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国犹太人是在20世纪初俄国革命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1917年之前反犹太政策一直都是沙皇政府遵循的国策,经济上的歧视和政治上的压迫,使得他们投奔俄国革命寻找出路。20世纪初的犹太知识分子活跃在俄国各政党之中,并担任要职,他们对积极推动十月革命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初期曾有革命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合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根据俄国实际提出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方针,布尔什维克党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武装夺取政权,“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俄国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俄国也经历了由革命和平发展向武装起义转变的政治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对中国人来说,最值得称赞的国际事件莫过于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比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是十月革命对世界的意义;"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十月革命对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1917年是革命的一年,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布尔什维克革命实现了与1917年革命的融合,从而使这场精心准备的革命获得了与其成本和代价极不相称的历史性的成功。十月革命开启了一个神话,但神话的迅速破灭也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留下阴影。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尤其是探索诸如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关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列宁后期思想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建设这条主线。早在1918年春天,列宁就意识到他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论述的巴黎公社分配原则在俄国这样“最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行不通的,多次提出“我们应该研究走向社会主义这极端困难的新道路的特点”,以便帮助工人阶级找到通往社会主义的最可靠的途径。重温列宁论述,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过去四十年了,这次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此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1917年10月俄国劳动人民打倒剥削者而取得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旧世界,开始了资本主义崩溃和社会主义胜利的时代,为全人类开辟了进步和繁荣的光明前途。以前也发生过各种革命,但是只有俄国的十月革命产生了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它的存在和发展意味着人类史前期的终了和人类真正的历史的开始,意味着人类历史从自发的进程转变为自觉的进程。两个世界、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对人类命运有决定意义的竞赛。四十年是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但是这四十年已经足够清楚地表明,在这次竞赛中,十月革命的道路必然取得而且正  相似文献   

7.
在促使马雅可夫斯基成为无产阶级诗人的诸因素中,过去评论界往往只强调十月革命和列宁的影响(这当然十分正确),而忽略了卢纳察尔斯基对诗人的帮助。其实,列宁的一些文艺思想有时是通过当时任教育人民委员的卢纳察尔斯基传达的。卢纳察尔斯基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态度,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文艺政策的精神。十月革命初期,作为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1917—1929年),卢  相似文献   

8.
1862年俄国第一次设置了四个军区:维尔诺、华沙、基辅和敖德萨军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领土划分为12个军区。十月革命后,原有的军区及其指挥机构被废除了。为了保卫苏维埃国家需要建立一支新型革命军队和新的军区组织系统。1918年3月,最高苏维埃向列宁呈报了关于划分俄国欧洲部分军区计划,并得到批准,尔后第一个苏维埃军区——彼得格勒军区诞生了。  相似文献   

9.
工农群众参予对国家的管理,是无产阶级国家的重要特征,也址工农当家作主的重要内容。列宁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在十月革命前,他曾考察分析了巴黎公社和俄国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样的政治形式,认为它们是一种新型国家。这样的国家,在阶级性质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执掌政权,在管理形式上或者是人民直接进行管理、或者交给一部分人来进行管理,但是这部分人必须由人民选举产生,接受人民监督并且随时可以撤换,同时他们还不拥有任何特权。列宁特別重视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形式,认为它是国家性质的体现,他曾设想在俄国无产阶级一旦夺取政权后就立即实  相似文献   

10.
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对两次会议进行比较研究,会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次会议分别是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水岭;其次,分别是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系兴亡成败的转折点;再次,两次会议对人的处理都持慎重态度;最后,两次会议分别对第一代、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核心开始确立,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然而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的辉煌里程碑却在一开始就遭到了来自社会主义运动内外的机会主义理论家的双重责难和攻击。在他们看来,十月革命缺乏经济前提,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它就象“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而苏维埃政权“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第54页)。今天,在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而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需要依据历史经验和新的现实加以丰富和发展的时候,怀疑和否定十月革命的思潮重新抬头,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在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对十月革命的价值和意义“老调重谈”,无论对于历史还是现实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张复 《世界博览》2014,(2):22-25
正列宁晚年在僻静的高尔克村,深入地思考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民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他最后的"政治遗嘱"凝聚着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心血。1918年秋天,也就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第2年,列宁遇刺。遵照医生的嘱咐,列宁到莫斯科近郊的高尔克村养伤。由于繁重的国家事务,列宁一直无法好好休息。从1921年开始,列宁每年到高尔克村休养一段时间,列宁中风后,从1923年5月直到逝世,列宁晚年一直住在高尔克村。高尔克村位于莫斯科东南郊40多公里处的一座小山上,列宁故居已建成纪念馆,人们称之为"列宁山庄"。去列宁故居参观是我们的一大心愿,清晨,我们乘上"大巴车"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来到列宁山庄。我们呼吸着清新芳香的田野空气,从停车处沿着白桦树林边上的一条小路走了几百米,来到列宁故居。这是由2栋旧别墅和一个小花园组成的院落,周边环绕着茂盛的几十米高的白桦树林。进入房间后,接待我们的讲解员是一位俄罗斯女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在此,列宁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的标准,这是一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断。在俄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列宁把“艺术家”与“革命”联系起来考察,意在说明当时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是不能不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的。应该注意:这里的“革命”,是指革命生活,时代生活,有意义的时代生活,不单纯指政治,不单纯指无  相似文献   

14.
<正>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大民族关系的历史上,苏联时期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正是这一时期两大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加速了苏联解体,并奠定了其后两国关系发展日趋复杂化的基调。坎坷不平的入盟过程乌克兰加入苏联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乌克兰加入苏联的进程一再受阻,几经磨难,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导致日后俄乌关系磕磕绊绊的因素。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间,乌克兰各地也纷纷出现革命。俄国沙皇专治政权被推翻后,乌克兰形成了中央拉达、工农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地方机关等三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与台湾密切关联 ,台湾同胞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岸同胞在斗争中互相支持、互相影响。这一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对台独分子散布分裂谬论的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16.
全民的节日,庆祝的热潮四十年前,在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宣告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开始。这是一次真正的人民的革命,它宣告了人对人的剥削的结束,宣告了一切社会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结束,宣布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平、各民族平等友好的伟大理想。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革命中最伟大的一次革命。十月革命以来的四十年中,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斗争和辛勤的劳动,克服了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根据导师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策略理论,从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实际出发,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作了客观、辨证的分析和阐述。认为中国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中国民族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消灭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争取人民民主,实现国家民主化。从而解答了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及前途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列宁晚年的文化观,在他的理论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列宁极为清醒地指出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巨大差距及其历史后果是客观存在的,信为实现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关键,而人才既是文化革命的直接产物,又是文化革命的骨干。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具有跨时代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燕红 《科技资讯》2013,(24):219-220
本文从俄国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出发,结合科技革命的发展,从它与社会主义本应建立在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矛盾入手,系统论证了列宁电气化思想提出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从而得出重视科技,走以科技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结论,并就此研究,笔者总结出几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二周年的前夕,“列宁全集”三十八卷中译本在我国出齐。这是我国理论工作方面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从来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证实和新胜利。”因此,系统地学习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著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十二周年的时候,我们把列宁阐述十月革命伟大意义的一些言论辑录发表,以供读者学习这一问题时参考。这些言论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2年的列宁著作(“列宁全集”中译本第二十六卷至第三十三卷)中加以集纳的,按其性质,分为五个部分,并分别用列宁的话作了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