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亦是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中,以巴比特为代表的人物过着"表面风光、内心彷徨"的生活,他们寻求各种方式为自己空虚乏味的生活制造快感,然而在片刻愉悦之后,却又产生深深的且无法摆脱的负罪感。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在商业文化背景下大众快感与罪感的来源,由此揭示商业社会中人们在享受快感、经历罪感之后,最终陷入一种无助感状态。  相似文献   

2.
《巴比特》是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以巴比特为代表的美国中产阶级商人的群体特征及其隐含的美国社会传统与文化。而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及其背后清教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在巴比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且在20世纪20年代各种新文化泛滥的背景下,清教主义传统仍然在中产阶级群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巴比特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刘易斯充分、正确地反映了美国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3.
现行刑法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之后,理论及实践中对该罪的主客观要件等基本问题的争议甚多,对该罪的罪名、罪状、法定型的修订建议更是歧见迭出.文章首先根据现行立法对该罪的基本构成的相关要件进行了全面阐述,探讨了该罪在立法领域的缺陷,建议将本罪罪名更改为"故意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在基本构成要件中取消"徇私舞弊"和"情节严重"的规定,在规定基本法定型的基础上,规定升格法定型并明确其构成条件,总体上提高本罪之法定型.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而实际上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意识、惩罚等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偏差。严谨守法的日本人以其独特的罪感意识诠释着其特有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7,(5):25-28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借助佛教的六道轮回表现了因果轮回与善恶报应这一民间性的罪感文化,同时刻画了一部分能正视自我罪恶的人物,他们通过以肉体疼痛消解精神重压的方式来忏悔和赎罪。此外,莫言还利用西门闹在五次畜生道的轮回中始终没有泯灭的人性和罪感意识来唤醒罪感严重缺失的冷漠旁观者的忏悔意识,而这些书写最终指向的是直面人类灵魂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6.
"悲剧快感"是叶芝诗歌中既意蕴深远又令人费解的一个主题。解读"悲剧快感"是理解叶芝哲学观、美学观及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尼采相信所有艺术的本质是提供审美的悲剧快感,而悲剧快感源自梦境(日神精神)和醉境(酒神精神)的二元对立、碰撞、融合的过程。尼采的悲剧理论对叶芝的"悲剧快感"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芝建构的"悲剧快感"主题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艺术体验及审美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语境催生了伊沙诗歌创作突出的"身体写作"。作为90年代继"第三代"之后的代表诗人,他借助于"反讽"的修辞,利用语言对"身体"进行展示,将身体视为城市景观之一,突出其"行为艺术"的意味,从而挖掘出城市的乱象与病态。在作者所建构的互文系统中,"身体"展示出现代人身处城市的复杂感受,进而在与古人生活的对照中通过自身的"复制"完成了个体精神的实践,让读者体验到阅读的快感,迎合了大众与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剧作浸染了浓厚的基督教罪感文化色彩,他主要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罪与罚意识的影响,却游离在基督教本体精神之外。当他孤独面对茫茫宇宙时,精神深处流露出的某种"迷失感"和"无家感",表白了他意识中对终极存在的迷惘和对救赎之途的困惑。这种深刻的迷惘和困惑,笼罩了曹禺独特的精神探索之路,也显示了现代中国一个人生探索者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已走进了网络时代,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显示出它被作为犯罪工具时所具有的破坏作用。本文即以一起案例及实践中、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为对象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是如何对美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本尼迪克特研究发现,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他们注重社会对个体行动的评价,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而与之相对应的以罪为基调的西方罪感文化中,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1.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2.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欧洲期间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悲剧快感的创新性理解,在悲剧快感、悲剧精神、悲剧缘由这几个方面尤其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他强调悲剧快感是由于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从而消除了因郁积的能量导致的高强度的紧张,郁积的能量在得到宣泄和缓和后,就引起了快感。在悲剧精神上,他是既悲观又乐观,但归根结底是乐观的。他看重的是悲剧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失败毁灭但依然强烈的人类的尊严以及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感。关于悲剧缘由,朱光潜由于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特别重视命运在悲剧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一类精神现象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精神自渎,具体表现为精神上自我蔑视、自我折磨和自我嘲笑,并且在这种自轻自贱中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精神自渎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要表现在三种人物形象上:一类是以自嘲为乐的"贵族老爷",另一类是在屈辱的褶皱里体验出快感的"穷人"和"小丑",第三类是以"地下室人"为代表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14.
张瑞  周遂 《创新科技》2002,(12):32-35
<正> 2002年可以说是中原商业重磅新闻频出、商战最为激烈的一年。 2002年8月20日,北京华联郑州店的开业使得誉有商都之称的郑州人气飙升,结束了郑州自亚细亚商场无限风光之后由耀眼的辉煌没落为黯淡无光的长长沉寂,引发了郑州新一轮商战,从而使郑州再次步入"甜蜜幸福"时刻。金博大在经过一段甜蜜的"恋爱"之后,于10月16日在索菲特饭店举行的合资经营大型超市新闻发布会暨合同签约仪式,则宣布郑州本地商业的"龙头"与全国连锁商业"老大"正式牵手,一举使郑州商贸城建设第一次形成有两个以上全国连锁商业巨头参与市场竞争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从启蒙到革命是20世纪政治、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转折之一,这种转折也必然会导致思想史书写方式的转型,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书写者从自信的"导师"角色转变成充满"罪感"的学生,从中心走向边缘;二是在写作策略上由"五四"时期的凸显主体到隐匿自我;三是在思想传播上由"五四"时期的良性状态走向困境与尴尬。  相似文献   

16.
自《刑法修正案(八)》创设危险驾驶罪以后,"醉驾"与"追逐竞驶"由此入刑;《刑法修正案(九)》又将危险驾驶罪的犯罪类型加以扩展。其中,"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在实践中是最高发的危险驾驶罪类型。事实证明,"醉驾"入刑对于遏制愈演愈烈的醉驾危险行为,防范衍生恶性道路交通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醉驾"入刑无论是在司法中还是在立法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有必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7.
金辉 《奇闻怪事》2009,(7):111-112
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以及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发生的财产性犯罪,其外延等于侵犯财产罪加上破坏经济秩序罪.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经济犯罪可归属于物欲型动机犯罪,即"利欲型"或"贪利型",是指由于不良物质欲望引起的犯罪动机所导致的犯罪,具体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不良物质需要,提高个人消费水平,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所导致的犯罪.  相似文献   

18.
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以及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发生的财产性犯罪,其外延等于侵犯财产罪加上破坏经济秩序罪.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经济犯罪可归属于物欲型动机犯罪,即"利欲型"或"贪利型",是指由于不良物质欲望引起的犯罪动机所导致的犯罪,具体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不良物质需要,提高个人消费水平,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所导致的犯罪.  相似文献   

19.
论渎职罪中的"前提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以"前提罪"作为构成条件的渎职罪进行了分析,界定了"前提罪"的概念,确定了"前提罪"的存在范围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认为"前提罪"的确定标准应以行为人对作为对象的"前提罪"达到刑法分则所要求的明知,并进一步阐述了"前提罪"与关联渎职罪之间的犯罪形态和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20.
正特朗普的"精神导师"史蒂夫·班农,当今美国政坛的传奇人物。曾经没有人怀疑,他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精神导师"。《纽约时报》披露,班农与特朗普最早的"政治结合"是在2011年。当时,特朗普动了参选总统的念头,他的一位朋友把班农引荐给他,两人在纽约的特朗普大厦实现了"历史性的会面",志同道合,言谈甚欢。随后,班农创建了极右翼网站"巴比特新闻"(Breitbart News),自任掌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