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黑人女性作家们具有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她们把传播黑人民俗文化视为己任,在她们的作品中黑人民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尝试对她们的一些代表作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独特的黑人民俗文化表征,是这些作家重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解构美国社会中的白人文化霸权的媒介。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后期,“新历史小说”的作家们希望借助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和衡估,颠覆既定历史本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承担历史诉讼和重构的使命。新历史小说的这种解构倾向在作品叙事特点上表现为:1.民间话语的崛起,使业已固定的政治化的意识形态结论被重新改写;2.限制性内视角使历史事件的内部关系性质被重新叙述、重新解释:历史事件的意义内涵被翻新或改写。  相似文献   

3.
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多克托罗以其激进的思想和特殊的犹太身份书写了一部真实的美国历史,在历史与虚构间勾勒出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真实生存空间,唤醒了被假象迷惑的人民的历史感和道德感.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因素的介入而呈现出来的实利主义的价值倾向 ,是当代社会价值重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这种态度的观照下 ,精神上的崇高在很多场合被解构了 ,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也有被重新审视并更改的趋向 ,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日益集中在了形而下的利益层面。所有这些 ,致使原先那些被认为是“非法”的价值准则与思考方式处于一种合法性状态 ,从而为当代社会价值重构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台湾戏剧《人间孤儿》植根于台湾人社会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主体意识,并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一主体身份的诉求。戏剧运用叙述、拼贴等后现代手法,以及对历史叙述的解构和重构,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观照,试图建构台湾的文化身份。然而,这些解构性极强的形式技巧却以落入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告终,所谓台湾文化身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处在一个商业主义弥漫的语境中,物质文化的勃兴使一直处于潜在的、被压抑的实利主义价值观不断上升,并对启蒙主义这种具有理想主义乌托邦色彩的文化背景构成巨大的解构和挑战。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既是乌托邦小说,也是反乌托邦小说,因此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乌托邦"。本文立足"江南三部曲"的反乌托邦书写,在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和叙事学的研究背景下展开,深刻呈现乌托邦解构的深层内核——不完美的人和不完美的世界,并进一步探寻乌托邦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刊出之后在评论界引起一番热议。库弗颠覆历史,重新审视历史的态度使这部小说带上了明显的新历史主义色彩,该小说的创作与新历史主义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注重文本与历史现实的关系也不谋而合。因此,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两个基本方面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来解读该小说,以此阐明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模式也是故事写作和语言结构的陈述,解构历史只为重构一种和平、自由、开放的新历史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同样面临和必须规避解构真实性、颠覆传统性、极具宰制性等三个悖论。"解构"之后意味着"重构","颠覆"之余急需要"重树","危机"之中寓含着"转机"。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主旋律,以后现代视角反思和回望我们来时的路,沿着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有机结合"的基本路向,"重树"因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颠覆"了的社会道德体系,"重构"被其"解构"了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人格的完整性和同一性,以期求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在传统文化认同、社会关系认同和人格同一性认同等方面出现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地理学发展历史进行结构与解构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发展趋势作了大致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在现阶段对地理学进行强制结构才会加速地理学的发展,从而巩固和完善其学科体系.接着,本文提出了一些对地理学学科体系结构与解构的看法.最后解释了对地理学学科体系的重构,并作出重构的框架图以提醒地理学者对研究中心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陈式太极拳文化意蕴深厚,习练风格独特,攻守技击上乘.明清以来,陈式太极拳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由乡土一隅播迁至世界各地,绘就了绚丽多姿的发展历史画卷.然而,现代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解构了陈氏太极拳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其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困难重重.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借助多样化的现代社会需求,在现代社会场域中重构与新生,不失为陈氏太极拳谋求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评论家对公认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的解读大多从美学和小说艺术的角度出发,认为该文本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代表作,是对文学传统的戏仿和颠覆,一般不太关注作品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批判。笔者经过研究认为,该文本在童话模式之下隐藏着一个社会政治批判的潜文本,是对美国主流社会中存在的“美国梦”的戏仿、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12.
马华女作家黎紫书是世界华文文学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之一.从<天国之门><山瘟>开始,她的作品对人性阴暗面的透析和挖掘就已经震动华文文坛.近些年来的微型小说或对马共历史进行重读、或对凡俗人世精心揣摩与书写、或对宗教神学的体味与解构,都使得她的创作变得更为复杂.此处且从艺术实践、日常生活和神性解构三个角度,试图对黎紫书的创作进行把握,勾勒出这位成名于大马、盛名于台湾、漂流在大陆的作家的创作心路.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拯救溺水的鱼》进行了形象学分析。认为谭恩美通过对三个白人男性形象的刻画,分别解构了白人男性气质神话、人格品质的崇高优越性、文明传播者和世界拯救者这三个形象概念。她又通过对三个光彩照人的华裔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华裔没有英雄、没有历史、没有神话的现状,重塑了华裔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5.
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拯救溺水的鱼>进行了形象学分析.认为谭恩美通过对三个白人男性形象的刻画,分别解构了白人男性气质神话、人格品质的崇高优越性、文明传播者和世界拯救者这三个形象概念.她又通过对三个光彩照人的华裔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华裔没有英雄、没有历史、没有神话的现状,重塑了华裔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6.
阮磊 《科技信息》2012,(27):305-306
基于学习领域"工学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往的以学科体系的授课方式,就要对学科体系课程知识进行解构,并加入更多的元素重构学习领域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职业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  相似文献   

17.
安德森是美国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艺术风格独特,并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安德森所生活的美国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深刻剖析,论证了安德森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同时揭示出了美国社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扭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历史观",实践了一种解构的叙事策略.在他的小说中,时间与空间非线性式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演化了虚构故事的背景;以往所彰显出来的王者视野与庄重风格也解构成了民间视角与轻佻叙事;近乎"神化"的英雄被拉下神坛,转而由流淌着自然人性的草莽、土匪等人取代.通过以上解构策略,莫言的历史小说实现了历史的祛伪目的,形成了新时期以来历史存真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中国作家王小波影响颇深。文章以人物塑造为切入点,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域观照王小波小说对卡尔维诺的接受与重构,在作家自我诉求、知识结构以及"投射作用"等因素作用下,王小波的创作体现出受卡尔维诺影响下的启发、认同与接合,更呈现独具个性的再造、重构与偏移。  相似文献   

20.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