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广东晚稻产量及生育期资料,采用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计算各个生育期干旱指数,建立了晚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 1981-2010年广东省平均晚稻干旱年频率为14 a一遇,减产率为0.7%,以轻旱为主。干旱主要发生在晚稻抽穗-乳熟期。2晚稻干旱频率及减产率均呈北高南低分布,旱灾高发区集中在西北部,频率为4~7 a一遇,减产率为1%左右。3近30 a广东省晚稻干旱灾害总体减弱但不显著,其中东南部干旱灾害趋于增强,其它地区均趋于减弱。4气候变暖后,晚稻全生育期、抽穗-乳熟期的干旱致灾频率和减产率呈减小趋势。由此可见,广东省晚稻干旱灾害的关键时期是抽穗-乳熟期,重点关注区域是西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陈文万  邓丽霞  黎洛丝  郑金新  曾思亮 《广东科技》2013,22(8):211+138-211,138
利用龙川1959年建站以来的气象数据分析农业气候条件,研究暴雨洪涝、台风、干旱、低温阴雨、寒露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发生的规律和农业灾情,探讨气象灾害与农业灾情灰色关联,结果表明,龙川农业气象灾害以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最大,其次是旱灾和台风,低温阴雨和寒露风灾害相对较小。以期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履行气象造福人民职责,进一步推进龙川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江西近三十年的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及冬寒等冷害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各种冷害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出现时间及年际演变规律。同时还探讨了各种冷害地理分布差异的原因及其对江西农业生产的影响。江西冷害分布特点是赣北多于赣南,山区多于平原。春寒出现频率南北相差46%,小满寒差60%,轻、重型寒露风分别相差40%和60%,-5℃以下的低温南北频率相差近80%。冷害的年际变化,春寒及冬寒近三十年趋向减少;小满寒近二十年频率相等,较第一个十年增加37%;轻型寒露风全省普遍提早出现,重型寒露风赣中以北提前,赣中以南推迟。  相似文献   

4.
2018年1月上旬河南省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降雪、寒潮天气过程,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选取1月上旬河南省的两次降雪、寒潮天气过程气象资料,以及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了此次灾害过程对河南省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根据分析,暴雪致全省90%以上市(县)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等级达到中度以上,50%以上市(县)达特重级别;大风对日光温室影响不大,对部分塑料大棚有轻度灾害;低温致全省日光温室蔬菜均达到不同程度气象灾害等级。同时对主要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暴雪、寒潮天气设施农业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新疆雷电(闪电)监测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新疆2013~2018年4~9月雷电特征、雷电时间和空间分布、强度和陡度特征和雷电灾害特征。结果表明:新疆雷电(闪电)活动主要集中4~9月,7月最多;雷电(闪电)主要发生时段在14时至19时;正闪强度在20kA至50kA之间出现频率最高,负闪强度在10kA至30kA之间出现频率最高,雷电陡度分布主要在4kA/μs至8kA/μs之间;新疆城市雷电灾害主要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农村雷电灾害则造成人畜伤亡。该统计分析为新疆雷电的预警、评估及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寒露风对晚稻为害极大,严重影响我省水稻的产量。根据气象资料,寒露风入侵时,气温往往从23—25℃突然降至16—19℃并伴随2—3级的北风。我们采用人工控温,研究短期降温对晚稻花期不同发育期的影响。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寒露风是晚稻产量不稳以及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前文中曾阐明,低温弱光妨碍水稻根系的生理活动,影响光合产物及磷素化合物的运转与分配.本文主要研究低温弱光对碳素和磷素化合物在体内转化和积累的影响以及一些同工酶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8—2017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天津9个区的地面气象资料,运用Lamb-Jenkinson客观分型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天津区域霾发生规律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天津4种标准的区域性霾日数均先增加后减小,其月分布具有双峰型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冬季及夏季。在天津区域霾日下9种环流型出现频率较高,其中ANE型发生区域性轻微霾的频率最高,C型发生区域性轻度霾的频率最高,各环流类型发生区域性中度霾的频率相当,A型、C型、W型和SW型环流出现区域性重度霾日概率较高。A型、W型和SW型500 hPa环流均为平直气流,A型天津地区地面受大陆高压控制,W型则位于低压底部受偏西风影响,SW型位于低压前部受西南风影响,而C型500 hPa环流存在浅薄的一脊一槽,地面受弱低压影响,风力均较弱,均易形成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旱涝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降水的旱涝等级,分析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利用陕西省50 a(1951—2000年),30个站点4~9月降水资料,采用正态化Z指数变换、谐波分析等方法。结果不同等级的旱涝出现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变化及群发性特征。结论旱涝灾害是导致陕西省农作物损失的主要因素,研究的各项指标可为陕西省防灾减灾及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承德市冬季日光温室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利用承德市1971~2017年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极大风速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承德市冬季气温、日照时数、低温日数、寡照日数的变化和主要日光温室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来承德市冬季有变暖的趋势,2017年低温日数与最长低温持续天数分别较1971年减少了49.2%和52.9%;冬季日光温室主要灾害以低温冷害为主,近47年来发生次数逐渐减少;轻度连阴天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减少,同时中、重度连阴天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增加;低温寡照灾害以轻度灾害发生为主,近年来发生次数呈增加的趋势;大风气象灾害发生次数逐渐增多,2011~2017年年均发生轻、中度灾害分别是1971~1980年的2.0倍和3.7倍。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水稻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在四川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干旱一直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夏旱、伏旱频发,造成水稻减产.结合水稻生产的特点和气候条件,选取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评估指标,分析了1961-2014年四川水稻7大种植区不同生育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各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大体相近,尤其是发生次数较高的盆中、盆东和川西南山地,趋势大体相同.干旱相对高值出现在70年代末、90年代末期以及2005年前后,自此以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频率分布特征为全生育期以轻旱为主,以盆中频率最高;孕穗-抽穗期发生轻旱的频率较低,中旱以上发生频率超过5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盆中、盆西及盆周地区;抽穗-成熟期以发生轻旱为主,频率较高值分布在盆中、盆南局部和川西南山地部分地区(多在50%以上),中等以上干旱则很少发生.水稻干旱风险分布为全生育与孕穗-抽穗期发生重度及以上风险区域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盆西、盆中的大部、盆周的北部以及川西南山地大部;抽穗-成熟期发生重度及以上风险区域集中在盆东、盆中、盆南和川西南山地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8个县市气象站1960-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方法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旱涝等级和时间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小波分析研究旱涝事件周期.结果表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于偏旱型地区,旱涝灾害频发,且易发生连续性旱涝灾害,发生旱涝灾害事件的周期为3a.从季节变化来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冬季发生干旱灾害频率最高,秋季发生洪涝灾害频率最高,且春冬发生旱涝灾害事件的周期为3a左右,夏秋发生旱涝灾害事件的周期为2a左右,但春季应预防重涝灾害出现.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乡土草种白羊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和其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关系,本研究采用盆栽控制实验,比较研究白羊草在充分供水、轻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3个水分处理下的光合生理特征、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充分供水和轻度水分胁迫处理下,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并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2干旱胁迫对地上部分的影响显著高于地下,重度水分胁迫显著增加白羊草根冠比和细根生物量,降低粗根生物量;3水分利用效率在充分供水时受叶片温度影响最大,在轻度水分胁迫时受大气饱和水汽压亏缺的影响最大,在重度水分胁迫时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大巴山区坡地灾害地貌十分严重,引起坡地灾害地貌的原因主要是暴雨和连日降雨.降雨特征是:(1)暴雨出现频率高,强度大;(2)连续降雨时间长,次降雨过程的雨量大;(3)受地形影响,降雨分布的地区差异大.降雨对坡地灾害地貌的影响分三种类型:(1)突然暴雨主要引起崩塌和坡面泥石流;(2)连日降雨主要引起滑坡和特殊地段的坡面泥石流;(3)久雨后的暴雨主要引起沟谷泥石流和滑坡.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60~2008年近49年的邵阳县单站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旱涝指标,对邵阳县单站的年和各季节进行了旱涝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旱涝指标能较好地反映邵阳县近49年来的旱涝演变情况,邵阳县降水旱年有11年,出现频率为22.4%,涝年有14年,出现频率为28.6%,旱涝相间特征明显.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14.5 mm/10a,向洪涝化趋势发展.四季的Z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冬、夏季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为洪涝增强趋势且明显;春、秋季是下降趋势即干旱增强趋势但不明显.近49年来邵阳县发生季节性旱涝频率较高,各季旱涝灾害具有频繁性、旱涝相间性及连续性.旱涝灾害是影响农作物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结果对旱涝趋势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质荒漠化灾害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科尔沁和毛乌素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基于沙质荒漠化灾害背景(图象、图形和统计)GIS数据库,对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判别、预测及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我国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述两个试验区的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审旗、抗锦旗为沙质荒漠化极重度区,奈曼、库伦、开鲁为重度区,昌图县为中度区,通辽为轻度区,对沙质荒漠化影响大小依次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沙质荒漠化灾害危险度评价的结果表明,在毛乌素地区的南部灾害严重,危险度为重度,西部程度较轻,为中度偏轻,东部与北部程度稍重,为中度偏重,但乌审旗的沙质荒漠化灾害程度被低估了,应为重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遥感技术监测宁夏枣树生长状况,以宁夏灵武马场湖农场和灵武园艺场两个长枣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结合GPS调查,整理2005--2009年红枣生育期过宁夏境内EOS/MODIS晴空资料,并依据红枣气象灾害发生指标,分析红枣生育期归一化植被指数INOV变化及受灾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枣树全生育期INOV变化曲线为双峰型,越冬冻害对枣树前期生长影响大,并随时间推移影响逐渐消退.两基地的冻害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说明,园艺场受低温冻害的影响高于马场湖农场.受6月中下旬盛花期热干天气的影响,7月上旬至8月中旬枣树INOV总体上较正常年份偏低,但到了8月下旬后影响消失.运用MODIS-NDVI能够进行快速监测气象灾害,可为在避灾规划及防御、指导种植区选择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培军 《科技信息》2009,(20):I0318-I03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全世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旅游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部分旅游灾害事件的回顾,探讨了旅游灾害的成因,提出了旅游灾害防治的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两省杂优稻的生产及科研进展。1976年湖南省推广杂优稻占全国1976年推广面积的65%。全省每一个县都不同程度地试种了杂优稻。绝大多数比当地当家常规种增产。据统计,全省双季晚杂优稻平均亩产610斤。比常规种一般都能增产150—200多斤。该省过去双季晚稻的亩产水平一向比较低,1975年全省双季晚稻平均单产仅为350斤,对比之下,显得杂优稻的增产幅度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明确了影响洞湖区晚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播种量(X1),2.1叶期喷施效唑(X4)移栽叶龄(X2),分蘖期施纯氮(X5)等,建立了五元二次目标函数模型,提出了适应洞庭湖区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的五套优化综合配套技术,探讨了二因互对产量影响显著的效互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