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建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2)
1976年南大地质系师生,配合福建地质八队草测1/(2万5千)地质图时,在中甲铁矿—坑道内,于铁矿层顶部白色硅质岩中,首次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其生物构造清晰可辨,经鉴定为(虫筳)类:Fusulinella及海百合茎;Cyclocylicus。时代属中石炭世。这个发现,有助于该铁矿时代的确定,并为讨论马坑式铁矿床成因提供了线索。虽硅质岩有沉积成因和热液交代等类型,但该处发现的硅质岩有稳定的地层层位,系沉积成因无疑,可从中甲至下经畲测制的中石炭统地层剖面中得到证明。该剖面上覆地层为上石炭统船山组,产Triticietes等。中石炭统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然科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经过合作研究,确认了广西北流县铜石岭是汉代俚人(壮族先民)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铜鼓铸造遗址。1987年11月25日,自治区科委召开技术鉴定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科技大学等9名专家对这项研究作出的鉴定。铜鼓是国际性文物,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铜鼓出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和出土铜鼓2000多面。中国是发现铜鼓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广东大宝山层控多金属矿床中首次发现硫化物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中首次发现由黄铁矿、黄铜矿及磁黄铁矿等组成的腕足动物化石状的矿石,是富有地质意义的。由于它们是沉积——成岩作用的产物,所以对解决大宝山层控矿床的成因及同生沉积、成岩作用及成矿机制等问题,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中扬子区晚石炭世碳酸盐岩的古岩溶成岩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扬子区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与上覆早二叠世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剥蚀面,并发育古风化壳.剥蚀面之下,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具有层间不平整剥蚀/溶解面、岩溶砾—角砾岩、溶解裂隙及与之连通的岩溶洞穴等古岩溶作用特征.将古岩溶作用叠加于先成碳酸盐岩地质体的一种特殊成岩环境的物质表现称为古岩溶成岩相.成岩环境可以暴露地表、近地表,成岩介质主要是大气淡水.区域碳酸盐岩古岩溶成岩相有特定的岩石学、粘土矿物、微量元素、氧碳同位素特征.垂向可以分带,横向可以对比,是一种对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极为有利的特殊成岩相 相似文献
6.
7.
引言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Bullen就根据他与Jeffreys发表的J—B表计算出地球内部的速度—深度分布曲线,将地球分为A、B、C、D、E、F、G等若干同心层。六十年代国际上地幔计划执行以来,由于世界标准地震台网及大孔径台阵的建立,广泛用体波、面波及地球自由振荡等资料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反演,普遍发现了岩石层及软流层的存在;在上地幔的400—800 相似文献
8.
李耀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Z1)
金华油田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其产层下侏罗统大安寨段介壳灰岩为滨湖高能生物介壳滩相沉积。介壳灰岩层薄、致密、非均质性强,属低孔、低渗孔隙—裂缝性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次生溶蚀孔、洞、裂缝及微孔隙和微裂缝,其多期叠加即形成了独特的被致密岩体所遮挡的具有一定体积和连通范围的相对独立的储渗体圈闭,即孔隙—裂缝系统圈闭。储集空间演化分为同生—早成岩、中成岩、晚成岩和后生四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是形成油气藏的主要阶段。储集空间发育主要受成岩后生作用、构造作用等多重因素的控制。位于生油中心上倾方向早期形成的古隆起,由于来自生油岩的压释水和烃类化合物优先选择其储集空间发育的部位,并且阻碍了孔、洞、缝中次生矿物的沉淀,使储集空间得以保存,有利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新研究方法 ,解决了各向同性双材料的层间断裂问题 ,该方法易于理解掌握 ,并推导出了界面裂纹的应力场和应力强度因子的理论表达式 ,并且这些公式都以显式给出 ,与传统公式相比 ,容易掌握 ,便于使用。这些公式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华东棲霞灰岩(虫筳)类组合特征和新属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旭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2)
本文初步提出华东地区棲霞灰岩中四个(虫竹廷)类化石带,即(1)Shwagerina tschernyschewi带,(2)Misellina claudiae带,(3)Nankinella orbicularis Mufushanella mufus hanensis带,(4)Schwagerina chihsiaensis-Parafnsulina multiseptata带。並討論前苏門答腊(虫竹廷)与格子(虫竹廷)的不同特征,同时說明前苏門答腊(虫竹廷)在該灰岩中部出現及克郎特米斯(虫竹廷)在其上部发現的意义。最后将新近在該灰岩中发現的新属及新种幕府山(虫竹廷)以及安徽前苏門答腊(虫竹廷),球形南京(虫竹廷)等加以敘述,以供古生物学者討論。 相似文献
11.
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12.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15,(11)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教授的团队从生长在东亚和澳大利亚的少棘蜈蚣体内的复杂毒素中,分离出一种被称为Rh Tx的化学物质。这种新的化合物可以用做止痛药,而且没有副作用。这个发现可以帮助军队减少治疗战场伤员时对吗啡的依赖,甚至可以让士兵具有在战斗中受伤后仍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3):389-389
中国大洋19航次第一航段,“大洋一号”科学考查船于2007年2月7日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在东南印度洋中脊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异常区。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大洋中脊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正在活动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所的陈永顺教授作为该航段首席助理带领其研究小组参加并负责海底热液羽状流异常探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
探讨川中地区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气藏成藏地质条件,指导勘探选区。对洗象池组的生储盖条件、气藏类型及特征、成藏主控因素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川中地区主力烃源岩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洗象池组的颗粒白云岩为有利的储集层段,奥陶系湄潭组的泥岩、页岩及致密碳酸盐岩可以作为直接盖层,二叠系、三叠系的泥岩、页岩和致密碳酸盐岩及石膏为间接盖层。筇竹寺组烃源岩在二叠纪-三叠纪进入生烃高峰阶段,活动的烃源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川中地区洗象池组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包括烃源断裂、继承性古隆起、继承性古圈闭三方面,下一步的勘探目标为位于古隆起轴部斜坡带的构造-岩性圈闭发育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峨眉地裂运动理论的启示下,于川中内江—合川一带的二叠系中发现地震反射异常点9处,成排分布在北东向4排构造带上。它们可能是生物礁群、台块边缘岩性变化或小断层的反映,是川中寻找天然气的一个新领域,值得进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16.
王志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2)
对本区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矿床进行铌钽矿物学的研究过程中,首次确认这里有钽铋矿存在。它和其它铌钽矿物密切共生,出现在Cs—Ta型伟晶岩的交代结构带中,钽铋矿在此类型矿床中的分布,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7.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
针对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气源复杂的问题,利用分区块研究和地球化学-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气-气、沥青-源岩对比方法,重点开展关于川中地区中二叠统的烃源条件解剖、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气源综合对比,形成气源新认识。气源综合对比及地质研究表明,川中地区不同区块中二叠统气源各异,其中,高石梯-磨溪地区栖霞组天然气来源于筇竹寺组泥岩,志留系尖灭线以南的高石梯地区栖霞组天然气来源于龙马溪组泥岩,龙女寺-南充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为筇竹寺组泥岩和下二叠统泥灰岩混源。在气源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川中地区中二叠统3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其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发育下生上储成藏模式,志留系尖灭线以南的高石梯地区发育旁生侧储成藏模式,龙女寺-南充地区发育双源共储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因果归纳推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类发现因果关联规则的新算法.文中首先给出了语言场的有关概念,然后提出用语言场描述的因果关联规则 相似文献
19.
从链霉菌中发现新抗生素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到目前为止,链霉菌是微生物中产生抗生素最多的菌种,据报道,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每年由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几乎呈现指数增长,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最高峰,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增加幅度下降。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一条S形曲线,比对数方程预测的曲线要平缓得多,在不断优化参数后为这条曲线建立1个较好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估计链霉菌中还有多少没有被发现的抗生素,同时也便于预测不远的将来新抗生素产生的趋势。此模型估计在这类菌种中能产生的抗菌化合物的总数量约100000多种,而这只是迄今为止未发现抗生素中很微小的一部分。曲线中斜率的减少是由于筛选方法的减少,而不是由于新抗生素的枯竭,如果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在近10~20年内斜率将会趋近于零,但如果不断地探索新的筛选方法,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发现新抗生素的速度是不会下降的。 相似文献
20.
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的发现给研究氨氧化提供了新思路.介绍了氨氧化古菌的发现以及不同环境下氨氧化古菌的活性及其群落变化规律,主要分析了不同环境因子对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氨氧化古菌对氨的亲和力比较强,对溶解氧的适应范围也比较大,并且在溶解氧较低和pH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