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动微时代的到来促生了一系列的微学习活动,微课程正是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文章结合微信公众平台与微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微信与微课程的完美结合为移动学习及其学习者提供的全新学习环境,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上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原则及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与开发出适合于高校学生在"零碎"的时间内进行学习的微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结合高职院校《Flash二维动画》课程,在现有移动学习模式设计理念基础上,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设计框架和移动视频学习资源的设计模式及开发流程。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Flash二维动画爱好者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3.
SPOC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逐渐成为一种各大高校渐为依赖的学习平台,不仅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有所变革,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突破.通过分析近5年国内主要期刊中与"网络在线课程""爱课程""微信服务平台"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结合个人技术研究操作的相关经验,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重点、范围及倾向性观点.通过对网站传播途径的研究,结合"爱课程"网的受众群体特点,提出基于"爱课程"网中"SPOC专区"的手机微信公众服务型学习平台的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并保留现有网站体系中有利于传播的功能手段,改善创新先前不够完善的传播模块,构建更适合于受众用户传播、互动、学习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微信公众服务型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高校信息系统的不断增多,校内用户对消息推送平台有了新的要求:移动化、智能化和扩展化.为实现该需求,本文从目前高校现有的消息推送方式出发,分析有两种可行的方法:第一为建设资源池应用,整合全校移动应用至资源池,使用投影的技术将数据推送至用户移动终端;第二为以微信应用的用户群为基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定制开发,实现消息推送、信息查询、交流互动.这两种方法操作便捷、用户体验友好,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将为师生教学、办公、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信息推送技术,阐述了信息推送服务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以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探讨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推送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结合当前移动通讯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的消息自动回复机制,设计了针对电磁场理论课程的关键词回复系统.实现了课程信息查询、作业查询、知识点学习与复习等功能,最终实现移动学习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复习.通过实践表明,微信公众平台的关键词消息回复机制使用方法简单,不需任何编程技巧,只需要简单的讲课程内容进行编辑即可,为教师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调查河北省高校图书馆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图书馆,分析其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开发的功能,发现这些微信平台在功能的个性设计、信息的更新周期以及信息内容上存在不足。因此,应增加特色功能,进行微信平台二次开发,加强原创信息的推送,从而更好地为其他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智慧校园理念的提出,数字化移动学习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英语教学改革趋势。将微信公众平台同移动化学习环境以及翻转课堂相结合,能极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来辅助英语教学,并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平台的留言功能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随时互动构建良性和谐的师生关系。该文以微信公众号"国防微英"为例,探讨微时代下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泛数字化学习的到来,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开辟了学习的新理念。为改善大学英语学习低效的现状,该文基于微信平台构建了英语移动学习平台,详细论述了平台搭建的具体过程及思路,实现交流、互动、信息推送、语音/文本交互、内容共享等教学功能。混合线上线下的教育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理念,打造智慧课堂,将学习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无缝对接,促进了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为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快速、交互便捷,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非常完善,而且,微信公众平台也已经渗透进高校教师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到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新形势下,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微信公众平台与专业建设结合,与课程建设结合,与职业能力结合,与创新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使学生逐步将专业变成兴趣,将兴趣变成职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建立"C语言课程"微信公众平台,提高了高等职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一个移动教学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沟通交流。该文在对电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电路实验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电路实验教学的优点。利用该平台发布的实验资源,对"线性动态电路的研究"实验进行教学思路改革。实践表明,改进后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此次实践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基于IT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使用云存储的存储技术,结合智能客户端开发,设计了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移动端提供两种访问方式:APP访问和微信公众号访问.系统具有较高的扩展性,目前以数据库、数据结构两门课程为依托,充分地实现了教学安排、课程资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微课浏览、作业布置、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功能.系统将学生零散的时间有效整合起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里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网络学习资料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结合该校体育管理实际情况,利用移动网络来提高高校的体育管理效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一套高校体育管理系统,将微信与校园体育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查询考勤等相关信息查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根据微信企业号的功能和特点,搭建了包含微账号管理平台和消息推送中心的新型高校移动平台,并通过微信企业号实现师生用户移动端的接入.其中,微账号管理平台对微信提供的开发接口进行封装,实现对微信账号以及企业号内容的管理;消息推送中心搭建消息推送引擎,借助微账号管理平台实现本地消息的及时推送.通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号的实践,有效完成了基于微信企业号的移动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微信公众平台是现代化媒体信息的载体,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可实现校园体育教学信息系统化的功能,可使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为体育教学服务,实现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学习氛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阐述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分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可行性,通过突出信息推送功能、以案讲案、引导大学生参与平台建设等措施发挥微信公众平台载体作用,提出转变传统的安全教育观念、开发信息反馈功能、需要优秀编辑人员等完善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微信是一款具有通讯、社交、平台化功能的移动性应用软件,微信平台构建了移动互联环境下新型学习环境,且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在对已有文献深入阅读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探究了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从微信的使用时间段、关注微信平台的数量、查看平台的频率、信息推送方式、使用微信平台的目的等方面对大学生使用微信平台进行移动学习的行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此调查结果对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平台学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响应国家"互联网+就业"的号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来为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信平台的功能定位包括推送即时的就业相关信息、通过菜单栏目设置提供自助式就业服务、线上线下就业咨询服务相结合等。但是通过对现有的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分析后发现,目前仍存在着就业信息内容的局限性、栏目设置两级分化、互动变为单向传输信息等缺陷。因此,对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信平台的建设,应该考虑从协作化生产、以平台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网络社群、提供一体化就业解决方案等方面入手,达到推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及我国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服务模式并进行了系统设计,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下多种社交网络媒体在移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和英语口语两门课程为载体,以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以移动学习为组织方式,依托新技术与时俱进,在智能终端平台上建设移动一体化教学辅助平台。通过平台实际应用后统计数据分析,学生学习和交流互动更加灵活方便,学习过程监督评价更加完善,且备受学生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