外国人士反映中国抗战的报告文学在艺术上具有新闻性和写实性的特点,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融批判、战斗、革命于一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报告文学作家夏真的最新两部报告文学《红门》和《大写教育》为例,探究了其报告文学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奥秘:作者激情的投入使作品产生了感人的力量;对时代精神的提炼与弘扬铸就了作品的灵魂;小说笔法的娴熟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和同时代的"颂扬体"文学一样,其创作的发生是贯彻了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当代文艺的组成部分,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主题美方面主要包括:政治上歌颂党、歌颂伟大的领袖;宏大的理论结合行业实际;宣传超人般的行业模范,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等。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在形式美方面主要包括:主旨鲜明,结构多样,曲式多元。同时在意象创造上也进行了美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因文学由"中心"走向"边缘",文学期刊也失落了一大群读者。而首家大型女性文学双月刊《百花洲》并未步其后尘,它犹如一朵七彩之花,在女性文学的"春天"里越开越艳。本文主要以2004年度的《百花洲》为例,从它的特色栏目的构成、内容等方面切入,对《百花洲》之所以经受25年的岁月淘洗仍能经久不衰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号《北京文学》以醒目的方式刊发了报告文学《有什么,别有病--中国农村医疗现状调查》,它以异常鲜明的姿态切入农村改革与建设的现实问题,记录下农民的痛与无处可说的怨,让人联想到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和《丁庄梦》,前者虚构了耙耧山脉深处的小村庄"三姓村",那里的人得了一种怪病--喉堵症,后者是国内首部反映"艾滋病村"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