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化学发光法测量了烟草植株各器官中可溶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发现各个器官中的过氧化物酶,以花器官(特别是花萼和花冠)中的活性为最高,年幼组织活性最低,当器官或组织成熟衰老时,酶活性也随着增高,在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的同时,出现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与衰老之间的关系,可能与分解由于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而积累的过氧化氢有关。它代表植物一种适应性保护机制,用以延缓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2.
用化学发光法测量了烟草植株各器官中可溶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发现各个器官中的过氧化物酶,以花器官(特别是花萼和花冠)中的活性为最高,年幼组织活性最低,当器官或组织成熟衰老时,酶活性也随着增高,在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的同时,出现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与衰老之间的关系,可能与分解由于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而积累的过氧化氢有关.它代表植物一种适应性保护机制,用以延缓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3.
过氧化氢对小麦种子活力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过氧化氢对小麦种子萌发及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显著促进小麦种子萌发,提高其萌发系数,发芽峰值和活力指数,并导致电解质的渗率提高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过氧化氢浓度与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种子活力指数、蛋白质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一种含铜SOD模拟化合物在植物生长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化合物Lz359在植物生长调节中的作用,比较了不同植物组织经Lz359处理后在形态及生化指标上的变化.通过金鱼草组织培养,证明Lz359具有过膜性,并有可能改变植物组织内源激素的平衡;观察到经Lz359叶面喷雾后冬小麦返青期长势改善,在不同生长时期,叶片SOD酶的活力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表明Lz359可问接促进孕穗期冬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提高,但对过氧化物酶POD似乎影响不大.用Lz359溶液对金鱼草进行插花处理,对不同衰老程度的花瓣均有明显的促SOD酶活性的作用,其中又以处于生长中期的组织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硝酸还原酶(NR)是植物体内硝态氮还原过程的重要诱导酶,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植株对氮素的利用程度和种子质量。本文论述了1984—1986年对冬小麦植株不同部位器官硝酸还原酶话性(NRA)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不同追肥量、追肥期对植株体内叶片、叶鞘、茎秆、穗部等器官和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合理施肥寻找理论依据。通过对NRA的研究,在育种工作中也有助于加强对品种的早期鉴别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氧化氢酶为含铁卟啉的结合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抗氧化酶,能维护细胞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它普遍存在于各类粮食中,其活性的高低与种子的生活力水平及粮食品质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故测定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各类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巴西陆稻IAPAR9及典型水陆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 在干旱胁迫下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相关酶活性以SOD、POD酶活性变化较能反映稻品种的抗旱性,其变幅大小可作为稻品种抗旱性评价的良好生化指标;CAT酶活性则变化复杂,不宜作稻品种抗旱性指标.IAPAR9具较高的POD酶活性水平,中等SOD、CAT酶活性水平.  相似文献   

8.
研究天津地区栽培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与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自然降温条件下叶片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在秋冬季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沙冬青叶片中各种保护性物质均升高,保护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大叶黄杨,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却显著低于大叶黄杨叶片中含量.因此,从沙冬青和大叶黄杨2种植物抵御低温伤害的能力比较来看,沙冬青抗寒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9.
空气污染对几种植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氧化氢酶是植物体内一种很重要的酶,它在光呼吸、脂肪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遇到不良环境时,其体内过氧化氢酶往往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 种子活力(Vigour)是种子快速发芽及茁壮生长的潜在能力。 这方面研究国外开展较早;国内则在从事种子生活力(Viability)测定的基础上,近年始予重视。目前种子活力测定方法较多,但具体用于各类种子活力测定时,效果往往不一,必须经实验才能选定适宜的方法。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和植物的光合、呼吸、代谢过程有密切关系,因此常作为揣测植物组织生活力盛衰的指标。本实验即采用容量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从而测定黑松种子的活力。其反应过程是:  相似文献   

11.
褪黑素对低温胁迫后菘蓝种子苗抗氧化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低温胁迫处理的菘蓝种子为起始材料,研究外源褪黑素对萌发种子苗的生长及抗氧化性的影响。方法褪黑素处理低温浸种菘蓝种子,测定萌发的种子幼苗中丙二醛含量以及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测定植株根长和IAA含量。结果 10~500μmol/L适宜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可降低低温处理后菘蓝幼苗中的丙二醛含量,增强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内源激素IAA的含量并促进幼苗根的伸长。其中500μmol/L褪黑素作用最显著,随着其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褪黑素植物保护作用减弱。结论外源褪黑素处理菘蓝种子能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冷胁迫对幼苗生长过程中的氧化损伤,并且褪黑素可能通过影响植物体内IAA水平,刺激植物根生长。  相似文献   

12.
韦素玲 《广西科学》2001,8(2):135-137
为了解过氧化物酶、IAA氧化酶和氧化氢酶在植物不定根分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实验室分析测定白花泡桐[Paulownia foutunei (Seem.)Hemsl]不定根分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IAA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在根分化0d-2d的活性下降37.6%,随后逐步上升;IAA氧化酶活性在0d-2d内迅速下降了52.6%,随后逐步上升;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不定根化化过程中逐步上升,0d-4d酶活性从5.1上升到10.5,从第4天开始活性增加减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于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为牛大力(Callerya speciosa)种苗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对牛大力种子萌发时期可溶性糖、抗氧化酶活性、游离氨基酸、蛋白酶、总酚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牛大力种子萌发不同时期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并比较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在牛大力种子萌发过程中,22d时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高值,为0.430 mg·g-1,随后持续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22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00.28,810U·g-1 FW,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萌发过程第17d达到最高值,为240U·g-1 FW,这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呈先升后降再陡然上升的趋势;蛋白酶活性在第22d时达到最大值,为1.101mg·g-1·h-1,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总酚含量在0d时最高,为77.81μg·g-1,随后出现无规律性变化,但总体呈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牛大力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与POD、CAT及蛋白酶等的作用有很大关系;POD、CAT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仅能消除植物体内产生的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种子的其他代谢活动;总酚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通过抑制SOD酶活性影响牛大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4.
选黑穗病抗性不同的3个谷子品种,研究致病菌黑粉菌对谷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土壤酶活与植株抗病性的关系。研究发现,谷种拌病菌孢子播种后,3个谷子品种表现不同,冀谷20发病率0.3%,晋谷21发病率10.2%,长农35病穗发生率65.0%;在植株发育的拔节期和抽穗期检测根周土壤酶活性,拌菌组土样中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高,纤维素酶活性降低,说明病菌能诱导谷田CAT、PPO、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高,且CAT、PPO、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但脲酶活性差异出现在不同发育期之间,并无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黑粉菌进入土壤中可影响谷田酶活性,改变土壤微生态,土壤酶参与谷子植株对黑穗病的抗病防御生理过程,不同品种对土壤酶活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选用14个在不同时期推广的冬小麦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部位植物样本的磷素含量。结果表明,各时期品种不同器官、部位中磷素含量随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均逐渐降低。生育前期,植株体内磷含量较高,成熟期最低;冬小麦植株对磷的吸收累积动态一致;随品种的更替,叶片、叶鞘中的磷素输出率增加,总输出磷的贡献率反而降低;磷收获指数增大。  相似文献   

16.
对西施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0;在20~50℃,酶较稳定,在50℃以上,酶活性几乎完全丧失;在pH值为5.0~8.0的缓冲液中酶较稳定;在金属离子的浓度为5mmol·L-1时,Fe2+、Cu2+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Ca2+、Mg2+等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mmol·L-1的抗坏血酸对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5mmol·L-1的尿素和EDTA则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甲醇和乙醇也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外源酶类常用于生物学研究,探讨外源萝卜过氧化物酶对苗期心里美萝卜根、茎、叶中抗性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外源过氧化物酶能提高萝卜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H2O2含量,这些作用具有组织差异;质膜L-型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吡啶在单独应用时,对植物的抗性酶也有较明显的影响,并改变外源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效果.因此,外源...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用不同浓度(3%,6%,9%,12%,15%)的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水提取液胁迫豌豆Pisum sativum L.种子和幼苗,通过测定种子活力、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抗氧化酶活性,探讨前者对后者遗传毒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南美蟛蜞菊浓度的增加,豌豆种子活力降低,细胞微核率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先升后降.显然,南美蟛蜞菊对豌豆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后者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主动应对前者可能产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气体冲击处理对草莓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常温下臭氧显著抑制了草莓果实腐烂指数和呼吸强度的升高,而在低温下显著抑制了腐烂指数、丙二醛的上升,氮气则抑制了常温下果实腐烂指数和丙二醛的上升,加速了过氧化氢含量的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臭氧处理有利于草莓的保鲜。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出,腐烂指数与呼吸强度、花青素、脂氧合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呈负相关;过氧化氢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呼吸强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为草莓腐烂指数的直接作用因子,总酚、还原力、多酶氧化酶活性均对其起负间接作用;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为过氧化氢的直接作用因子,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均为过氧化氢的间接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20.
黔中地区皂荚生长与不同岩性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皂荚可作为黔中喀斯特地区恢复树种进行推广。笔者研究了该地区皂荚种植区6种不同岩性(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砂页岩、紫色砂页岩、灰质白云岩)土壤中4种土壤酶(蔗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岩性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均随皂荚生长季节(生长初期、生长旺期和生长末期)变化逐渐减弱,脲酶活性则随皂荚生长季节变化而增强,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不同岩性土壤中土壤酶活性有较大差异。皂荚生长初期变余砂岩发育土壤的蔗糖酶最强,石英砂岩发育土壤的蔗糖酶活性最弱;生长中期各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不大;落叶期灰质白云岩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强,煤系砂页岩发育土壤上蔗糖酶活性较稳定。脲酶活性在石英砂岩和变余砂岩土壤中最低,在其他4种岩性土壤中相近;煤系砂页岩和灰质白云岩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灰质白云岩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在皂荚3个生长期中,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显著相关。综合比较不同岩性土壤4种土壤酶活性与皂荚生长关系,以灰质白云岩土壤中皂荚生长较好。这一结果可指导黔中喀斯特地区进行森林植被恢复及树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