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录了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约五百年的历史,其在记言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引用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的文学典籍.引《诗》,在春秋战国的外交场合中蔚然成风,使《诗》的运用更为普及,超出了我们想象的文学范畴.《国语》一书中引用《诗经》达38处,其中多引雅诗、颂诗.周、鲁、晋、楚四国引《诗》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2.
班固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身在经学时代的他,所撰著的《汉书》中大量征引五经文字,其中对《诗经》的征引亦不在少,《纪》《表》《志》《传》都有征引。征引范围涉及风、雅、颂,其中以雅诗为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班固正统的思想。《汉书》所引之《诗》固是汉代版本,将其与今流行本勘比,自有其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词诠》引《诗》存在的“校勘不精,引书讹误”、“例句不当,虚实混淆”、“释义不确,归类欠妥”等问题,提出商榷意见,说明修正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和白居易《竹枝词》创作特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和白居易在谪居巴渝期间曾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竹枝词>,既有文人诗的长处,又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在创作方式、题材选择、抒情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关于学庸研究方面的某些基本问题至今聚讼纷纭。采取“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详细地辑录二书文本引诗用诗的“文本材料”,并与郭店楚简和上博简文等新出土的“地下材料”相互释证,证实二者均惯用“诗云”或“子曰”的引语样式,而到了孟、荀则改用“孔子曰”的通常写法,文字习惯的演变轨迹,可证学庸有血脉关系。另外二书引诗论诗的在文本内涵上有固定化的趋向;语气与风格类似;在运思方法上,也有极强的脉络性;特别是学庸引诗论诗均注意挖掘“诗”文本背后潜藏的象征因素与抽象含义,注重发挥“诗”中所蕴有的“心性”成分,这与后世笃守古义的训诂考证之学迥然不同,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又登宏辞科,官至监察御史。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八○五),他和柳宗元都辅佐王叔文执政,在短短几个月当政的时间里,曾经作过一些革新的措施。不久,革新失败,王叔文被处死,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当时他才二十三  相似文献   

7.
刘庆邦的两部煤矿题材小说《断层》和《红煤》故事发生时间接近,但写作时间却相差20年,两个文本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照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红煤》在主题思想、价值取向、人物塑造等方面相对于《断层》所作的改变,也能感受到刘庆邦创作走向成功的过程:他逐渐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一种切合自己生命观的主题阐发,一套与自己性情相匹配的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技巧手段。  相似文献   

8.
楚天遂 《许昌师专学报》2012,(4):156-156,F0003
郝建生的诗作《诗情人间》穿过岁月的隧道,回顾自己的峥嵘岁月,情感真切,意味悠长;在对祖国名胜古迹的沉吟中立意高远,通过独特的视角中国文化进行富于历史深度的解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诗作既呈现了中国古诗的传统性,又体现了时代性,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情操。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论《诗》完全打破了由《序》、《传》所开创的传统研究模式,以《诗经》为起点论及汉魏六朝及唐宋的诗歌,从个人的哲学、文学的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加以引中发挥,论述内容由诗歌拓展到文学、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诗情”进行了详尽独到的诠释,使得人们对《诗》中作品的价值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梦是中国文人追求理想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从庄子"晓梦化蝶"到屈原"驷虬乘鷖"再到曹雪芹的"太虚幻境",幻境之说一直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但却为学界所忽视的审美学说。本文旨在通过从《离骚》、《红楼梦》等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作品中抽取出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幻境描写,从而一窥中国古代文学幻境之说衍生及其所代表的独特的东方审美。  相似文献   

11.
董继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60-61,84
阮籍是魏晋时期正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五言《咏怀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接受内容。从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两个角度,来审视和考察阮籍《咏怀诗》在历史上的实存状态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洛神赋》创作时间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本文立足地理历史文化,将直观的历史地理方位图——地图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通过确立鄄城与雍丘地理方位分别在"东"和"南",得出黄初三年曹植从洛阳回鄄城而非雍丘的结论,进而确定《洛神赋》创作于魏黄初三年。  相似文献   

13.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收录8篇小说,其中5篇涉及到中国古代各式英雄。但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结局。5篇小说均在悲壮崇高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但又均以滑稽无聊而告终,这正是英雄的悲剧,它是鲁迅在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4.
刘鹏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3):129-132
小提琴曲《海滨音诗》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是秦咏诚先生根据群众歌曲音乐主题改编,具有特定年代的特定内容,是小提琴音乐民族风格探索的典范之作。从乐曲的音乐主题、和声、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等方面,对该曲创作的民族风格作初步的梳理和研究,以探讨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汪锋(1910-1998)的名字及其传奇般的革命经历,在其故乡蓝田几乎家喻户晓.他是蓝田人的骄傲. 如同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陈毅、谢觉哉、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汪锋的红色履迹也与诗情相伴.在汪老谢世1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汪锋诗词选集》,收录了他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190余首诗词.由于"文革"劫难,汪锋写于行旅战地的大部分作品被抄,不可复得,故所面世者十不及一.著名词曲大家赵朴初为《选集》付梓"敬题""弁言"(《八声甘州》)道:"忆当年、荆棘乱秦川,美玉跃蓝田.  相似文献   

16.
刘宜让 《甘肃科技》2013,(21):90-92,153
《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是由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12月合作改为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整首乐曲的音调新颖、形象鲜明并包含热烈感情的管弦乐曲,旋律始终保持着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歌曲中那种明快粗犷的音调特征.乐曲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飞歌为素材同时又汲取了民间歌舞的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用少数民族地区典型的音乐语汇,生动地勾勒出了边寨人民听到喜讯后载歌载舞的欢庆场景.  相似文献   

17.
《诗》不是单纯的抒情文学作品,它与乐相和,辅礼而行,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西周礼仪制度解体,诗、乐、舞分离,赋诗、引诗成为用诗的主要形式,《诗》开始逐渐背离周公的礼用设定。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看到《诗》游离于情、礼之间的特性,利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扩展礼的作用,把人的道德情感同礼做无缝链接,从而赋予《诗》更为丰富的内涵。其用《诗》来调节礼的外在仪典规范和内在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为宗周礼乐文化重新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吴均是否参加南朝梁代天监四年北伐,研究界颇多争议。笔者通过对其《赠柳真阳》诗一首系年的考证,认为无确凿证据说明其参加北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从较新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的哲理与诗情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旨在使读者透过故事的外壳去发现其蕴含的哲理与诗情,并指出海明威的作品贯穿一个基本主题,即“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仍须勇敢地活下去”,本文认为,该作品通过对话与独白,使人类孤独的心与寂寞的海连在一起,写意地展示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对话,从而使小说蕴含的诗意得以诞生;本文还从东西方美学比较的角度,把唐诗《江雪》与《老人与海》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老人与海》以简朴有力的叙述,使外在具体的实相与人物复杂的内心融在一起,人与海相互对立、依存,从而使生命力得以扩张、延伸,形成充满诗意和情味的美学品性,表现出一个恢宏而壮丽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陈海勇是近年成长起来的宁波有代表性的青年诗人之一。陈海勇诗中的痛感引发、表现,是有一定深度、厚度和强度的。深度是指诗人对对象、对生命的体验的过程。他在关注生命,尤其是关注普通生活甚至卑微生活中的人生命运时,不仅个人完全融入了对象的生命,而且在呈现过程中也让读者体验到同样的感情,具有制成精确画面的本领和跳出这画面的冷静观照的理性,由痛感的诗到美感的诗,肯定是诗学理论上的大的命题,其涉及到的内容会无比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