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在反思近代美学的主体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考艺术经验的新方式,他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来说明理解现象,把作品意义在时间中的生成作为中心问题。他将"游戏"作为主线,分析艺术作品自我呈现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一切理解活动,以超越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伽达默尔对艺术作品的存在论分析在整个哲学解释学里具有铺垫性的地位,它实际上指向"理解何以可能"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问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现象学的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又批判了它们对主体性原则的过分强调。伽达默尔从客体或对象出发理解主客体的关系,客体或对象不断发展变化,吸纳主体对它的解释,在解释活动中主客体融为一体,由此消除了传统上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悖论性处境表现为一方面要实现以西方为蓝本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要反西方以实现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悖论性处境导致现代中国文学处于一种丧失自我与寻求自我的矛盾中。毛泽东文艺思想所指涉的民族国家想象为这一矛盾的初步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案。这一方案对彷徨于启蒙与启蒙的主体性这一矛盾中的现代作家产生了相当的召唤力,并导致众多现代作家服庸于这一政策之下。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历史观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1)三个主要的及相互关联的概念,成见、权威、传统正名。(2)历史视域中的自由意识与效果历史意识之间的理论关联,及其与意识形态批判之间的理论偏差。(3)历史实践本体论中的"效果历史"与"视域融合"。厘清了这三条理论脉络,便使得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历史观比较完整地显现出来,从而其理论和逻辑的缺陷也能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获得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7.
张谷若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学者,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译者的主体性并非指译者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译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以翻译的主体间性为视角,浅析了张谷若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8.
分别从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3个方面说明了后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中译者主体问题,并认为受这3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确立,再确立,直至张扬的过程。并由此指出后结构主义范式中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所创立的哲学解释学对人文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指导意义。我国新的一轮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学说的一些理念。视域融合是该学说的核心理念之一,对阅读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就哲学解释学中的"视域融合"概念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局部教育现象的联系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陈黎 《科技信息》2012,(11):201-201,227
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女性主义,性别与翻译的结合,以及译者的身份和地位等问题都是这次转向中突出并受到关注的问题。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剥离康德美学的艺术自主论立场和他律/自主的入思言述框架出发,西方艺术存在论的现代转向是入思言述框架的转换而非单一价值立场的改变,因此现代艺术存在论不仅表现为现代艺术自主论,还表现为现代艺术他律论和现代艺术互动论。分析他律/自主的入思言述框架对西方艺术存在论现代转向提供的可能与制约,是理解形形色色的西方艺术理论之现代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理解的语言性及其诠释学因素的客观存在,伽达默尔提出了“不可翻译性”之诠释学原则。从佛经翻译到全球境域中的东西互译所显露出的种种翻译死角也局部支持这一结论。伽达默尔本人对《真理与方法》中文翻译的态度变化,不仅状写了可翻译与不可翻译之两难,而且也是本体诠释学对翻译何以可能的一个隐微的方法论之回答。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品质,是主体性的三大品质之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走进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开展。  相似文献   

14.
主体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主体化是两个互动、互补的动态化过程,前强调历史主体性和实践基础,其理论渊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则强调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一种“主体间性”理论。在历史主体性和实践论基础上,“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代美学艺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两个动态化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性的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美学艺学的思维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在具体的思想史和艺术史阐释中所运用的方法具有解释学的理论意义,他的解释学核心是"追体验"."追体验"契合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征,它强调理解作为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主客观融合的意味生成过程,这与伽达默尔解释学建基于逻各斯中心基础上、以文本为中心的哲学解释学不同.它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理解观中"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则以"意义"和"意味"的区分避免了此种解释方法的主观化倾向.在"意义"的指引下,"意味"在作者和文本对读者的理解召唤中生成,化解了"解释学冲突",带来对解释学循环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丰富多彩,他堪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者.他一向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文,心学也”即是他对创作主体论的最佳诠释.刘熙载的创作主体论以心为本,强调主观情志的核心地位,又以“清而厚”为审美理想.刘熙载这一理论观点既是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经验的总结,又为现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更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向导.它的实际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达到最优化,实现由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向,探讨主体间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地位和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寻找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理论创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既承继了传统的精神特质,又显示出解鲜明的当代性,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开辟了新生面。《文学解释学》的显著特点,是对本学科作了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全书共分“方法论——对话论”“过程论——阅读论”“本体论——意义论”“范畴论——空白论”四大部分。它从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基本准则的宏观考察入手,逐步深入到…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翻译思想对传统翻译理论中一些盛行的观点进行了解构,但却没有对之进行新的建构,这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哈贝马斯则批判地继承了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他提出的普遍语用学理论不仅很好地填补伽氏翻译思想的不足,而且还对构建新的翻译学体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几乎已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和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共同结果.“现代实践转向”在中国奠定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美学,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流派.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后现代实践转向”又打破了实践美学的唯我独尊的地位,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多元共存的开放局面.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实践美学发展到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依然一枝独秀,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美学中的核心流派,并以“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发散性思维和多元共存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其中,以中国传统美学的优秀遗产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西方美学发展为参照系,建设新实践美学,就是一个主要维度或多元共存中的主要“一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