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掌上校园APP的设计与开发势在必行,主要是基于安卓平台推出的一款APP,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查询,更加便捷的通过掌上APP来实现信息的交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已经落后于发展潮流,在移动终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校园APP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基于Android平台的Super Map i Mobile for Android组件开发的"掌上吉师"数字化校园APP,改善了现有的数字化校园,使其适应当今的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APP制作门槛的降低也使得大量的自媒体在校园内传播,给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APP的优势,将校园APP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该文从阐述校园APP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和作用,并从校园APP组织建设、内容建设、APP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校园APP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成工校园APP采用Web APP开发方式,前端采用Ionic框架,后台采用Node.js,数据库采用My SQL,在学校已有平台上进行扩展。系统将校园各个平台进行集中,除了为学生提供新闻资讯、校园百科、成绩查询、一卡通服务等常规功能外,还创新推出生活服务类、微信微博消息推送等功能,为全体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移动信息服务。该系统在试运行阶段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加方便大学生利用移动端报修故障,文章基于分层与模块化思想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ndroid的校园网络故障报修APP。本文分析了网络故障报修APP的设计需求,详细介绍了此系统的总体架构、基本功能、数据库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认识到这一重要意义,目前,很多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开始研发戏曲类APP,通过移动终端传递戏曲文化艺术。戏曲类APP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类APP,其界面设计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与用户认可度,其界面优化还需要从图标优化、启动界面优化、视觉效果优化3个部分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高校的专属APP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追捧.但是很多校园移动应用仅仅是实现了当前应用系统的移动化,满足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却往往忽视了师生用户在信息交互和个性化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需求.所以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移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为师生的信息服务提供可控的移动化支撑,并提供一个集中式的校园移动服务分发通道;为满足面向个性化移动信息建设需求,通过开放的接口降低开发门槛融入更多的平台应用开发者;利用移动互联的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统一、权威、快捷和易用的信息移动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同样也带来了手机APP的流行。APP,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的英文缩写,也是智能手机里第三方应用程序的简称。APP是信息消费的核心内容,硬件、平台、网络等研发与建设,最终都为APP服务。APP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需要,其范畴涵盖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用、娱乐、文化等等,同时拉动相关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发展。尽管APP在我国刚刚兴起,但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已引起全球关注。地球是平的,网络没有界限,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关注那些广受欢迎的APP,我们将会发  相似文献   

9.
移动校园是一种基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信息载体,为学习者营造情景交互式的学习范围,实现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上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虚拟校园,并以此为平台,承载了办公、科研、生活服务等移动应用.本文结合黑龙江大学移动校园的建设案例,针对校园特征与互联网模式的移动校园进行分析,定位了移动校园的功能及用户需求,提出了"应用驱动,开放共赢"的建设理念,并描绘出移动校园的生态链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移动警务系统发展迅速,各类APP日益增多,但全国仍没有统一管理的发布平台,不利于培育移动警务健康生态。基于APP发布现状,结合警务工作需求,设计了移动警务应用发布平台架构、模块及功能。发布平台可灵活采用两级部署的方式,公安部与省分别部署。建设全国性发布平台,可减少重复投资,提升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APP客户端上网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中APP服务的研究,探讨了国内图书馆未来APP服务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国移动图书馆中APP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在注重学校硬件的同时也都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本文在论述数字化校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J2EE分布式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设计,为高校校园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建 《科技资讯》2009,(24):216-216
用声音传播世界形势、社会新闻.校园生活,用声音服务于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用声音服务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只要学校正确利用校园广播系统,那么校园广播一定会成功引导校园文化,将我们农村学校的校园打造成“人文校园”与“趣味校园”相结合的新型信息化校园。  相似文献   

14.
高祥翀  查晓颖 《科技信息》2012,(33):133-133,157
移动校园是一种基于传统Internet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手机、PDA和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为信息传播载体,为学习者营造情景交互式的学习氛围.实现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上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虚拟校园。将移动互联技术引入到校园数字化建设中来.可以促进学习环境下优质资源共享与整合、为教育发展带来更为广泛的参与性,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文章在结合移动互联的新特性.分析了移动通信技术对我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影响,并基于移动校园环境分析其全新的学习方式、构建条件、移动学习模型,以及三网融合平台下的数字校园设想。  相似文献   

15.
介绍"瑞金医院移动助医APP"的建设背景,分析了APP功能的实现,使患者通过APP可以顺利完成预约挂号、挂号付费、候诊、预约检查、报告查询等医疗服务,并总结了该APP系统在改善门诊就医流程、缓解服务窗口压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明  姬中奎 《科技信息》2009,(33):T0380-T0380,T0371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和谐校园及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学校制度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关系,最后探讨了通过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来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商、外卖等软件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软件,这些服务能为人们节约很多的时间去进行工作和学习,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外出时间变少,运动量也随之减小,肥胖人群变得越来越多,人们的健康也令人担忧。该文以天津市使用运动世界校园APP的高校——主要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归纳、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和管理。从天津市大学生接触体育类APP开始,了解其使用情况以及运动风格和习惯。  相似文献   

18.
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工作随着校园网络的建设取得了既有的应用成效,在已有建设基础上探讨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能保护前期建设投资,而且能保障学校各种应用的平滑过度.学校各个二级单位信息化建设往往各自为阵,但又有与其他业务相关系统互联互通的需求,探讨如何将学校各方面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与整合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重庆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际,就整合模式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与实施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与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波 《科技咨询导报》2012,(29):237-237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以及学校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学校体育文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IPv6环境下校园私用种子服务器(Private Tracker,PT)日渐成熟,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端访问PT,但这类系统的手机APP版本在高校应用中还不太多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学校所建麦田PT平台,解决了其中的一些技术瓶颈,所采用技术兼容Android,克服了其中一些关键的bug,基于Lite Orm框架在android4.0基础下进行麦田PT的App设计,实现了手机端的平台页面访问、资源远程下载、远程保种、平台登录、签到以及麦粒获取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使用方便,可较好地满足学校师生基于移动端访问麦田PT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