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秀芬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5):150-152
在分析葡萄籽中的活性成分基础上,综述了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现状,指出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的工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葡萄籽原花青素抗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简称PCs或PAs)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黄烷-3-醇衍生物的总称.葡萄籽原花青素具有高效、低毒和高生物利用率的特点,并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探讨其抗癌活性与机制对于葡萄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就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分类、结构特征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对其抗癌活性与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以海洋烟曲霉菌为出发菌,在适宜的发酵条件下进行培养,提取代谢产物并检测其对白色念珠菌抑菌性.分别以硫酸铵、石油醚、乙酸乙酯为萃取剂,研究硫酸铵质量分数和有机溶剂的pH值对海洋烟曲霉菌代谢活性物质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酶液的适宜萃取条件:萃取剂为石油醚,pH值为6,粗酶液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为1∶1.采用质量分数为70%的硫酸铵沉淀,萃取活性物质的酶活性最大为16.0μkat.L-1,比原粗酶液的酶活(7.9μkat.L-1)提高1倍;而采用石油醚为萃取剂,所萃取活性物质的酶活性最大为20.5μkat.L-1,比原粗酶液的酶活提高2.58倍,且抑菌性能最好,抑菌率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4.
拟原白头翁素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的前期工作发现拟原白头翁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杀菌活性比原白头翁素更高、结构更稳定.该文继续报道拟原白头翁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并通过离体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其对小麦赤霉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杀菌活性,筛选出杀菌活性更高的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为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grape procyanidins extract,GPE)抗氧化和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我们采用七种生物化学发光体系,检测了GPE 对O2-、OH、H2O2、ONOO-和全血嗜中性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的多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以及对OH引起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Fe2+诱发脂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比色体系,检测了GPE对脂质过氧化分抑制作用。结果显示,GPE 能有效地清除O2-、OH、H2O2、ONOO-和全血嗜中性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的多种活性氧而抑制体系 发光,并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半抑制浓度分别约为0.2ug/ml、90ug/ml、0.5ug/ml、10ug/ml、130ug/ml、70ug/ml;25ug/ml的GPE对DNA氧化损伤的抑制率誉为70%。提示GPE 能有效清除多种自由基,保护DNA免受·OH引起的氧化损伤,嗜良好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6.
葡萄籽中低聚原花色素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剂法对葡萄籽中的低聚原花色素进行了提取研究 ,确定了混合溶剂 (乙酸乙酯 +水 )提取体系 ,并对原料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本方法使低聚原花色素提取产率达 0 .4%~ 0 .6 % ,质量分数≥ 98%。 相似文献
7.
葡萄籽原花色素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热、光、pH值、金属离子及防腐剂等因素对原花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花色素在pH为7.5以下的条件稳定,长时间的加热对原花色素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原花色素对自然光、Fe^3+、半胱氨酸、过氧化氢非常敏感。而受糖、防腐剂、有机酸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脱脂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剂回流提取方法,以脱脂葡萄籽为原料,以原花青素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提取溶剂种类、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脱籽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70%乙醇,提取温度50℃,料液比1∶7,提取时间50 m in,提取3次;在此优化条件下脱脂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平均提取率为5.00%。 相似文献
9.
从葡萄籽中分离纯化原花青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从葡萄籽中分离纯化原花青素的最佳浸提条件,经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浸提条件: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50℃,料液比(g:mL)1:7.AB-8树脂较适合精制原花青素粗提物,最佳的柱分离条件:上样液pH=4,上样液流速2.0 BV/h,体积分数为50%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1.0 BV/h.经AB-8树脂吸附精制,原花青素的纯度可达91.2%. 相似文献
10.
对葡萄籽中提取物——原花色素和抗坏血酸的还原力、TBAS生成体系和H_2O_2体系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花色素具有很高的还原力,对羟基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_2O_2)都具有很好的清除能力。并且它的清除能力远远高于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11.
12.
葡萄籽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乙酸乙酯/水作提取剂从葡萄籽中提取活性成分。研究了原料处理方式对产物提取率的影响,探讨了适宜的沉淀条件,考察了产物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原料粉碎浸泡后提取,可获得更高的提取率(0.475%);为获得正常的结晶产物,浓缩液应充分脱水干燥。 相似文献
13.
对杯碟法检测乳酸菌素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指示菌106个/mL的YPN培养基中加入1%吐温80,0.002%次甲基兰,并将pH调至5.0为其最佳检测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对山西地区种植的3种葡萄(玫瑰香、维多利亚、巨峰)葡萄籽进行原花青素提取,并对所得原花青素进行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葡萄籽原花青素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其中巨峰葡萄籽原花青素的自由基清除作用较好;避光、微偏酸环境和避免金属阳离子的螯合作用可有效提高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存放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青霉素萃取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青霉素萃取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并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传统的青霉素萃取工艺条件(pH= 1.8~2.2,温度为5 ℃,相比VO/VW = 1/2~1/2.5,采用两级萃取)不是最佳的。提出了新的萃取操作工艺条件,即pH= 3.0±0.2,温度为常温20 ℃,相比VO/VW = 1/3~1/4,并采用三级萃取以保证萃取率。实验证明,提高萃取的pH 值,有利于萃取体系选择性的提高,可以减小青霉素的损失; 提高萃取温度将极大地降低能耗; 适当降低萃取相比,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对杂酸的萃取。 相似文献
16.
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脱脂葡萄籽为原料提取原花青素,选择了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亚油酸体系的保护、以及对猪油自氧化的抑制等三方面对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定,同时考察了原花青素与合成抗氧化剂的复合使用效果及与有机酸、Vc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清除O2-.的能力,其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率可高达91.5%;其对亚油酸抗氧化的最适范围是在pH值为7.0的环境中;0.03%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接近于0.01%BHT,0.02%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优于0.01%茶多酚,0.01%原花青素与0.01%PG的复合使用效果最佳,可使猪油的货架期在20℃下由8.5个月延长到23.9个月. 相似文献
17.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7,(4)
铁蛋白与原花青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对于认识食品多组分复杂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分离纯化的脱铁红小豆铁蛋白(apo adzuki bean seed ferritin,aASF)和葡萄籽中提取的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GS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光谱法、动态光散射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GSP诱导的aASF聚合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GSP能与aASF结合并显著淬灭aASF的内源荧光;GSP能够诱导aASF发生聚合,并且随着GSP加入量的增多,其铁蛋白荧光淬灭和聚合程度也显著增强;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形成的GSP-aASF复合物呈现多聚物形态.另外,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GSP,GSP-aASF复合物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但保留了70%,以上的抗氧化能力.该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GSP与aASF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的理化特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原白头翁素生物活性中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原白头翁素的结构是带γ-亚甲基的共轭不饱和五元环内酯设计合成了五种辅助化合物:α-当归内酯、β-当归内酯、α-亚甲基-γ-丁内酯、β-亚甲基-γ-丁内酯γ-亚甲基-γ-丁内酯,以研究原白头翁素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通过五种辅助化合物和原白头翁素的生物活性实验,得出了原白头翁素的抗菌生物活性中心为连在五元环内酯上的亚甲基(甲叉,methylene CH_2=)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分离自青海湖周边土壤的菌株246-1平板对峙实验显示了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的抑制作用,通过16S rDNA鉴定其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本实验通过筛选fusaricidins提取纯化和检测方法,确定发酵液酸化是fusaricidins提取纯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确定乙腈/水/TFA检测体系为fusaricidins HPLC检测流动相。采用抑菌圈实验筛选出最适合多粘类芽孢杆菌246-1产fusaricidins的培养基,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46-1菌株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17.5 g.L-1,酵母浸出粉4 g.L-1,蛋白胨25 g.L-1,NaCl 1.25 g.L-1,Na2HPO4 0.5 g.L-1,CaCl2 1g.L-1,蔗糖15 g.L-1,最佳培养时间 48 h, 初始 pH 7.0, 培养温度 30 ℃。进一步分析了多粘类芽孢杆菌246-1对黄瓜幼苗的促生作用,在黄瓜幼苗根际的定殖能力和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246-1的发酵上清液对黄瓜枯萎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该菌株在黄瓜幼苗根际具有很好的定殖能力,表现了对黄瓜幼苗的显著促生效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