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孝德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应以孝德教育为先,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2.
李鑫 《科技资讯》2014,(28):231-231
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所体现的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国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最终实现大学生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在高职院校,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能够最大地结合新时代需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正确的、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基础,指出精英人才是具有道德境界的人,精英教育的基础和本质是实现大学生精神成人;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创造自主学习的大学文化和氛围,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能够给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大学生精神成人和精英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中国体育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专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更要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全国体育院校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阐述了新时期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结合体育院校的实际,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影响着一代代青年人。在改革开放的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对待雷锋精神的态度出现了分化。学习"雷锋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螺丝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发扬雷锋精神,要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能力和鉴赏水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7.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经过不断地发展和继承,孝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我国民众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语境下的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不仅积淀了深厚的道德底蕴,呈现出社会主义道德特质,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以实现中国梦为价值追求,彰显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显然,志愿精神已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姚红 《中国西部科技》2014,(12):104-104
从道德心理结构的视角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认知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逻辑起点,情感渗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逻辑中项,意志砥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逻辑基项,行为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逻辑终项。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当代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对北京两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发现,讲座报告和课堂教学等传统媒介是大学生获得认知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信任度不高,新兴媒体没有成为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网络媒介、日常生活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于新的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的一项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当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构筑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体系,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当代大学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古田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党军队核心价值观雏形的确立,为我军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决议中建构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对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宝贵资源和有效载体。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优化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内容,充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搭建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平台,推动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素养。但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实施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增强感恩意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睦融洽、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达方式高度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性认知呈现矛盾状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不稳定。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要立足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建立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同时理论界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话语权的构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以及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实现了国家精神与个体道德的联通,对个体具有积极的指导、激励作用,洋溢着社会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精神状态,激发大学生的动机与活力,给大学生心理成长、人格成熟注入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指导大学生的现实心态,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动机,有助于大学生人格成长、成熟,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阮文玲 《科技信息》2009,(21):I0100-I0100,I0110
即便在人类已经飞天登月、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传统道德仍然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当代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每一个教师、每一门课程都有责任推进传统美德在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化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着眼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发展到新境界。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做出了明确阐释,其中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公民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大力弘扬。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被时代所推崇。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大力弘扬,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该文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及建设诚信的思路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成果。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确保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要之举。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深化理论学习、丰富实践活动和提升师资力量着手,以内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进而外化大学生的自身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