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机器换人”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以现代化装备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大规模机器换人是否影响就业?相较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热潮,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否真正具备产业化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中小制造企业由于"人口红利"消减等面临成本上升,企业必然选择"机器换人"方案。中小制造企业为有效使用工业机器人,须在政策引导下有效沟通系统集成供应商、利用资金政策、做好人才培训与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动态特征,并探究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回流的真实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后期农民工流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主动回流"特征;政策累积效应、收入差距缩小、推拉力量重构、利益诉求多元、产业梯度转移和人口红利下降是西部地区农民工"主动回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引导西部地区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珏 《当代地方科技》2009,(12):153-153,124
随着08年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农民工就业问题一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怎样来看待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通过此次农民工返乡事件的研究,从造成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应对措施、农民工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角度来剖析农村劳动力在目前阶段以及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对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巨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工领域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4年"民工荒"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转折点,此后劳动力流动结构和就业出现了新特征。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外出农民工教育水平较高,流动家庭化特征明显。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出现就近就业趋势,从事职业逐渐由制造业占主导转变成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且具有区域差异,同时农民工收入持续上升但增速放缓。劳动力流动结构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反应了我国流动人口的需求变动,因此相应的各种人口流动政策也应逐步调整。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伴随着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转移.因此,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和劳动力状况.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就业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方针,要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力产业间转移模式,即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人口红利”概念,从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分析了我国经济正从“人口红利”中获益。未来十几年中,“人口红利”的战略机遇期是短暂的、潜在的,能否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主要在于我国能否解决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以及人口战略调整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绩效工资制度对于保障农民工劳动力的再生产和推动其向产业劳动力转化与进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三农"问题等均具有积极作用。农民工绩效工资制度的构建既要考虑农民工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发展,又要考虑对农民工劳动绩效的激励。相应地,从企业和团队角度,农民工绩效工资的构建要设立企业和团队绩效工资总额制;从员工个人角度,绩效工资则应包括保障性绩效工资和激励性绩效工资。  相似文献   

10.
文锋  张吉 《今日科技》2014,(11):14-15
《浙江"机器换人":三年全社会生产率增长40%》——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推出的特稿。自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以来,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浙江经济提升的战略举措。近两年来,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省长李强多次就"机器换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分管省长多次专题听取"机器换人"进展情况汇报,省政府在永康、海宁、余姚3次召开全省"机器换人"工作现场会。浙江省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争取在2017年内全面完成"机器换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亿元。3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目前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后通过终身体育获得二次人口红利的问题.通过积累人力资本能有效地延缓人口红利消退速度;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内涵,终身体育是构筑国民健康的支柱;通过学校体育夯实健康基础,以个性体育确保持续就业,以终身体育实现老有所为;国家以全体国民的终身体育确保实现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支柱,制造业在当今环境规制不断加强的环境下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本文以我国制造业25个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我国环境规制和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检验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在不同门槛值下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以环境规制或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环境规制与劳动力就业均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可以通过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制造业行业环境保护和就业创造互补共进的局面。同时,在制造业行业中,中、高污染行业既处于环境规制强度的高门槛区间,又处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低门槛区间,是制造业实现环境与就业双重红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因此,在一定的环境规制强度下提高相关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未来打造我国制造业强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务工已转移约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目前,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为1.6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个行业。  相似文献   

14.
企业信息化的改造路径与阶段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任务,面临着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各种服务业)以解决我国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但作为全球化经济的一部分,我们更需要有相当现代化的工业,以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让这些产业的产品质量、企业效率能与国际上同类企业相比较。低价劳动力(包括脑力劳动)的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因为这意味着国家产业和技术的落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低下,所以必须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以此获得持久的比较优势。这需要我国的企业大力发展和采用信息技术和装备,大力使用信息资源和…  相似文献   

15.
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民就业的基本出路。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不能适应农民就业的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为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农民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不理想。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农民就业岗位的对策建议有: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企业;为农民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梯度推进、层层深化,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浙江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梯度推进、层层深化,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为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跃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东莞清溪专业镇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五金、玩具等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机器换人"与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力争到2016年完成相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50-100个,引导全镇一半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近日,本刊记者专门赴该镇采访了镇党委委员李子标,以及镇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朱润良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湛志勇,对清溪镇以"四建四引"为抓手、力推企业"机器换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举措及成效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失业与就业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失业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世界范围内严峻的新形势,国外一些国家都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这里撷取一些国家再就业工程中的主要做法,简要地介绍给大家,将对我国解决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有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口红利的概念出发,讨论人口红利期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人口红利期通过增加储蓄率影响经济增长和人口红利期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言"得人者,得天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企业正处在战略转型下的组织变革新阶段,人才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人才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下深入开展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工作,要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因此,企业要成功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必须升级,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