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世界沉浸于一片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时,德里达挺身而出,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极力为马克思辩护。在对他的非凡勇气和胆略赞叹之余,我们仔细阅读解析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德里达为马克思辩护的真正意图并非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而是借之来阐释和宣扬他的解构主义政治观——幽灵学。  相似文献   

2.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说自己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那么《马克思的幽灵》可以说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辩护。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终结”了,它也不会终结,它将永远作为幽灵存在下去;马克思留下了异质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它们也就是马克思的许多个精神,马克思主义不是唯一的;在马克思的诸多精神中,我们应该汲取其激进的批判精神并让它和现实结合起来,使它在当今和以后继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东剧变后,关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末世论学说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论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现实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从而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相似文献   

4.
"真实的集体"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其核心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真实的集体"理论作为无产阶级的一整套革命和建设理论,为我们今天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我国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提供了现实可能。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全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而作出的现实努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是要追求一种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状态,"真实的集体"是其终极价值旨规。  相似文献   

5.
正义是通向德福统一的基本路径,因为正义的基本含义就是"应尽"(道德义务)和"应得"(现实幸福)的统一.然而实现德福统一的两种传统的正义思路,即赏善罚恶的神的正义和环环相报的习俗正义,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失效.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以伦理正义与法理正义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的现代理性正义,作为通向德福统一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尼采"权力意志"之否定与肯定关系为历史线索,从"真正的阅读"出发,清理了虚无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按照解构的悖论逻辑,误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希利斯·米勒和郑敏提出的"解构主义永不过时"论悖逆了解构的法则本身.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中把"解放"立为"不可解构"的东西,便"解构"了自身,意味着原典意义上的解构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西方很盛行。对此,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进行了无情驳斥。伊格尔顿倡导唯物主义美学现,认为人类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方式——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切近"。他还高度肯定马克思追求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统一和要求将"伦理"审美化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它立足于现实,但总是向着崇高的理想攀越,内含崇高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理想,在大学学习及《莱茵报》工作期间,从抽象的社会理想转向对现实政治的批判。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类解放问题,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此后,马克思哲学的每一次进展都是以论证共产主义这一社会政治理想为中心的,因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早期社会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整阐释其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精神实质,而且还能够为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 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 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品格伦理以人的忠诚、仁慈、宽厚、勇气、自由、正义、平等和自律等为结构特点。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是品格伦理的内在价值要求。在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多元的空间里,旗帜鲜明地倡导以品格伦理为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人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认同和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政治哲学的范围之内可以发现,定义"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根据是政治理想的确立。研究政治理想具有第一哲学和伦理学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考察这两个维度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虽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他的许多著述中,但其政治伦理的理论旨趣、方法论选择和价值诉求的转变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轨迹。考察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对于历史、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政治理论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一种高度圆融的有序状态。现代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的精神应该主要体现为公共精神、分配正义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公共精神是和谐社会中贯穿整个政治过程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中政治活动尤其是政治制度设计的重要价值追求;人文关怀是和谐社会中政治活动追求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是伦理政治观,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具体政治环境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二者的伦理政治观存有一定的差异。孟子致力于政治的伦理性解释,以仁义为价值取向,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建构的政治体是伦理国家;柏拉图致力于政治的道德性解释,以正义为价值取向,重视人治轻视法治,建构的政治体是道德城邦。文章从这些角度比较了孟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观,分析了他们的思想对各自政治思想传统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三家各有其不同的理想追求: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现世的功名,以整体的利益作为价值目标,道教追求的是生命的不死,以自我的生存作为价值目标,佛教则追求生命的超越,以彻底的觉悟为目标.三家的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价值目标的三维坐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8.
苏东剧变后,关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末世论学说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率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现实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从而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相似文献   

19.
唐甄理想王国的憧憬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甄通过对历史与现实时弊的批判,对理想王国进行了设计与构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圣君贤相,治化天下;君民相悦,天下融融.唐甄理想王国的设计并未跳出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模式的窠臼,在主张革新的道路上,唐甄仍然将"圣君贤相"作为了理想政治的历史主角,因而其政治理想浓厚的空想性制约了其政治思想的理性光芒.  相似文献   

20.
关于柏拉图美学已属老生常谈,但旧学可以新说.事实上,以"放逐诗人"闻名于世的这位哲人最初的人生志愿,是成为一位荷马那样的诗人.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柏拉图美学的价值所在.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政治哲学转型意味着一种以"正义论"为核心的伦理美学的奠基.所谓"正义之城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作为"美本身"的"终极善"的逻辑确定性何以认定的困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相关讨论,对于当下普遍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的中国式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