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的泛阴阳之"化"的思想是建立在其泛阴阳的二元之道的基础上的,是通过"三"的方法来实现的。"三"的方法既是"化"之完成的途径,也是《庄子》文本的一种言说方式。在东西方的"轴心时代",《庄子》既不同于《道德经》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第三人称的"庄语"言说,也不同于柏拉图的单一情节戏剧的故事性言说,而是具有串联式情节的故事性言说。  相似文献   

2.
庄子话语言说策略是庄子表达修辞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解决的是"由谁说"、"说什么"、"以何种态度言说"的问题。掌握并洞悉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至少为我们走近庄子并走进《庄子》一书增加了一条门径乃至捷径。  相似文献   

3.
"庖丁解牛"是《庄子》文本中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出自其中的成语"游刃有余",更是常常被用来形容技艺熟练。本文在评述"庖丁解牛"的表层象征意义之上,进一步深入探寻寓言背后潜藏着的庄子的语言和生存哲学,并指出:"庖丁解牛"是庄子以"言说"说"不可言说"的典型代表,它是庄子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答案,是消除主、客体对立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则典范。  相似文献   

4.
拟人是一种以人比物的修辞方法。《庄子》不但以人比物,而且以人比理,从而开辟出一片奇异的修辞景观。对《庄子》而言,拟人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言说策略,承载着特殊的修辞功能,可以较好地为庄子言道、传道服务。  相似文献   

5.
《荀子·正名篇》提到"小家珍说",前人多不重视。细绎文意,荀子此论的落脚点既不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也不在如何使用概念的问题上,而是在后王时君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并无本质差别。文中所提出的"期、命、辨、说",不仅是概念的产生方式,而且更是一种言说方式,体现在文本上则是一种文体形式。这种言说方式和文体形式是在"圣王没,天下乱"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其言说方式概言之为"辨说",其文体形式后人称之为"说体文"。"小家珍说"则是相对于"圣人之辨说"和"士君子之辨说"而提出的,虽然主要是一种学术价值判断,但其中也隐含有对于先秦诸子文体的认识,与《庄子.外物篇》所云"小说"概念可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6.
《庄子》记言艺术富丽奇伟。它假设问对,借口代言,构建独特语境以传达抽象哲理信息,开古代文学主客自由对话之先河。同史传散文中的实录式对话相比,《庄子》对话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特色,表现在:对话主体和对话情境的虚拟化;对话结构的模式化;对话信息的陌生化。在这种奇开妙结、形散神聚的言说方式背后,含蕴着丰富的对话意义、奇妙的对话效果、深远的文体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仁义问题上,《庄子》或肯认,或批判,或整合,具有多重维度。以仁义为精神之末、应世之迹、治世之具和臣下之节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肯认的态度。以仁义为道德之失、撄心乱性、禽贪者器、殉名害身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批判的态度。以道德与仁义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等为依据,通过建构一个本末式和回环式的理论结构。《庄子》做到了在自身理论基础上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超越和含摄,从而将其或批判、或肯认的态度予以统一和整合。分析《庄子》的仁义观,有助于理解《庄子》和道家在仁义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统贯性,进而深化我们对儒、道之间互补性复杂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认为庄子的“重言”乃“重复之言”,只是所重复的绝非古人的话,而是自己说过的话、表达过的意思。它是庄子的一种言道策略,具有互文见义与提高言说内容可信度的修辞效果。这种策略在《庄子》书中有着广泛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认为可以"肯定性的方式"或"否定性的方式"去表现崇高的对象。文章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这种崇高表现理论来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言说方式,以及王弼对老子的"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王弼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发展是:通过他的"言义之辨",去"说"老子认为"不可说"之物。而这种说是一种"肯定性的方式"的说,也是一种诗意的说。从老子到王弼对"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某个角度上,也说明了魏晋玄学为何没有走向宗教和哲学形而上学,而是走向"诗"和"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融合兼采了多家思想,对《庄子》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接收态度,多处以不同形式援引化用《庄子》入文,包括以点明出处的方式引用《庄子》语句,对庄子寓言本义予以继承、发展、改造,或者直接吸收其思想观点.引用后的庄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其固有的偏激苛责,更符合《吕氏春秋》所持的抚民以静的政治追求.  相似文献   

11.
奥尼尔后期自传性作品《长日入夜行》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渗透着齐物论、逍遥观和宿命论等观念。是非、爱恨、生死这些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概念,在这部剧作中实现了“齐一”,主人公埃德蒙对神秘宁静的求索,以及文本中广为渗透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都可以从奥尼尔的庄子情结中得到阐释。《长日入夜行》这部剧作是奥尼尔借用庄子思想探究并疗救美国社会病根的又一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3.
宗晓燕 《科技信息》2011,(3):154-154
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庄子和惠子,无论是思想学说还是人生理想以至于处事方式都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可他们却以自己富有个性的思辨力吸引着对方,成为辩友。惠子也因为在《庄子》一书中屡次与庄子辩论,他的思想、学说才得以保存下来一鳞半爪,让后人不断的揣摩。  相似文献   

14.
梧桐意象是《庄子》思想体系中的悖论之一。《文选》中司马绍通的五言诗《赠山涛》隐含着对自己沉冤莫白的辩解,对其人生轨迹具有重要影响。《赠山涛》诗虽以"椅桐"自喻,以"神龙"喻山涛,但司马绍通的思想目的还是为了顾及面子、变换显职和解决前途问题。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的旨趣有两层涵义:一是庄子认为如能够泯除物我,达到物我合一之境界,就会体验到自我之愉悦。二是"万物为一体"乃是庄子对逍遥的本质规定,而此与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如能认识到人之存在与万物为一体,则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以普通话有声语用的言说过程为核心对象的标准参照式考试 ,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它的属性、方式、项目、范围、题型、分值、评价标准和能力等级。只有深刻、系统、科学地认识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其关系 ,才能进一步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促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寓言"、"重言"及"卮言"(简称"三言")所表现的隐喻言说,在本质上不同于传统隐喻说,却与现代隐喻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寓意于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东方文化语境下的隐喻话语叙述方式,不仅能够揭示客观世界的某些真理,也能够拓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文章从"三言"的分析出发,通过由"用"而"体"的隐喻超越,使得"寓意于言"的隐喻进入"物我合一,丧我即道"的本真之中,进行追寻哲学根源,成为一种认知道体的思维方式,进而成为隐喻产生的中国化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庄子发现了“言”在表达“道”时的困境,并且试图通过“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的运用,克服“道”不可“言说”这一困境,实现对其“不可言说之道”的“言说”。但从解构的角度看,“三言”的言说方式其实并没有使庄子克服“言”与“道”的困境,相反其解脱之道恰恰在于:于困境之中展示困境给读者看,从而解构困境.消解一切,使读者和他一起融入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以普通话有声语用的言说过程为核心对象的标准参照式考试,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它的属性、方式、项目、范围、题型、分值、评价标准和能力等级。只有深刻、系统、科学地认识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其关系,才能进一步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促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20.
《庄子》和《列子》的梦觉观是否相同?抑或他们各自对梦与觉有一套理论?通过对《庄子》和今本《列子》的材料进行比较,试图加深对梦与觉的理解。《列子》中的梦能够帮助人认识自身与外界的交流机制,这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高于不理性的神秘解释,但仍然不是哲学,它只能帮助我们解释梦,却不能教导我们如何在"天下尽迷"的境遇中去解救自己的精神。庄周梦蝶则提供了一种方式来解救人自身,但其方式不是要超脱现实的生活,而是要以自身精神为出发点,在现实生活中打开进入极高精神境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