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鲁华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243-243
当今,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景观空间的文化重构被日渐提上议程。其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研究在城市景观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理念出发,阐述了在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营造的原则及方法,以期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关于自然生态、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交通、安全等因素,也让人们对滨水驳岸的生态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该文通过分析目前城市滨水驳岸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建设生态驳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中加入构建生态合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创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滨水驳岸景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峰片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结合山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从生态规划、文化塑造以及空间营造三方面来建设片区滨水活动空间,使得城市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一个富有山水特色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恶化,人们开始重视水工河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开始考虑城市河流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与衔接。如何营造城市的滨水空间、打造宜居环境、体现城市号观与文化,成为城市建设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城市滨水岸线整治成为兴起的城市建设行为。本文希望从中山市河涌岸线整治的经验中总结出对城市水景观利用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6.
滨水空间环境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当前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滨水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防洪的安全需要,而且要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考虑滨水空间对于水循环、水体净化和微气候调整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倩  崔丹  刘占胜 《科技信息》2011,(12):318-318
本文以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为对象,从宏观城市构架、区域景观特色、微观节点营造三个层次来探析滨水景观的多样性特征,并结合自然环境对形成滨水区景观各种要素的影响,期望在分析中找到城市中滨水景观带与其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滨水地区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对其特点总结及实例分析,提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策略: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营造亲水空间,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福州城市的整体空间特色,分析福州城市滨水空间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亚历山大模式语言方法,提出福州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特色有机协调的构建模式.选取市内双抛桥点状滨水空间、连潘河线状滨水空间进行现状空间分析,做出改进设计分析,提出可供规划设计参照的福州城市滨水空间有机构建对策:滨水空间的建筑规划应拟定滨水空间范围的建筑控制高度、建筑红线退让,使滨水空间有足够的景观视线通道宽度,滨水建筑与水环境应建立有机的邻里关系,形成建筑空间与水空间的相互流动、渗透;并结合福州水文化特色,适度开发滨水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建设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2021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滨水空间作为城乡"三生"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要素,对城乡建设的品质、环境、生态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滨水空间的城市空间、景观建设、水生态修复与"双碳"目标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回顾了2021年滨水空间生态修复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特征:多维生态体系特征、生境场所特征和景观地标性特征;并以安徽省潜山县东关桥滨水景观为例,陈述了城市滨水的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和特征以及生态空间构成实践.  相似文献   

12.
水是人类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人类还有观水、近水、亲水及傍水而居的天性。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环境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之高度重视,环境美化、生态景观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对现代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必须充分体现出水的美学价值。城市山水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城市模式。特别是水环境及滨水地带的绿色和生命,不仅体现出自然的活力和美丽,同时也符合现代人希望返璞归真的心态。1水景观的基本理论本文所讨论的水并非指单纯的水体,而是指水景观。1.1水景观的构成水景观的…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丰富。与此同时,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和环境景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传统的城市街区消失在现代的摩天大楼下,城市建筑和景观越来越突出商业色彩。面对这些人造景观,人们突然惊觉周围环境的陌生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因此,现代都市人文景观的建设和都市环境空间的营造,向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围绕环境雕塑与环境空间,探讨环境、人、环境雕塑之间的协调性,正是本文的一个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4.
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是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灾害和灾害景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水灾害的特征和类型、灾害的演进过程以及防灾误区。通过借鉴社会生态学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了能承受干扰而不至于崩溃的弹性适灾策略。并以重庆市北滨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从时空的动态适应、复合的网络系统和适应性的植物群落3个方面进行了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以期推动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和人们生产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导致河水污染、河水枯竭,致使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如何在生活居住周边留住一条清澈的河流和一潭净水,如何构建和营造具有魅力的滨水景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留给每个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重庆园博园的滨水植物景观的调查、分析,总结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手法,提出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应在尊重自然现状和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从滨水植物景观空间营建、滨水植物景观组织、滨水植物景观文化意境塑造3个方面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7.
张晶晶 《科技信息》2009,(20):I0199-I0199
本文介绍了风景园林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滨水区通过解决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创造公共连续的滨水步行系统和多元的滨水体验空间来体现;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处理好生态关系、通过适宜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架构来体现;还可以通过保留与调整场地肌理、有效改善水质、营造生态驳岸和自然地形、形成生态稳定的地域性植物群落景观、创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等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手段来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18.
郭易潍 《科技资讯》2014,(8):229-229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与构建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与关注,然而滨水景观设计除了满足景观视觉需求之外,更应该维持河流廊道的生态平衡,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本文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在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的两个案例,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开辟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王国栋  许宏斌  陈霆 《科技信息》2010,(23):J0399-J0399,J0405
城市近郊区域景观带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城市中心与周边乡村的第三大景观生态空间。城郊景观带处在特定的区域位置,因此决定了其在建设和规划等方面有别于城市中心景观生态空间,同时又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粗放、生态效应好等特点。作者认为城市生态建设要在充分利用和保护地表物种资源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城市外围景观生态空间,营造浓郁的景观氛围,探索一条科学、有效、健康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滨水驳岸是水体与陆地交接的特殊地带,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价值、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分析了城镇滨水驳岸的类型,采用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城镇水域驳岸生态修复模式,为城镇水域驳岸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参考,以全面有效地提高水域驳岸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滨水驳岸与景观生态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