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牛虻》中译本中人物形象的删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尼契的处女作《牛虻》的主人公牛虻为影响中国近三代人的英雄人物,对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国出版的《牛虻》译本中人物形象作一历史研究,探讨《牛虻》译本中有关人物的删节与当时受政治意识形态制约的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对建国时期文学翻译中的人物存在的种种偏离现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赵小斌  Mia 《世界博览》2023,(14):50-53
<正>2011年至2015年间,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以相互关联的四部小说《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也被称作“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全世界读者中刮起了一股“那不勒斯旋风”。由于作者费兰特始终选择“藏”在作品身后,作为该系列小说中文译者的陈英老师,在翻译工作之外,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诸多与中文读者的交流和沟通事宜。  相似文献   

3.
孔媛媛 《科技资讯》2011,(26):239-240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突出于背景之上的事物。因为前景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美学效果,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文体分析中。把前景化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有利于更好的评价文学效果在翻译中的保存或流失。本论文运用前景化理论,对《许三观卖血记》及其翻译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把前景化这一概念更好的运用到小说翻译研究之中。作者对《许三观卖血记》及其翻译进行的研究表明,译者注意到了该小说中的部分前景化现象,并尽力对此进行了保留;然而也忽视了部分前景化现象,导致了小说文学效果的流失。  相似文献   

4.
屠鲁英  司敬国 《科技信息》2007,(18):204-204,71
《牛虻》是一部充满强烈情感冲突和震撼力的悲剧小说。本文集中围绕主人公牛虻与蒙太里尼、与琼玛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隐藏在人伦冲突背后的无可逃脱的人性的两难,正是这绝望的两难构成了小说持久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5.
革命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命题,而上海是这个命题的重要来源。茅盾、王安忆、金宇澄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概括了革命时代、延续革命时代和后革命时代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生活。不同于茅盾和王安忆的宏大历史观,金宇澄以市井人物写后革命时代的民间政治,通过结局式的讲述展现了人们在后革命时代的生活,通过小说人物,他也兼及回答了革命的阶段性结果如何展现为普通百姓的日常伦理问题。以历史为资源,同时又选择性地延续历史、回答历史与革命的目的是后革命时代的文学所可能具备的特征。这种特征将成为新世纪文学特征之一而流传下去。这也是鲁迅所预言过的平民文学所可能呈现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双性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以《紫颜色》两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静  王慧敏 《科技信息》2011,(3):I0028-I0028,I0030
目前,在翻译研究中,性别意识成为翻译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以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女性主义小说《紫颜色》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性别不同译者中译本的分析,说明双性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及如何影响着译文。  相似文献   

7.
鲁迅为何选择“历史”作为《故事新编》的内容与探讨对象?《故事新编》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具体的细节实现了对历史的“拓容”,并颠覆了权威的历史?鲁迅重构历史的目的和他要以小说担当起的使命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故事新编》的本质,接近一个以艺术叩击真理之门的鲁迅.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故事”与“新编”的关系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两类人物,为《故事新编》如何实现对历史叙事问题的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研究角度,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他对历史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博尔赫斯小说《女海盗金寡妇》故事载体的写作背景研究,可以确认女海盗郑一嫂的故事并非博尔赫斯的完全杜撰。进一步进行书面渊源的考证可以发现:郑一嫂的故事来源于菲利普.戈斯的《海盗史》对中国清代史料《靖海氛记》的间接转述。郑一嫂的故事流传经历了翻译、改编和作者的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形成变化过程的细节比较可以看出,不同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变化应该是故事情节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上一位作者的取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后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与语言交流相比,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感受,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逼真,更有感染力。在小说《牛虻》中,作运用多种形式的非言语交流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声音、手和身体的动作、衣着打扮和随身物品、生活环境等,深入细致地刻画出小说中的牛虻(亚瑟)、琼玛、蒙太尼是主教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正是作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非言语交流的形式,才使得小说《牛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研究非言语交流形式,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而且能提高我们鉴赏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使用与翻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文章首先讨论了该小说中称谓的基本使用情况,并对“老爷”、“太太”以及其他称谓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该小说充分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称谓,尤其是亲属称谓的使用状况。接着作者以Hawkes与杨宪益两种《红楼梦》英文译本为依据,对该小说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亲属称谓,包括“老爷”、“太太”、“老太太”以及“宝哥哥”、“林妹妹”等的翻译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小说《追求》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一批青年的时代苦闷与追求作了书写,悲观和颓丧是其基调,青年们一个个在追求,但一个个都失败了,凄绝之情弥漫纸上。青年们的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胡也频的诗歌《欲雨的天色》、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具有互文性。革命阵营对《追求》的批评是以宣传革命的有效性为标准的,但这并不是衡量小说的可靠标准。《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追求》的创作是有更具体背景的,《追求》的颓丧叙事有作者当时苦闷、颓丧心绪的投射。  相似文献   

12.
吴琳华 《科技信息》2012,(33):I0175-I0175,I0191
厄斯金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仿声鸟》以自闭症儿童的独特视角讲述了校园枪击案后,受害者家人逐步治愈的故事。本文将联系该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文本。进一步探讨该小说与《杀死一只仿声鸟》之间在人物情节、叙事语言和主题思想三方面的互文性,揭示其包容和理解他者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一王富仁先生曾经指出,鲁迅小说与古典小说单一的、外部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公开矛盾冲突组成的因果链相比,有着两条辩证统一的因果链:一条是有形的、外在的,一条是无形的、内在的。(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从情节线索的角度阐释鲁迅小说艺术是相当精彩的,但从故事结构或曰建构、形态的角度看,王富仁先生的概括还局限于一种“线性”的思维。事实上,鲁迅小说与古典小说相比,不只是多了一条线的问题,而是整个形态都变了,把故事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呈线性推进的形态,变成了把故事设计为一个“圆形”的召唤性框…  相似文献   

14.
蔡月 《科技信息》2009,(27):I0165-I016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第一部英文小说,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林语堂创作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向西方读者译介中国的文化,并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这部小说无论是取材、人物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因此书中涉及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振玉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研究译者在处理不同文化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以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译本为例,结合小说中独具匠心的文体特征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从等值翻译的角度出发,分析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及文体上的契合点,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6.
刘思阳 《科技信息》2014,(11):150-152
儿童小说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体系中的一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话是儿童小说中占篇幅最大的一个文体,儿童小说中的对话翻译最集中的体现了儿童小说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儿童小说中的对话要翻译得准确、生动、富有特点,选词是关键。本文以儿童小说《阳光溪农场的丽贝卡》中的对话原句为例,从选词特点、选词的影响因素和选词策略三个方面对儿童小说中对话翻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以轻松的笔调呈现出大都市背景下年轻女性的孤独与成长。小说中女性独特的孤独心理和自我成长体现了作者特有的女性意识,即作为女性对自我的发现和认知。这一女性意识隐藏在对日常生活的平淡叙述中,但始终牵引着故事的发展,成为小说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伏尼契在塑造牛虻的时候,赋予他许多独特的心理特征。对泄密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为克服这些恐惧,牛虻所采取的躲在假面具后面以求自我保护的防御心理,构成了牛虻人性中的弱点。牛虻超越弱点,走向人性辉煌和人格完美,是小说最动人之处,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与文学译作生存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而无所不在的文化语境使得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已成为翻译界一个新的关注点。文章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Tubulence中的英译为例,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对汉英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异化策略有助于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艳阳天》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通俗元素,将传统的"英雄与美人"、"公案与侦探"、"正义与邪恶"的母题与现代革命的主题嫁接起来,合作化事业的领路人和革命伴侣取代了传统的"英雄与美人",萧长春对马小辫杀害小石头一案的侦破借鉴了传统公案与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两大阶级的斗争,被置换成正邪、善恶上的道德冲突。用传统的形式来讲述现代革命的故事,使《艳阳天》成为在政治上受推崇、在读者中受欢迎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