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对城市物流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程,并存在不同的模式、体系和存在形态,和其他形式的物流有一定区别;针对中国城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从物流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出我国城市物流业今后的研究方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物流是指最大限度地优化从制造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和运输流动信息的分配,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专业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商品库存、降低运输费用、加快交货时间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系统。[1]而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程。城市物流系统在综合考虑多种运输方式、调整城市用地规划、调整城市路网规划的基础上,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集成和优化配置,并通过考虑城市物流通对社会、环境、经济、金融和能源的影响,使城市物流活动达到整体最优的过程。[2,3]一、城市物流模式的类型城市作为物流活动的汇聚地,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切入点。但由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模式。(一)交通主导型模式主要有航港带动型模式和铁路带动型模式两种。航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依托城市的港口(或空港)等资源,通过港内物流要素的集成化、规模化、高效化,建立围绕港口(或空港)集输运系统、港口保税区及国际性分拨中心等物流枢纽中心,促进城市及其区域现代物流的发展。[4]铁路具有载运量大、运价低、受气候季节变化影响小等优点,对大宗、散装、低值、中长距离的物流运输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铁路枢纽城市一般处于两条或两条以上干线交汇地点,通过客货列车到发、中转、换装换乘等物流作业,保障物流畅通。[5](二)工业主导型模式工业作为城市兴起的原动力,通过汽车、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建材、医药等工业体系的形成,带动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交通运输、物资流动的发展。汪鸣、冯浩等指出:工业经济发达的城市可以通过规模化组织工业支柱产业、挖掘工业企业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物流发展潜力,提高物流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带动城市现代物流发展。[6](三)商业主导型模式城市商业具有购物、休闲、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它通过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不同商业业态,促进城市内外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发挥城市辐射功能。方佳林认为: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物流服务需求大幅度提高,城市可以通过商业物流的合理组织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7]二、城市物流体系的组成城市作为现代物流的汇聚地,城市物流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商品流通体系。作为城市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一)城市物流园区——多家物流中心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是多个大型物流中心或多个配送中心的集聚地,它一般以仓储、运输、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其规模是由市场需求、城市发展水平所决定。[8]物流园区被普遍采用的主要原因:(1)有利于货运交通更有序;(2)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3)促进城市用地结构调整;(4)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5)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9]物流园区建设在日本的历史稍长,而在西方国家也属于新事物,在我国深圳、北京等地都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所以,物流园区建设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二)城市物流中心——企业优化分销渠道、完善分销网络、进行业务重组的结果城市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中心是企业优化分销渠道、完善分销网络、进行业务重组的结果,同时也是第三方物流理论得到应用的产物。城市物流中心的有效衔接作用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公路、铁路等多种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10]综合物流中心对提高物流水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缩短了物流时间,提高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多次搬运、装卸、储存环节,提高了准时服务水平,减少了物流损失,降低了物流费用。(三)城市配送中心——商品集中出货、保管、包装、加工、分类、标付价格标签、装货、配送的场所或经营主体配送中心有自用型和社会化的两种主要类型。自用型配送中心由制造商、零售商经营,主要服务于自己的产品销售或自有商店的供货。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也称“第三方物流”,是由独立于生产者和零售商之外的其他经营者经营的。配送中心是物流流通网络中的结点,处于物流网络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空间范围,就会产生不同的用地规模要求。按照空间服务范围的不同,配送中心一般有地方性配送中心和区域性配送中心两种,前者主要服务于一个城市,甚至城市局部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物流;后者的服务范围较大,是跨城市的,或者覆盖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乃至一个国家。[11]综上所述,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来解决城市现代物流,组成多层次物流构成服务体系是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建设的合理途径。三、城市物流存在的形态城市物流管理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多种存在形态,并存在着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物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对这些管理形态的产生、属性和特点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一)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12]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3PL公司是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并不在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仅是第三方,但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显然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卖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买方物流)而言的,是由独立于买方和卖方之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合同的要求向需求方提供的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13](二)第四方物流(forth party logistics,简称4PL)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问题,同时也是在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发挥政府职能所能做的唯一切入点。[14]而且,我国在加入WTO后,要提高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对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在短期内则难以通过改造落后的物流企业来实现,只有通过第四方物流才可能实现。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必须在第三方物流行业高度发达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极为流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展起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三)第五方物流(fifth party logistics,简称5PL)在第四方物流正被国内物流界广泛理解、接受的时候,第五方物流的概念又悄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第五方物流概念的提出,对于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提高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五方物流是指在物流实际运作中提供电子商贸技术去支持整个供应链,并且能够组合各接口的执行成员为企业的供应链协同服务,是物流界对业内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价,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和第四方提供物流信息平台、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集成、供应链资本运作等增值性服务的活动。[15]第五方物流企业是专门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物流企业,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它是一个系统的提供者、优化者、组合者。(四)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简称RL)美国学者对逆向物流的表述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制成品的相关信息,高效和经济地实施从消费点到起点的流动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针对广义的逆向物流,具体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方面,它包含回收逆向物流和退货逆向物流,[16]逆向物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向物流的分散性;逆向物流产生的地点、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处理费用高;政府的强制性等。因此,我们还可以说逆向物流是对从消费点到起源点的物料、再制品库存、成品和相关信息的流动进行设计、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以达到重新获取利润或恰当处理的目的。四、中国城市物流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瞻中国的城市物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整体还不发达,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主要特征表现在: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物流设施的现代化和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专业化、系统化、全程化的现代物流开始出现,传统物流仍占主体;城市物流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体制障碍仍然制约物流业的发展。针对我国城市物流发展现状,可以从物流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物流信息化进程。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在城市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和投资力度,并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引导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其次,要逐渐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改变有点无网、有网无流的状况,形成城市物流服务平台。(2)整合物流资源,完善城市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包括探讨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即通过重组、兼并与联合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研究如何按照国际通用的供应链整合概念推行供应链整合战略;探讨如何健全和完善城市物流运营模式。(3)积极推进城市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改善进出口货物的通关环境。为适应城市物流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加大对物流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的研究工作。(4)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城市物流业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物流业存在的体制问题,以及物流业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指导的实际,我国有必要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城市物流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做好总体的物流规划,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等。(5)重视物流管理的教育和研究,加快城市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系统思想研究现代物流学,促进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应用系统思想指导,提出现代物流系统学的总体设想,文章确定现代物流系统学的定义,并以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学中的运用为主线,筒明介绍了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学史的地位与作用,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业决策和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轶,硬系统中的运用,加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学理论,以此指导中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并加以推广用于世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中国物流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作为从事物流研究或管理的人员,掌握一些物流的网络资源将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我国食品工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十五"期间销售收入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已实现近2万亿元,利税总额达到3365.26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与此对应,食品物流业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食品物流通业的流通商品除了加工的终端产品外,还包括大量的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果蔬产品,其流通额估计在3万亿元以上.在食品物流业的序列中,包括各类食品批发公司、食品批发市场、食品超市、食品商场、食品冷冻冷藏企业和与其相关的冷冻冷藏设备制造企业、食品物流设备制造企业、食品保鲜器材及包装材料制造企业等等,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目前全国的食品物流企业在2万家以上,其中还不包括分散的小型业户.这些企业一头联系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业、畜牧业、水产业生产基地,一头直接联系着消费者,是我国食品市场的主体.食品物流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食品市场的繁荣和食品安全,另外,也涉及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李黎明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5):42-45,51
铁路货运站作为物流网络的节点,将其拓展为现代物流中心不仅有助于降低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铁路的网络和中长途运输优势,培育和提高铁路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市场营销力,实现货运物流现代化。而铁路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发展模式是决定其能否顺利开工建设和确保它未来良性发展的前提,本文从传统货运站的自身特点出发,提出了货运站向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规模大、复杂程度高,有效的协同规划与管控是国内外高度关注、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沿挑战。本文从5个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出发,针对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供需平衡分析与仿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综合论述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创新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平台开发和实际场景测试验证,揭示城市多模式交通供需平衡机理,构建支撑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供需平衡分析—协同规划设计—系统主动调控的理论、方法体系,集成开发宏微观一体化、多功能融合的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仿真分析软件与系统平台,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整体效能,实现交通服务强国、新型城镇化、公交都市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支付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中商品和服务的最终体现,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更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生命线。本文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点、模式等出发,针对物流一体化问题对电子商务环境下,降低物流成本的配送流程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聚落演变中的社会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与乡村是聚落存在与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模式.但是在乡村不断地消减,城市不断扩张的当下,城市化困境越发突出.城市人的困境并非只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自然问题与心理问题.因此,厘定聚落演变的社会心理特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指导聚落发展的根本动力,为走出城市化困境提供哲学层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公路运输行业属于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它的特征是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它是现代物流健康运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在网上实现信息流通是集中运用当代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化表现,是促进和保障经济快速流通的高技术手段,是物流业的中枢神经.尤其中国面临入世后"与狼共舞"的严峻挑战,公路运输业急需投入先进装备,建成高效畅通、运行有序、信息资源共享的联通体系.设立全国货运信息网络,将为公路运输企业捕捉可利用有价值信息,把握商机,拓宽发展空间,有机调动潜力,降低成本,提供完善公路运力重组、净化货运运行机制的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由具有预设功能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写字楼和市政设施)和公共开放空间(如街道、公园、广场等)组成的实空集合,有一定的以行政区划、地产及技术标准等规制的地域边界。城市依赖技术而存在,技术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城市的基本构架由工程活动来实现,以工程形态展现于世,这当属城市之显著的对象性存在特征,城市的存在意义及存在论境域规制了城市演化的范围和空间。本文从工程哲学视角探讨了空间、技术与工程对于城市演化之发展动力及方向,阐明了城市作为工程化了的对象性存在而受到工程哲学关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从生产方式角度,以深圳发展奇迹为案例,考察其产业创新和城市发展,并引出几点结论,包括指出:自然辩证法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就导致从自然论(哲学)、科学论(哲学)、技术论(哲学)的研究,发展到关于工程论(哲学)、产业论(哲学);从自然研究、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发展到工程研究、产业研究。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工业的发展有工业化,城镇的发展有城镇化,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直到今天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三产化时代。本文论述了与工业化、城镇化并驾齐驱的新名词——三产化。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产业特点。从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直至今天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三产化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认为,三产化既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1]一 三产化的内涵三产化的概念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对应的新概念。工业化主要研究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城镇化主要研究城市的发展;三产化主要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产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产值和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三大产业从大到小的产值和就业比例最终成为“三、二、一”。三产化实质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第三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过程。三产化的程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产值来衡量,在三产化的过程中,就业是重要的指标,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三产化不仅是第三产业的产值,而且还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因此三产化程度应由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项指标来组成,其计算公式应是:S=ax1bx2(式中:S为三产化程度,a为产值系数,b为就业系数,x1为产值比重,x2为就业比重)[1]。二 三产化的探讨第三产业的提出: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教授(Allan.G.B.Fisher)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起源于费希尔所著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20世纪20年代,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两个国家人们的日常谈话中,流行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说法。费希尔通过对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的考察,鉴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分类方法。费希尔认为,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2]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ey)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统计资料,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规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最后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规律,被经济学界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3]。三产化理论:第三产业是除农业、工业(包括建筑业、采矿业)以外的所有产业的集合体,门类复杂,第三产业的部门产业交通、商业、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研究广泛深入,但综合研究则较少,国内最著名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山大学李江帆教授的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三产化的研究不仅是概念的提出,还须进行三产化的理论框架的探讨,笔者主编的《三产化——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就是三产化概念的论述和三产化理论框架的探讨。三 三产化的由来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特别是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等许多关于“化”的名词和概念。第三产业的产值必将占据GDP的主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就业必将占据全社会就业的主要地位,这是社会公认的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所揭示的内容。现在已经“化”遍天下,第三产业这么重要的规律也应该“化”。借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概念,笔者在2002年系统地论述了三产化这个新概念,并完成关于三产化的一篇论文。但多次投稿,许多期刊均未采用,直到2005年《暸望新闻周刊》刊登《地方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一文,文中简述了三产化的概念。[4]2005年底笔者在导师张仁陟教授的支持下完成《三产化——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并于2006年3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个与工业化、城镇化并驾齐驱的新概念——三产化。三产化概念的提出仅仅是完成了三产化的汉语名词。在英语中没有三产化这个名词,只有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工业为industry,工业化为industrialization;城镇为urban,城镇化为urbanization;那么第三产业为tertiary industry,则三产化英语应为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这样笔者构造了三产化的英语名词——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笔者关于三产化的论文在国内某著名大学的学报发表时,因为英语中没有三产化这个名词,英语编辑将文章标题中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改为tertiary industries,将摘要中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也改为tertiary industries,直接将关键词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删去,结果在汉语的文章中关键词为:三产化、第三产业、工业化、城镇化,英语中则成为:tertiary industrie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ion。可见,三产化(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这个新名词的推广需要一个过程。四 “三产化”提法的现实意义1.三产化与经济、就业中国“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架马车中,中国的消费拉动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低于投资和出口,中国居民消费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偏低10%~15%,中国过分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启动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三产业投资少、就业多,主要属于消费性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均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加快三产化,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三产化是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按照工业化理论,中国目前应属于第二产业主要创造财富,第三产业主要创造就业的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目前GDP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就业增长反而下降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3百分点。“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降到0.11,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中国“十五”时期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19,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37。[5]因此,三产化是就业的战略性措施。1992年国务院做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使全国“八五”时期、“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就业较多。2.三产化与节能、减污《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国家发改委认为,节能不仅仅是微观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即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超过70%,印度也达到了51.2%。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我国第一产业能耗为0.45吨标准煤/万元,第二产业能耗为2.03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能耗为0.48吨标准煤/万元。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个百分点,全国能源消费将减少2499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将降低0.018吨标准煤,[6-7]因此,三产化是节能降耗的战略性措施。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近日联合发布《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公报》,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8]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广东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都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9%和1.1%,这是这两项指标在广东历史上首次双双下降。[9]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关于2005年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今年上半年,当全国平均能耗上升0.8%时,广东单位GDP能耗在去年全国最低的基础上,又同比下降了2.5%。上半年广东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近5年来,广东的GDP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主要负责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广东经济的增长已从以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投资,逐步转向产业的优化升级;广东省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总量在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单位GDP能耗越来越低,经济发展初步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0]根据工业化理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化阶段,这一时期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发展较快。再加上许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片面追求大项目,大规模建设高投资、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从而导致2006年上半年我国能耗和污染不减反升的局面,导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居高不下的局面。目前,我国能源相对紧张,环境相对脆弱,外贸出口存在巨大顺差,因此,不能再进行大规模的高投资、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建设,不能把我国建成世界性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出口基地,不能用能源和环境换取外汇,应该大力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在适度重化工业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是由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地缘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包容性、多样性、集聚性、大众性等特点。伴随休闲时代的即将到采,城市发展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的同时。必须对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予以更多的重视;必须坚持地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和休闲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休闲服务业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繁荣起来的。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闲暇时间的普遍增加、区域市场的不断集中和扩大、人们休闲技能的提高和体闲观念的转变,以及城市强大的休闲服务供给创新功能,都极大地拉动了对体闲服务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了体闲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处理好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共同促进技术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深入研究了韩国浦项工业大学与浦项制铁公司相互之间在经费、人才和研究设施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期望为我国大学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找不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机制之间的抓手,是"指标化"创新型城市理念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STS中新近出现的社会技术想象的概念,并通过思想实验的方式将概念理论化认为,社会技术想象能够成为引导并形塑未来的重要资源,但这一机制只有在同时满足与技术和人工物结盟、对外"黑箱化"和对内"开放化"的条件下才能够达成。在理论本源上,创新型城市的系统论预设决定了其先天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指标化和个案化的抽离也会让人忽略城市整体发展的全貌。因此,发展中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同其他城市治理技术和城市化人工物结盟,并重新团结被指标排除在外的力量,想象自我实现的预言才可以达成。  相似文献   

17.
科技融入经济系统的主要方式及其发展走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关联程度,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发挥巨大经济功能主要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前者是指科技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必须通过转化、物化、渗透和影响等途径应用于社会生产。方能起到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作用,其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和潜在的;而后者是指科技直接作为经济社会的企业、产业和经济部门即科技企业、科技产业和科技经济部门,具有直接生产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科技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其经济效益是直接的和显在的。这两种方式具有紧密相联、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其间接方式不断地向直接方式转化,使其直接方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和表现的形态越来越多,这也就构成了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发挥其巨大经济功能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8.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主体的加入和原有主体的改造结合模式,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的对接模式,科技项目投入和社会资源的创新整合结合模式.在此基础上,从加大创新主体的培育,既要注意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更注意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既要注意科技项目的投入,更注意社会资源的创新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按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求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用循环经济理念重构传统经济流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揭示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各种弊端,提出了用循环经济理念重构传统的经济流程,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循环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基本原则和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循环规律来重塑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互动流程、生态化产业链对接和集成流程和企业内部可循环的工艺流程,促进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和利用的高效化,废弃物排放的无害化和再资源化,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循环化。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人们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不同的评价值。由于发展经济的巨大张力和脱贫致富的巨大压力,欠发达地区人们往往牺牲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造就新的更有利可图的生产方式的同时提升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精神,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整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