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交叉口信号过渡期间行人与车辆常因路权不明确而产生冲突导致交通事故的问题,设计基于车路协同的行人过街主动安全预警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将该系统分为检测模块、控制模块、预警模块及无线通信模块;该系统检测行人和车辆的位置与速度,并对冲突情况进行判别,针对不同情况,执行相应的预警方案;该系统通过语音提示桩对行人进行预警,通过智能斑马线的不同颜色显示,对行人和车辆进行双向预警;在对停车视距模型和行人过街安全心理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考虑人车特性的车辆安全制动距离模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将多种因素协同耦合,考虑了车辆大小和类型对行人心理的影响,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所设计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2个方面解决了行人过街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
汽车行人碰撞中的行人保护问题是汽车安全性问题,包括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本文将介绍目前应用的行人安全防护的特点及最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了体现现有汽车主动防撞系统对车外行人等交通弱势群体的主动安全保护,对行人防碰撞预警系统中自动制动控制进行了研究。在车辆获取到前方行人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考虑行人安全的安全状态判断模型,建立了基于Carsim和Simulink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采用加速度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获取本车期望加速度的上位控制器,单神经元PID控制设计了跟踪这一期望加速度的下位控制器,最后对典型的行人危险场景进行联合仿真。试验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算法对避撞行人有较好的响应,并且能在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实现自动制动,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市场上车辆安全预警系统价格高昂、系统复杂和虚警频繁等难以普及推广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CCD立体摄像技术的车辆安全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双CCD摄像头进行图像获取和相对车距的检测,利用FPGA技术进行图像处理与识别,并能实时监测本车前方的车辆与行人等障碍物,可有效地提高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主动安全性能.通过MATLAB在计算机上对图片中的车辆和行人等障碍物进行图像识别的模拟仿真,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辉  秦华  冉令华  石熙普  张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8):12275-12281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无交通信号路口,需确保与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现以非自动驾驶汽车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与行人在无交通信号路口的交互过程。本文选取北京市内两处无交通信号灯的路口作为研究场景进行长期拍摄,基于视频数据从中提取行人的个体属性变量、行人的穿越行为变量、车辆的穿越行为变量以及间隙数据,将行人的过街行为分为穿越前、中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穿越阶段对行人的穿越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穿越路口对行人的穿越时间不具有显著性影响。对于穿越前的等待时间,在有右转车道下对其具有影响的因素有行人的拒绝车辆个数和来自方向,在无右转车道下对其具有影响的因素有行人的拒绝车辆个数和起始位置。对于穿越中的穿越时间,在有无右转车道下对其具有影响的因素均为穿越人数和车辆1的行为。今后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到无交通信号路口时,可以通过此结果去识别行人,并判断出行人的穿越时间,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汽车在经过十字路口和转弯时,最容易发生意外。有鉴于此,日本马自达公司采用6项汽车智能安全系统,与公路上的超音感应器、磁性感应器和路面状况感应器等相关设施配合,从而能够增加行车的安全程度。这6项智能安全系统分别是: 摄像机系统:汽车配置摄像机后,与路面的超音速感应器配合,监控弯道路口是否有障碍物,司机便不会在转弯时撞伤行人,或与其它车辆碰撞。  相似文献   

7.
汽车安全技术正向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可以通过如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主动式传感器进一步提高乘员保护效果。由于被动安全技术关注的车辆前方范围比主动安全近,该文以汽车被动安全研究为出发点,为了实现对目标的准确探测和定位,提出了以车辆纵向对称平面为基准的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联合标定方法,获取了必要的标定参数,并建立了2种传感器之间的坐标转换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标定方法后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对目标的测量精度较高,坐标转换后也能较好地还原目标的真实位置,可以为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对行人保护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种采用上层模糊控制和下层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的分层控制行人避撞策略。以某款E级SUV车辆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在国内外真实行人测试场景下,构建了基于TTC(time to collision)碰撞时间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Matlab和CarSim软件的联合仿真,对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行人避撞策略能满足国内行人测试工况标准,与行人最小安全距离为0.9m;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模糊控制可自动调节制动强度,输出减速度范围控制在4.8~6.1m/s2,有较好的舒适性;TTC风险评估模型正确发出了行人碰撞预警,无漏警和误警发生。  相似文献   

9.
工程车辆的大型化发展趋势带来其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司机安全保护结构(ROPS/FOPS)的研发技术和检测手段相对落后,制约了我国的大型工程车辆的发展。对现行的试验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并且根据GB/T17922-1999和GB/T19930-2005,总结了大型工程车辆司机保护结构(ROPS/FOPS)检测方法。对大型工程车辆ROPS/FOPS试验系统的机械部分和测控部分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盘山公路行车易发生对头碰撞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位置服务的盘山公路防碰撞及监测系统,并以Android 软件模拟行人和车辆的“互联网+”终端,以百度鹰眼服务作为主要后台对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系统适用于盘山公路交通防碰撞监测,可计算出防碰撞安全距离之外的动态车辆、行人位置,并进行全局可视化,以便行人、车辆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提前做好鸣笛、避让等准备,依托百度鹰眼后台将各种行驶、活动轨迹数据形成相关报表,并对其分析以便做好交通监测预警。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系统的防碰撞预警可有效降低盘山公路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人-车碰撞事故形态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事故重构已成为事故鉴定的重要技术手段,对还原交通事故碰撞过程十分有效。目前绝大多数重构技术均依赖于事故现场碰撞信息的采集;但准确性较低且缺乏通用性。针对某真实人-车碰撞事故案例,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原理,建立人-车碰撞数字化模型;并借助其重构事故发生时的各参与方运动状态,实现车辆损伤信息与行人冲击损伤机理的多重融合。通过行人最终位置、车辆受损区域、行人损伤等事故现场信息,验证数字重构模型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汽车前部结构设计与人员损伤的内在联系提供理论支撑;亦对制定有效规范的交通行为举措,保护交通事故中弱势群体具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没有过街信号的保护,与机动车相冲突,研究行人过街穿越行为对提高行人的安全和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过街行人在不同到达车速下选择不同可穿越间隙的比例,接着通过分析行人过街时车辆速度的变化研究了过街行人与车辆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汽车的行车安全系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发生损伤旅客、货物和车辆,以及不发生碰撞行人、其他车辆和建筑物等交通事故。在行驶中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为了保证安全,总希望汽车能在原地把车停住,但是,在客观实际中是做不到的,而总是有一段过程使车辆继续行驶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是我们不想见到的,但却也不可能避免。我们把这一段随时有发生危险的距离称为制动非安全区。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行人头部碰撞安全性能,本文以欧洲新车评价规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与试验方法对某车型行人头部碰撞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对影响行人头部碰撞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优化了发动机舱、翼子板、前围上部等结构.最终评估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前端结构满足Euro-NCAP行人保护头部碰撞开发要求,有利于行人保护性能提高,为车辆前端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国情考虑,交通事故中行人伤亡率相对较高,在汽车安全领域,对行人安全的保护十分重要。使用Oasys软件对某车型建立行人保护FlexPLI柔性腿保护模型,利用LS-DYNA求解器进行计算,将腿部各项伤害值与C-NCAP2018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度。为改善仿真结果,通过降低保险杠上部吸能块刚度,使最终仿真结果精度达80%,以上,同时分析了吸能块刚度对腿部伤害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车辆-行人碰撞中颅脑伤及动力学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开发建立的车辆行人碰撞仿真模型,模拟了碰撞事故中行人的动态响应,确定和分析了颅脑损伤相关的主要碰撞生物力学参数以及影响颅脑损伤的汽车前部结构主要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限制车辆行驶速度、适当减小汽车前部结构刚度以及适当提高发动机盖缘高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行人的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被研究车辆的儿童行人保护性能,建立了儿童头锤冲击汽车前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同类车型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了同样结构下低碳钢和铝合金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性能,并针对儿童行人头部保护设计了波浪式内板和夹层铝合金2种不同结构的发动机罩.为了增加发动机罩的吸能特性和降低头部损伤相关的加速度参数值,研究了发动机罩边缘和翼子板间的吸能结构.结果表明:设计的新型发动机罩使整个发动机罩的刚度分布更加均匀,能在儿童行人头部的碰撞区域有效地减小儿童行人头部损伤风险;这2种结构在具有原发动机罩模型相当的静态刚度的同时,提高了发动机罩的侧向弯曲和扭转刚度.  相似文献   

18.
道路行人作为交通事故中的弱势群体,在交通事故中伤亡占比高,且头部和下肢是在事故中受伤害最多的部位. 行人保护性能的提升,仅仅通过被动安全很难有所突破,为此当前国内外车企及相关研究机构均加大了对行人安全的投入和技术研究. 主动弹起式引擎盖常规通过力学传感器感知触发执行机构面临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且力学感知传感器易发生不触发或误触发. 近年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进入普及阶段,集成ADAS的紧急防撞功能(AEB)和引擎盖系统,通过摄像头和雷达进行行人识别和距离感知,碰撞时可快速触发引擎盖弹起,实现行人保护的精准性,减少开发成本和误报的同时,缩短开发周期,性能得分比被动行人保护提升30%以上,大大改善对行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且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作为物联网技术在汽丰产业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嵌入式远程智能汽车监控系统不仅能够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在途车辆的运行状况、驾驶路线等有效行车信息,而且还能够确保人们的行车安全,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和保证交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以嵌入式远程智能汽车监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介绍,在结合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嵌入式远程智能汽车监控系统的软件部分展开了全面的设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以提高汽车行驶性能为目的而开发的,ABS是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防抱死系统不是单纯的防滑系统.本文主要阐述汽车防抱死装置(ABS)系统的工作原理、重要作用以及对该系统未来从车辆整体性方面的发展提出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