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城市综合管廊全方位管理的角度出发,该文在运用GIS、物联网、BIM等多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提出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思路,研究法规标准体系、综合管廊大数据、综合管廊管理平台等建设内容,全面实现综合管廊的全面感知、智能监测、灾害预警、仿真模拟等智慧化管理,提高综合管廊的智能化水平,对提高综合管廊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下综合管廊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综合管廊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韧性.由于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各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总承包商在施工中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为提高综合管廊项目的监管效率,基于前景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管模型,研究了影响政府及总承包商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惩罚规制对机会主义行为抑制作用的局限性,进一步构建了政府激励规制模型,分析了总承包商不同风险态度下,激励规制对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总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与安全管理成本和违规收益正相关,与事故损失及惩罚负相关;政府激励规制效果受到总承包商不同风险偏好的影响;惩罚规制和激励规制具有互补效应,可同时作用于监管系统.  相似文献   

3.
地下综合管廊内合适的温湿度环境是各类专业管线及附属设施设备安全运行的保障。选取自然通风条件下的地下综合管廊单元模块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5—11月、2022年10月—2023年3月对管廊内外温湿度与进排风风速进行现场实测,进一步测算通风换气次数,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Pearson)确定各实测参数之间的显著关系。结果显示,管廊内温度受日变化温度影响小,受年平均气温影响大。廊内温度全年变化范围为11.7~23.5℃,廊外温度每降低5℃,年廊内温度最大降低1.3℃,单日廊内温度最大降低0.3℃。2022—2023年湿度在60%~70%的占比7.4%,湿度> 70%的占比3.2%;研究时段换气次数达到2次/h的占比为8.3%。廊外温度与廊内温度、廊内湿度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11和0.801。结果表明:管廊内温度受日变化温度影响小,受年平均气温影响大;廊内环境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自然通风对于改善廊内温湿度环境效果不佳。研究结果为地下综合管廊通风设计与智慧管控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目前我国地下管廊缺乏一个功能完备,可靠性高的综合控制系统,导致其应急体系脆弱,安全性和可靠性偏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总线的地下管廊综合控制系统。经过多次仿真实验及测试平台测试,相较于目前我国应用于地下管廊的综合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便于扩展、成本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针对综合管廊环境监测海量数据管理需求,该文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出综合管廊监测大数据以及关键技术,建立管廊监测大数据中心,给出了大数据技术在管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和方向,高效地获取非结构化数据所蕴含的有效的管廊监测信息,对管廊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预警,实现智慧的管廊监测分析和决策。该研究可为保证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行和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作为承载城市动脉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大量涌现,其抗震性能及地震响应研究成为当前地下结构工程的热点方向之一.首先,简要介绍了地下综合管廊的震害现象及抗震分析方法;其次,基于中国大量的典型实际工程,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按建设试点前、建设试点及非建设试点进行分类,并总结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特点;再次,对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地震响应研究的发文量进行简要分析;最后,针对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特点,分别从中外(模型试验及场地条件、地震波、预制结构等数值模拟)角度入手详细阐述了其地震响应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了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问题,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建设大国.在我国智慧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过程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智能地下立体停车场和城市防涝地下水道这三者将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成为地下管线综合体,可以改善线路混乱等缺陷;智能地下立体停车场用以缓解车位少停车难等矛盾;地下水道则用以解决城市内涝排放等问题.针对建设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引导地下空间科学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以内陆自贸区的标杆——襄阳自贸区地下综合管廊布局规划为典型案例,分析了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根据襄阳城市空间、道路系统、市政管线、高强度开发、城市景观等因素初步确定拟建综合管廊的城市道路,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分析法对已初选出来的道路进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适宜度评价,筛选出16条建设管廊的道路;确定了自贸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布局,形成"干线-支线-缆线"三级管廊体系,并基于筛选出的16条建设管廊道路,具体给出了襄阳市干线、支线与缆线地下综合管廊布局规划图.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要对接城市整体规划,加强与道路规划协调统一,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因素与道路交通因素,兼顾各种市政管线规划;结合各级规划的更新,动态调整地下综合管廊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福州市滨海新区万新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依托,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理论,优选地下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方案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影响和施工便捷程度4个方面,对所截选综合管廊3个标段不同的地质、埋深、环境等特性进行了全面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3个标段最优支护方案分别为钢板桩+钢支撑、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泥土搅拌墙工法桩+钢支撑。优选支护方案施工实际监测数据满足规范要求,且优选方案在福州市万新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运用,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自2015年,国务院及各部委多次出台政策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以来,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在我国逐步展开。笔者将从管廊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人员的角度出发,分析政府对PPP模式下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进行造价控制的必要性及如何做好PPP模式下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下管廊工程建设高速发展、抗震减灾需求愈发凸显的现状,综述地下管廊抗震研究现状.首先,通过国内外以往的震害实例,对地下管廊的震害形式、震害影响因素及震害机理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其次,从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两个方面总结了地下管廊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现状.再次,总结了地下管廊抗震分析的简化分析方法、动力时程方法、地震易损性评估及减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基于文献综述提出了目前地下管廊抗震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做出展望,以期促进地下管廊抗震研究的发展.研究表明:地下管廊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主要有混凝土剥落、裂缝贯通、接缝错位或张开、管廊受剪断裂等;地震作用下地下管廊穿越非均匀场地时动力响应的放大效应显著,地下管廊穿越软硬交互等非均匀场地时的抗震性能研究值得重视;交叉节点是地下管廊的薄弱环节,交叉管廊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值得关注;预制管廊接头易受到地震破坏,不同类型预制管廊接头的抗震性能研究需深入探索;城市大型地下管廊系统抗震性能受到不同交叉节点和不同管廊之间的交互影响,高效的地下管廊系统建模方法和高效的简化分析方法亟待研究;城市大型地下管廊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地下管廊的减隔...  相似文献   

12.
以福州市万新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依托,研究了地下综合管廊变形缝的间距设置优化以及防水构造设计.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建立综合管廊力学模型,计算综合管廊变形缝设置间距分别为30、60 m时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分析综合管廊变形缝间距变化对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形缝间隔30和60 m时,综合管廊结构最大拉应力分别为2.1和2.68 MPa, 60 m设置一道变形缝最大拉应力超过规范允许值(2.51 MPa).当变形缝设置间距为30 m时,其顶板和底板最大竖向位移分别减小4.687和4.930 mm.优选出变形缝设置间距为30 m时施工中各项监测数据满足规范要求,且在福州市万新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运用,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任继英 《科技资讯》2014,12(17):63-63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管线增多,各种地下管线的施工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地下管线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介绍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定义,分析了综合管廊的现状,总结了综合管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地震作为影响城市地下构筑物安全的关键因素,研究地下综合管廊的抗震性能,提前采取抗震减灾措施,对提高当前地下综合管廊抵抗地震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线弹性单元简化管廊模型,对不同回填土体、管廊连接节点刚度及地震波方向等因素作用下管廊的地震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管廊周边回填土体对管廊的地震响应性能影响较大,且管廊两侧及顶部的土体基床系数对管廊地震响应不一致;(2)管廊节点刚度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较小,为确保节点处抗渗性能,建议采用柔性材料以承受管廊节点处位移。结合对不同因素对管廊地震响应的影响,提出了管廊结构的抗震减灾措施,为今后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姚怡  王晓敏 《科技资讯》2023,(24):192-194
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可以将各种市政管线敷设在管沟内将其保护起来,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但是综合管廊在我国的建设刚刚起步,与之相对应的各个阶段的理论设计和方法研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相关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研究与共同沟的建造速度仍然存在较大脱节,对其抗震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抗震的因素,得出相应的规律和结论,为今后综合管廊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篇文章首先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趋势进行简述,其次对天然气管道纳入综合管廊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天然气管道纳入综合管廊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最后对天然气管道入管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对比分析、分类归纳及实例列举等方法,研究了地下城市轨道与城市道路、城市综合管廊的标准体系适应性,分析了"路-轨-管廊"大断面组合规划和横断面组合布设要点,提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路-轨-管廊"大断面共建的可行方法。结果表明:地下城市轨道与城市道路、城市综合管廊三种构筑物技术标准体系相互适应性性强,适宜于统一路由、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地下城市轨道与城市道路、城市综合管廊组合规划工作中,应严格按"路-轨-管廊大断面"的综合规划要求去执行,充分考虑预留措施和衔接手段。"路-轨-管廊大断面"横断面组合及布设过程中,应根据地下城市轨道区间段及车站段的不同特点,结合城市道路及城市综合管廊的相关要求统筹考虑。"路-轨-管廊"大断面共建时,对全部新建段可同步统筹建设;对涉及既有城市道路改扩建的段落,应合理安排建设程序,保证地面道路建设期交通组织,根据地下城市轨道区间段及车站段的不同实施方法并结合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许振峰 《科技资讯》2013,(34):46-46
肩负着为城市生存、发展,起支撑和新陈代谢作用的地下管网系统,其高标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与管理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内容。系统建设先确定设计原则和策略,然后在已确定的系统架构基础上明确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共享服务平台、管控一体化平台等功能要满足规划部门在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时对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承插式管廊接头是地下综合管廊接头的常用结构形式,其受力性能及破坏形式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土-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数值模型.将管廊划分实体单元,提取接头处结点的变形量及应力值,研究管廊及管廊周围土体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最后通过计算得出管廊接头处的延性系数及开裂荷载.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分析得出管廊接头处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潜在破坏模式,为解决接头处的防水问题和不均匀沉降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老城区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管理落后,在旧城改造时有建设地下管廊的必要性.结合具体的老城区综合管廊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认为:老城区综合管廊建设应从支护措施、交通疏解、施工方法等多方论证,并充分考虑管线迁改的困难、造价及工程实施难易程度,因地制宜在老城区建设规模适合综合管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