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并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人类学与民族学这两个名称的界定与涵盖范围没有一个共识,功利主义的压力,以及现有人类学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但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前景又是十分美好的,其主要内容是:现代人类学将在新的中国资料中受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有世界性,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中国丰富的文献成果将对整个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终能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学可以对此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解释,以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经验;中国人类学者应充分利用人类学的比较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深入中国文化资源,把其中的认知方式,世界观与价值提炼出来,以充实甚至更新现代人类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提出现代园林设计应该遵循的几方面原则,最后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散文、诗歌高度繁荣后才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有了诗歌创作丰富经验,所以古典戏剧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已臻极致,古典戏剧艺术主要表现在“主脑”,“关目”与“语辞”三个方面,这些成功艺术技巧不仅使我国古典戏剧达到辉煌的创作高峰,也为现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是费孝通先生1980在美国接受马凌洛夫斯基应用人类学奖时的演讲,在那个年代人们往往会把这样的题目视为“政治色彩”太浓而忽视其学术性。笔者认为在那样的场合、那样的时代,提出这样的题目是有着不平常的意义的。我记得20年前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顾定国(GergGulding)先生来中山大学访问,我问他来中国想了解什么,他说想看看费孝通先生讲的“人民的人类学”是怎么一回事。他说美国、英国有应用人类学,有发展人类学,但没有人提出人民的人类学。顾定国先生的话,其实道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世界人类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问题、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学术史 ,我们或许会不无惊异地发现 ,“艺术人类学”(AnthropologyofArt)这个字眼开始变得越来越跳跃 ,越来越醒目 ,以至于如今已悄然成长为一门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复旦大学中文系虽然从1 995年就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艺术人类学、人类学美学等本科生系列课程 ,并分别于 1 998年、2 0 0 1年开始在文艺学专业招收人类学美学方向的硕士生和艺术人类学方向的博士生 ,但对艺术人类学这门学科来说 ,2 0 0 3年 1 1月 1日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是日召开的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 5 9次会议 ,在院系学位分委员…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顶峰,黑格尔完成了构建辩证法的任务,成为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辩证法的人。他在唯心主义框架内把辩证法推向顶峰,创立了自在自为的理论辩证法,从而为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逻辑支撑。人类学的思维范式,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所创生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黑格尔辩证法隐藏着一个真理即否定或对旧思维范式进行变革,这为实现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应偏向于不同族群文化的共时性关怀 ,因为 ,目前的人类学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质的学科 ,它的开放性、整合性、战略性、应用性价值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 ,尤其对已经改革开放了的中国更是如此。今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应该更注重本土的研究 ,即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 ,做符合国情的调查研究和“文法”提升 ,同时 ,对中华文化传统也要有一个基本透视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最大特点就是如何用分群的方法、分类的角度,而不是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整个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调查研究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注重质的研究,也要擅长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但是最为重要的,人类学研究还应该加强概念提炼。以往的人类学研究都是描述太多,而提炼太少。中国的人类学研究需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9.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 ,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 ,但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 ,取得明显的成就 ,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 ,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年来的翻译研究和观察,结合国际有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尝试提出中国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的学科基础和发展目标。认为应吸收和借鉴古典学、文献学、语言学、人类学、翻译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研究,致力于中国多民族文化、文学的创作、翻译和评论研究的综合努力,朝向人类学诗学的目标汇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际跨文化交流的宏大愿景。  相似文献   

11.
在2007年10月27日“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论坛的大会中,徐杰舜教授提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论争。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未来走向的命题。同时,问题也不止于此。在“中国话语”论争的表征背后所触及到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坚实和更为深刻的基底——中国传统。人类学如何面对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这关涉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诉求、方法范式,以及现实关怀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对圆桌论坛的“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学术论争的一种回应和延伸,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圆桌座谈会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本刊将陆续发表由徐杰舜教授策划、主持的“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系列座谈会的纪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王子琳 《科技信息》2010,(15):114-114,118
徽派建筑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明清以来三百多年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了特有徽州文化,徽派建筑的色彩以追求清幽、古朴自然的田园气息这也是徽派建筑特色之一,徽州建筑蕴含的审美观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丰富题材。  相似文献   

13.
医学人类学的简单定义,可以说就是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健康、疾病、苦痛、医药与治疗等研究领域上。要了解医学人类学的发展与内部分支,不能不回顾其祖系人类学的轨迹。而所谓的医学人类学的中国想象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国人类学界对中国研究的想象,另一便是医学人类学在中国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想象。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应用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人类学研究离不开国学,国学研究的深入同样也离不开人类学的视角,作为人类学工作者应考虑如何将这两门学问结合起来,以最大地发挥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的作用。人类学不能局限在只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上,也应该关注主流社会,加强其在主流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分子人类学用DNA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闽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8.
李杰  周科 《科技信息》2010,(32):I0140-I0140
文章结合中西方造园思想的对比,从源到流对中国造园进行剖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造园到现代景观设计的深刻影响。通过实例解读了传统文化对营造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应该具备更加宽广的全球视野,大胆创新,在文化层次上对古典园林继承并拓展,希冀推动当代景观设计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岑家梧先生是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基础宽深、注重田野、提倡本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学术方向始终顺应着世界先进文化潮流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并在现实社会问题研究中越来越彰显重要性的批判医学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并解释了在批判医学人类学理论体系下的其核心概念,指出:在人类学的框架内,用批判的眼光解决医疗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政治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致力于建立一个多元文化批判的完整体系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医疗和医疗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