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异,结合PLUS模型模拟2050年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2000、2010和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分别为80.44×106、79.96×106和79.82×106t,呈逐年减少趋势,累计减少620 406.31 t。各时期碳储量降低的原因不同:2000—2010年草地的转出是中部山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2010—2018年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在于城镇化扩张侵占林地及耕地。林地作为主要地类,贡献大部分的碳储量,是中部山区碳汇的主要来源;同时,草地碳密度远高于其他地类,区域碳储量对其变化较为敏感。基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模拟发现,2050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显著下降,原因在于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及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结论】在城镇化扩张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风险。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1994年、2002年徐州市的土地利用图为主要信息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剖析了近八年来徐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城市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徐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从自然、半自然景观用地向人工景观用地转变的趋势;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了城市整体生态效应的下降;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对城市整体生态效应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4.
以海南岛砖红壤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海南岛砖红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地质累积指数可知:Cr、Zn、Pb元素属于无污染到轻污染程度阶段,其中Cr元素接近轻污染水平;Ni、Cd元素属于轻污染水平;Cu、As元素处于轻污染到重污染阶... 相似文献
5.
基于铜仁市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统计数据,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分析铜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铜仁市10年间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因大力实施土地开发项目面积变化较快,和草地、未利用地相比,建设用地增长的速度较快,耕地变化速度较慢;②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ESV)增长了17. 08亿元,林地占总变化绝对值的比例达43. 5%;③在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中,研究时段内水源涵养的ESV变化最大,食物生产的ESV变化最小,主要原因是水域、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水域是水源涵养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土地类型,而耕地是提供食物生产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土地类型;④研究区敏感性指数小于1,ESV对VC是缺乏弹性的,其中林地的敏感性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6.
黄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黄石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粗放开采,致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从系统论思想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建立起黄石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指标权重,利用1996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对该市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黄石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2004年较1996年稍有改善.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景观生态学结构数鼍分析方法、经济牛态位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利用无锡市1997-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锡市土地利用结构朝着平均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的经济生态位差值呈波动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捕获力增强.2)无锡市生态服务价值从1997年的13 118.53×106元减少到2007年的12 813.36×106元.从土地利用类型看,水域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对总服务价值贡献率达到70%.3)生态服务价值可用多样性和集中性指数线性表示,并与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差呈负相关关系;从长远看来,提高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平均化,削减经济生态们差有利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区域尺度生境质量的评估研究 —— 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究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应用InVEST模型计算北京主要威胁源(城市、农村、主要交通干道、耕地)对生境退化的贡献, 评估北京1990-2010 年的生境质量变化。研究结果显示, 生境退化最严重的区域, 主要集中在海淀、朝阳、石景山和丰台四区, 永定、潮白两河以及海拔75~100 m左右的平原?山区交界地带。威胁源对生境退化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以及主要交通干道。20年间, 耕地的贡献率逐渐减小(从77.79%降至61.15%), 城镇用地的贡献率则从18.10%提高到31.54%。1990-2000年间, 生境质量在东城、西城外围的海淀、朝阳、石景山、丰台四区呈环形集中退化趋势, 生境质量总值下降2.3%。2000-2010年间生境质量在平原区呈现大范围分散式退化趋势; 在房山西部山区以及密云、怀柔、昌平、房山海拔75~100 m左右的平原?山区交界地带呈现集中退化趋势; 西北部和西部山区生境则得到明显恢复。总体看, 第二个10年生境质量总值下降1.2%, 退化程度较第一个10年有所减轻。未来的生境保护以及城市规划应重点关注生境退化最为突出的平原与山区交界区域。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和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被持续压缩,生活空间持续增加,而生产空间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变化趋势。(2)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3)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下降,草地转变为其他生态空间是使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4)乌鲁木齐市的生境质量水平持续下降,草地、水域生态空间转化为其他生态空间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土地利用转型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为协调新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2005年、2011年的Landsat5 TM和2017年、2020年Landas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扩展遥感生态环境指数(RSEI),增加人类活动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及土壤侵蚀指数后共8个评价因子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探索了湖南省株洲市在15年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株洲市2005年、2011年、2017年及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57、0.61、0.56及0.5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水平较高;(2)株洲市2005—2020年15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再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升;(3)影响株洲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是生物丰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以及人类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游览频率、植被景观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旅游影响系数、环境质量重要值、伴人植物比例以及管理力度系数七项指标对芜湖市某森林公园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这种生态评价法能较好的反映旅游对风景区环境质量及植被影响的规律性,用该方法评价风景区环境质量,比较符合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以石家庄城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时相的遥感影像,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类用地的生态风险强度参数,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编制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程度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区1993,2000,2007,2010年的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25,0.27,0.30,0.30,区域生态风险程度整体增加.生态风险等级由市中心向周边郊区呈明显圈层递减分布趋势.建设开发活动是导致局部区域生态风险较高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土地利用随其建成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湖南省建成时间较早的19个出入口为研究对象,以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分析计算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其随出入口建成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使用非参数检验验证相关结论﹒结果表明:1)出入口周边影响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高于非影响区,在建成时间超过15 a后相关指标达到非影响区的2~3倍;2)影响区内的土地利用转化主要为耕地和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且在2010―2015年,影响区内的土地利用转化全部为耕地和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3)影响区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动态度随着出入口建成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变大,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不同时间段的相关参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总结16年来翔安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并探讨其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从1989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中获取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翔安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变化不大,2005年比1989年下降了1557.65万元,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动较大,特别是城市建设占用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到3603万元。这些研究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开封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开封市区和开封县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92年、2001年和2007年3个时期的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CBERS)为依据,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从1992-2007年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4293.48万元,平均每年净损失生态服务价值23349元/km^2.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其生态服务价值量呈下降趋势,说明生态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在“郑汴一体化”的有利形势下,建议加大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引起区域景观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基于土地利用图的数字化数据,分析了1996—2001年温岭市太平街道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林地、园地等向建设用地的转移;空间集中化、景观同化是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表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增强、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成分单调等景观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InVEST模型的杨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人类的生产生活,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产水量和水源涵养功能,可科学指导区域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模型分析了杨溪河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的水源涵养量和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杨溪河流域在1995年的水源涵养量大于2005年和2015年,2005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量较为接近;杨溪河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产水量均显示出上游和下游有较高的产水量;杨溪河流域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分别为23.56亿元/a、21.44亿元/a和21.55亿元/a。人类活动将影响杨溪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协调好经济、环境和资源等各方的关系,为杨溪河流域等中国南方地区中小流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及时监测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4、2010、2014、2019年Landsat-5/TM和Landsat-8/OLI为主要数据源,选取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四个生态因子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距离指数,对都安县近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利用GM(1,1)模型对MRSEDI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发现:(1)MRSEDI指数与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都在0.7以上,MRSEDI在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具有综合代表性。(2)2000—2019年,都安县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且总体上升”的趋势,MRSEDI均值从0.5989上升到0.6362,生境质量持续好转。(3)通过GM(1,1)模型预测都安县2024年的MRSEDI指数为0.6471,表明都安县生态环境质量将会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20.
探究池州市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变化,对合理利用土地、土地规划与开发及减少碳排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2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为数据源,基于PLUS模型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分布数据,分析30年间池州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并运用In VEST模型计算不同时期碳储值,分析池州市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30年池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域、人造地表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人造地表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154.02 km2,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200.35 km2;池州市碳储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总体为减少趋势,共减少了4.85×106t;4个时期林地和耕地的碳储量占比最高,林地转出使得碳储量减少1.46×107t,耕地转出增加了4.67×106t。2000—203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各地类之间的相互变化影响着碳储量的变化,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