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印染废水由于色度高、水质变化大、生化性差等特点,是当前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和焦点之一,论文针对印染废水的危害及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阐述了清洁生产在印染生产过程及清洁生产技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高兴宝 《科技信息》2009,(17):346-346
印染废水由于色度高、水质变化大、生化性差等特点,是当前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和焦点之一,论文针对印染废水的危害及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阐述了清洁生产在印染生产过程及清洁生产技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印染废水的环境污染与清洁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印染废水由于色度高、水质变化大、生化性差等特点,是当前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和焦点之一.论文针对印染废水的危害及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阐述了清洁生产在印染生产过程及清洁生产技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印染废水具有色度深、不易生化降解、有机物含量高、水质变化大、碱性大等特点。目前已有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包含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是将污染物在相之间转移或进行浓缩,并未对污染物进行本质上的降解;化学处理技术则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进而将其降解为小分子物质;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一般采用生物法去除有机物;采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难以生物降解的废水;采用物理化学法降低色度等。随着印染废水成分愈加复杂,单一的处理技术已不再能保证其出水水质达标排放,故需要多加探索组合工艺的应用,以达到相关废水排水标准。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于印染废水的主要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思考和展望,可为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染废水由于色度高、水质变化大、生化性差等特点,是当前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和焦点之一。通过制备的固定化小球对模拟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印染废水处理的最佳条件为:pH值7,进水浓度300 mg/L,停留时间16 h,COD和色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90%和70%以上。  相似文献   

6.
柳松  古国榜  曾振欧 《江西科学》2007,25(1):108-111
综述了光催化-生化联合法处理农药废水、印染废水等难生物降解废水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光催化-生化联合法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某印染企业的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催化-生化组合工艺探索了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通过实验优化了电催化预处理工艺:槽电压3V,处理时长60min,有效电极工作面积与处理废水体积数值之比为1∶6时,废水的CODCr去除率达44.8%。以该工艺对印染废水预处理,可将BOD5与CODCr之比由0.27提高到0.48,使其生化性显著提高。再配合活性污泥(SBR)生化法进行深度降解后,出水水质可达循环冷却水水质要求,可直接作为循环冷却水回用,实现印染废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8.
赖世华 《海峡科学》2009,(6):134-136
介绍了采用生化技术结合膜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实现废水回收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印染废水由于色度深、水质变化大、生化性差等特点,是当前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和焦点之一.混凝法因成本低、操作简单、有效,成为印染废水处理的重要手段.从草浆造纸黑液中提取木质素做混凝剂,通过印染废水烧杯混凝试验,表明草浆木质素是一种有前途的混凝剂,对废水中的COD和色度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该方法以废治废,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超声预处理强化印染废水的生物降解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以合肥某纺织厂的实际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将超声波技术作为生化处理的预处理步骤,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与混凝、厌氧生化处理单元组合,优化出一套印染废水的处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 CODCr质量浓度为1 000~1 500 mg/L的实际印染废水被稀释2倍,超声1 h的反应条件下,废水的CODB/COD值提高了19.7%,且经过组合工艺混凝沉淀-超声-SBR-混凝沉淀处理,出水水质的CODCr去除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1.
0.引言 印染行业是工业废水排放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印染废水每天排放量为3×106~4×106m3.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12.
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仍需深度处理才能实现回用.将自制的具有反应性能的有机-无机复配絮凝剂和兼具絮凝与氧化性能的无机复合絮凝剂,分别采用絮体回用方式多批次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可将废水色度降至10倍,并使絮凝剂的投加量和絮凝产泥量比传统絮凝方式减少50%,对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比传统絮凝方式提升5%—10%,絮体回用次数可达10次.有机-无机复配絮凝剂复配粉末活性炭后,采用絮体回用方式处理印染生化出水,可使絮凝剂投加量和絮凝产泥量再减少50%,絮体回用次数可达15次以上.  相似文献   

13.
由于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和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印染企业目前都开始使用MBR加反渗透的工艺对外排废水进行深度回用,实现印染废水的循环回用,以此减少排污量。但是印染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我国废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其具备有机物成分复杂、难降解物质多、色度高、水质变化大、含盐量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制约着MBR加反渗透工艺的成熟运用,导致膜寿命偏短、清洗频繁,最终导致运行运营成本过高。该文讨论影响MBR和反渗透工艺运营成本的主要因素,以此来降低MBR和反渗透工艺在印染废水回用中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于印染废水的处理的方法越来越多,工艺也在日趋成熟,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利用生化法对印染废水的处理,较系统的总结了生化处理法的几种类型,以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我们针对具体情况的不同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由我院曾庆福教授承担的“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 1 997年开始获得了国家科技部、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委联合资助。该项目采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进行氧化脱色降解处理 ,按照“染色废水→光催化氧化器→排放”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 ,并设计制作光催化氧化脱色处理器 ,重点落在紫外光、氧化剂、催化剂三者的协同作用 ,以提高光催化脱色、降解反应速率 ,缩短反应时间 ,起到节能、节水作用 ,降低处理成本。采用该项技术对印染、化工等工业污水进行处理 ,能有效降低污水的COD值和BOD值 ,脱色彻底 ,处理后的废水能…  相似文献   

16.
李德文 《科技信息》2010,(21):J0391-J0391,J0378
随着酶性质的不断改善,印染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高效迅速降解污染物浓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减少处理投资及费用,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本对印染废水处理中酶催化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印染废水成分复杂、色度大、浓度高且生物难降解物质多等特点,本文作者采用了混凝沉淀法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而后以膜生物反应器与反渗透膜分离系统组合工艺处理,研究该工艺对印染废水COD及色度的去除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沉淀预处理,膜生物反应器与反渗透膜系统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具有很好的效果.当原水COD高达2 500 mg/L,色度高达10 000 倍,经该工艺处理后COD降到30 mg/L,NH3-N降到8 mg/L,色度为0,已经达到废水回用标准.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印染废水的特性,本文提出采用以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为核心的生化处理工艺。该处理工艺的实际应用表明对于处理含有难降解物质中低浓度的印染废水时,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稳定、操作方便的特点,处理出水完全可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氧化絮凝复合床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传统铁屑内电解的慕础上.提出了氧化絮凝复合床的新技术,并用该技术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研究pH值、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pH为6左右),停留时间30—45分钟.处理效果基本稳定。CODcr的去除翠可达30%—95%.色度去除率均可达95%以上,且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吸附浓缩-芬顿氧化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利用吸附浓缩与芬顿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二级生化出水,考察了吸附过程中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了芬顿氧化过程中Fe~(2+)浓度、H_2O_2浓度、加药方式、反应时间、脱附浓缩液pH值、回调剂和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剂投加量为4g·L~(-1)、pH值为7、吸附时间为30min时,吸附效果最佳;吸附浓缩液在Fe~(2+)浓度为0.1mol·L~(-1)、H_2O_2浓度为2mol·L~(-1)、芬顿试剂等分3次投加、反应时间为1h的条件下,芬顿氧化处理效果最好。该组合工艺在实现废水减量化的同时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因此有望为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提供一种高效的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