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7,(5):92-95
第六代导演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既遭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也经历了电影走下神坛还原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叛逆与反思"成为其典型特征。在这个导演群体中,王小帅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诚意,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中的边缘人物,以其个性化的影像表达,建构了具有独特美学风格的影像世界。本文以《十七岁的单车》为例,通过语言表达的个性化追求、人物形象的冲突化塑造、意蕴空间的丰富性建构等几个方面的探析,试图解读王小帅独特的电影设计,进而明晰其影片所具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性一直是人类涉及的敏感区,但又确实体现出人类的本质属性。法国著名女导演凯特琳.布雷亚在电影中通过对性的剖析,显示了男权社会下的男性与女性的生态。  相似文献   

3.
正他的电影主题多是展示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真实状态,与一种工业化现代社会造就的冰冷与疏离感,他将芬兰边缘群体挣扎的真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出生于1957年,其家族姓"考里斯马基"在芬兰语中意指"鹿之山"。他没有读过电影学院,做过几年影评人,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作者电影导演之一。阿基被法国《电影手册》誉为"新世纪最有希望的导演",他的前辈、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认为他是"北欧最具大师潜质的导演"。  相似文献   

4.
作为香港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女导演,许鞍华善于塑造女性形象,我们从她执导的女性电影里,可以隐约窥见导演许鞍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独特理解与思考。桃姐的命运与许鞍华的电影宿命颇有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许鞍华的电影追求,我们或许可以很好地体察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独立电影,<苏州河>不仅描绘了魅力上海的底层生活世界,而且生动地表明中国新生代导演如何在全球类型电影创作的互文文本中确定自身的独特位置.作者从类型分析、叙事结构和视觉风格等方面,细致地探讨了怂<苏州河>与好莱坞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吊诡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沈健 《世界知识》2023,(24):70-71
<正>在世界影坛中,南美电影是别具一格的存在,阿根廷电影则被誉为“全球新焦点”。丰富的电影历史和众多才华横溢的导演,赋予阿根廷电影以独特的魅力。早在无声电影时期,布宜诺斯艾利斯百老汇科连特斯大街的电影院就经常座无虚席了,为影片提供现场伴奏的都是当地著名的探戈乐队。1933年,阿根廷最大的制片企业索诺电影公司成立,随即拍出了该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探戈》。此后,阿根廷电影产量不断增加,形式日趋丰富,有情节剧、喜剧、正剧、历史片等,  相似文献   

7.
吴建丹 《科技信息》2013,(34):216-216
动画作为通过绘画和电影相结合的一门特殊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在百年的发展中不断地从电影中获取养分丰富自身。电影的独特魅力在于用镜头这一特殊手段来叙述故事,将现实中的人和景记录下来,通过画面造型和场面调度从而表现出千姿百态的事物,这也是电影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动画利用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表现方式,在继承电影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9,(5):58-61
印度电影《护垫侠》表达了印度女性群体的自我规训和抗争诉求,以期揭示印度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女性身心的形塑。电影通过解析特定场域下女性的自我规训,深入阐述了女性群体自我觉醒和内在外在的抗争。当然,女性的觉醒被男主角个人英雄主义的形式激发出来,本身依然包含一定的男性中心意识。故此,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与反抗救赎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方言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影作品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以四川方言拍摄的影片《抓壮丁》,首开我国电影方言使用的先河.2006年《疯狂的石头》掀起“方言电影热”狂潮.当前,方言电影方兴未艾,在电影中使用方言元素已经成为不少导演共同的艺术选择.文章从众多方言电影中萃取精华,以《秋菊打官司》、《疯狂的石头》、《唐山大地震》三部影片为例,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熟语等诸多方面剖析其所选取的方言.究其方言电影热的根源,既有方言文化因素,也有环境、文化政策和导演等各种社会因素.我们在看到方言剧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也应关注方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滥用、歧视现象.我们无法抹杀方言在影视剧中独特的魅力和无可取代的地位,但在使用过程中有必要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0.
正说到善于采用儿童视角的导演,就不得不提斯皮尔伯格。他的经典作品如《人工智能》《外星人E.T.》等,都是儿童视角电影的典范,本文将从他的新片《圆梦巨人》谈开,探寻斯皮尔伯格的童心。采用儿童视角一直是电影艺术中最独特的手法之一,对广大观众而言,儿童视角能够让观影过程妙趣横生,大大增强娱乐体验。而对导演来讲,儿童视角无疑提供了另一种反思自我、成长、社会的方式,这对于面向成人观众的影片而言,无疑是拔高主题高度的手法之一。而在好莱坞,说到善于采用儿童视角的导演,就不  相似文献   

11.
以香港导演王家卫创作的九部电影中的女性为主要论述对象,将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与女性服饰、造型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原到具体的电影之中进行解读,分析电影中女性服饰与人物所承载的性别符号.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的话在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张扬一开始就以其在艺术和商业之间高超的平衡能力而获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双向认同。《爱情麻辣烫》为年轻的张扬赢得了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奖,也奠定了张扬与罗异的“艺玛电影”之间良好的合作开端。此后的《洗澡》获奖无数,不仅提供  相似文献   

13.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礼教要求她们柔弱温顺,但是面对压迫与侮辱,众多女性选择了复仇.明清小说中女性的现实复仇行为展现了女性反礼教行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谢晋作为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导演,一直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如何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对其电影独特的价值与地位作出定位,这也是电影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主流媒体中,我们所看到的批评家主要集中在50后和60后的学者中,而80后的学者还不是很多。我们知道,由于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其文化视阈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阐释也就有着显著的差异。山东师范大学目前这批电影学的硕士研究生,基本上都是80后,在他们的文化视阈中,依然肯定了谢晋"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地位;谢晋电影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有必要厘清"谢晋模式"和"谢晋风格"之间的差异;至于转型后的谢晋电影,则似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也没有再续以前的辉煌。这标明谢晋在对商业化浪潮自觉规避的同时,并没有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再创辉煌的基本道路。  相似文献   

15.
电影《真实的谎言》是卡梅隆导演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有人说他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因为他的电影中从不缺勇敢的女英雄。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这部经典之作,通过对电影中女主角海伦的思想转变轨迹的分析,来揭示卡梅隆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电影中海伦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挣扎和探索,最终发现了内心深处蕴藏着的自我意识,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她身上体现出了当代女性坚强,勇敢,努力追求梦想并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呈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反叛与抗争、对自由的渴望与追寻是她们的精神内核。她们共同造就了丁玲小说的创作成就,并以自身的个性特征给丁玲小说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文化传播媒介中的不同形象塑造和编码方式,往往真切地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民国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基准,希望通过对影像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构建中,梳理出“她们”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自觉”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清代泰州有一群特殊的女性群体,犹如枝枝幽兰,在泰州文坛上悄然绽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她们多才多艺,尤其在诗词创作方面更是硕果累累,因为诗词作为特殊的文学样式短小精辟,言浅意深,非常适合表现女性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她们突破传统模式,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有效丰富和开拓了原有境界,显示出了女性诗词丰富多彩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创作风格独特,极具个性魅力的女作家。她凭着高超的文学天赋、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怀着深切的悲悯情怀,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作品中书写着自己对旧中国北方底层社会女性生活的悲剧性审视和对人性、对灵魂的深层扣问,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观照和对苦涩人生的悲悯与忧伤,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