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一个代表中国晋宋之际田园诗的顶峰,一个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丰碑,两位诗人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由于二者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观物方式也大相径庭,一个以物观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个以我观物,造成了物我相隔。究其原因,源于他们的相异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即西方文化是从分析的角度来对待自然,而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用综合的方法去理解自然。  相似文献   

2.
阿尔蒙德所谓的公民文化是指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特征的政治文化,它也是一种公民、臣民和村民的混合体。西方公民文化传统中,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呈现出抽象的二元对峙,并且各自处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社群主义和公民资格理论的崛起正是对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现代性危机以及上述抽象对峙的两种尝试性解困。现代中国正逢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协调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因此,在西方公民文化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构建中国公民文化不仅对公民参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关于中国文化修辞学的几点构想:一是其语言观和文化观;二是要继承中国古代修辞学的传统;三是中西跨文化交际属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四是谈了中国文化修辞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轻名蔑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文学作品都有所反映。比较《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和《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名禄观,分析了他们名禄观差异的原因,探讨了他们在反封建主义文化旅程中的作用,赞扬了王实甫和曹雪芹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主义的先进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人之一,同时也是独树一帜又充满历史争议的著名杂志编辑家。林语堂编辑思想与编辑实践呈现出"一团矛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林语堂所主张的期刊编辑思想与其编辑实践并不完全一致,并且有两种幽默观共存于同一刊物。他持中间立场办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充满苦恼与矛盾。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化两种倾向,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观通”、“化合”、“附益”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他们有关未来中国新文化再造的学术探讨,是非常富有实践价值和前瞻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呈现出因应西方文化动向的被动“文化自觉”,其形式胜于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文化的虚热,并没有真正弘扬传统文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习经典不失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可行路由.因此,高校开设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的必要性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二是从1996年始,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内部对话,关注少数族裔和边缘的、弱势的族群文化及文学,它对文学的认识蕴含着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意识;三是2005年之后,重审了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构成,提出了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的设想,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从“地方全球化”到“全球地方化”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显示出文化寻根和文化整合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和中国20世纪初期都处于一个解体的时代,解体时代中的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对英国诗歌史的考察都体现出文学的自然演化思想,文学自然演化思想是用自然循环的周期来看待文学的演变的一种观念。20世纪初的胡适和闻一多也通过文学的自然演化思想来为新文学,尤其是新诗的合法性辩护,他们的文学自然演化思想是中国文史“通变”观和达尔文的演化论合力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当代文坛涌现出一批优秀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反常规的审美规范和叙事模式,以新的写作姿态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惯性和审美定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叙事策略上看,这些小说所采取的叙事手法主要是戏谑、调侃与戏仿.  相似文献   

11.
刘雨春  卞炳生 《科技信息》2011,(36):I0020-I0020,I002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离和对立的思潮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发展在20世纪。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后果是严重的。对于正在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显然不利于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不利于人类本身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就在于二者都有片面性、狭隘性,都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生态文化融合了两种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两种文化融合营造了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10年第10期刊登了著名作家祖慰的《移民文化超常原创力的解码》一文,作者对犹太人的智慧密码感悟出"文化基因双螺旋"。笔者旅居欧洲四分之一世纪,对此有另一种理解。契约、法律、法治三点一线在犹太人的观念中,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与上帝订立了契约,契约就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犹太人永远遵守。他们不把戒律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十分火爆,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把信息化当作21世纪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来研究;二是把信息化当作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来研究;三是把信息化当作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研究;四是把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上的变革,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的文化和艺术巨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另世人瞩目的成就.艺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其中又以他们的艺术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深从而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  相似文献   

15.
论《牡丹亭》、《红楼梦》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孝文化是立足家庭教育,面向社会的,培养子女孝的意识不仅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社会和谐。《牡丹亭》与《红楼梦》不仅在大胆张扬男女爱情上有共同点,在保留孝亲意识上也是相同的。这是对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继承,显示了汤显祖与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的共同认识,是他们对明清官方文化突破中的保留,与20世纪初的全盘抛弃传统文化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武齐 《科技信息》2010,(8):I0211-I0211
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国民素质与创造精神的竞争。作为参与竞争的主力军——青少年,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如何呢?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成为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有文化而缺乏能力,有青春而缺乏朝气。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失败。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战争电影是最能反映人类命运和人类生存图景的一种电影。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展现人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上有诸多的一致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却各有不同。中国战争电影就因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独特历史等,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中国战争电影因此在世界战争电影中脱颖而出,向全世界观众呈现出了中国式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中西方18世纪前妇女观的差异,通过中国与西方较早期妇女观的三个现象性的对比,即宗教现象角度、哲学思想角度和文学描述角度,试图进一步探析中国和西方较早期妇女观的基本特征,并借此管窥东西方文化在妇女问题上的异同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历史效果。中西方由于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对妇女的认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对比对当今社会妇女观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龚丽霞 《科技信息》2011,(35):324-324
婚俗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西方婚俗有相似之处也有他们各自的独特性。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二者不断地相互渗透、融合,并呈现出某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建立起文明和谐的婚俗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更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