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在于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二次飞跃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走自己的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初步创造了既有别于马克思主义一系列"设想",又契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一系列实践和理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作为中国革命独有的道路,"井冈山道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挫折中不断推进,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堪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开端。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政治优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他们的理论原则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强调不断用新的答案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是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实践超越和实质性实践超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80年历程中,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勇于实践,科学认知国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是划时代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汇集了从党的十二大鲜明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到1992年视察我国南方发表重要谈话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著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闪跃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辉。我们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温建波 《科技信息》2010,(23):I0193-I0194
中国共产党成立89年来,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次理论飞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而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回顾过去党89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法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现阶段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探寻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毛泽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不仅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制度、物质、技术基础,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为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苏联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飞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则是这一过程在特定阶段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和状态,是状态与过程的统一。形成一个成熟的坚强的领导核心集体、独立自主地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办事、联系中国实际情况形成新的理论、运用新的理论解决中国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基本要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了独立自主地、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飞跃的过程刚刚开始,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探索和研究,然其飞跃的标志已经显示,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功过、成败的标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  相似文献   

16.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为此,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诠释范式的理论渊源、实践地位、主体地位、逻辑基础及其精神实质,无论是对于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还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的历史性飞跃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改革创新。这些宝贵经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大基本问题的回答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方法论特质。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的现实诉求、"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中国道路"的话语逻辑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四大方法论特质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基本症候,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状况密切相关。党的三个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对国情认识的偏差,与时俱时,把握国情,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