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学名词     
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ecology 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态学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生态系统与环境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由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定义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在生物学领域内纵横驰骋,迅速形成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遗传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分支;循各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又出现了海洋生态学、湖沼河川学、景观学等,顺应生产实践的需要则建立了农业生态学、草场生态学和林业生态学等应用生态学的分支。这时,生态学还处在幼年期,在理论上很不成熟。许多学派各树一帜,分别专注于某一个侧面,难以达到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首次针对中国-东盟热带地区重要外来入侵害虫,通过建立东盟国家有害生物物种数据库、应用风险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常规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指标研究等综合手段,建立了针对东盟国家重要有害生物的预警模型以及赖以运行的基础信息平台、监测体系,并在风险预警模型之上建立应急防控决策机制和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4.
活跃于"前生态学"时期的马克思持有"反目的论"的生态学思想,这与"目的论"的生态学思想相对应,但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后者的扬弃不够充分;马克思提出的"代谢断裂"思想具有强大的生态学意蕴,但以往对其的应用具有局限性;马克思高扬技术地位的"普罗米修斯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私有制的自然"的特定语境下具有较充分的合理性和革命性,但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则较少从这一视角对此进行探讨。可以说,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已经从理论层面上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建构指明并扫除了部分障碍,但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体系仍是一个艰巨且意义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8,(20):52-52
通过项目实施,成功解决我国生物有机肥生产中功能菌株的筛选和稳定菌群的构建难题,建立并完善了菌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态学技术;利用静止发酵法和真菌液体发酵产孢技术解决了低成本菌株生产工艺,研制出适合我国生物有机肥生产的长槽式生物反应器,研制出污水污泥高效生物脱毒的设备和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生态学的学科体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态学和环境科学视力两门不同的学科,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概念混乱。本文考察了这个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指出随着人类生态学的兴起,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界线已经消失,并提出了当今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社会主义纷争看马克思生态学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社会主义视野中,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对理解生态问题有启示意义.不过,他们关于马克思的生态学价值观却提出了"人类中心论"、"生态中心论"和"人类生态学"的指认.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本真性指认,只有从生存论路向去领会才可能揭示马克思生态学的"原码"价值观--这就是"生存生态学".  相似文献   

8.
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促使生态学、生态学哲学和生态哲学形成了从认知到行动的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三者分别在其中承担着各自独特的学科任务。然而,在这个逻辑链条中明显地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它们对这个逻辑链条的运行构成了阻碍。这些障碍就存在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中。生态学中的最大问题在于生态学是否是一门成熟科学的争论,具体表现为传统意义的生态学与"新生态学"以及生态学能否或应当满足何种意义上的科学评价标准的争论。生态哲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定位不清以及疏离科学、甚至反理性和反科学的激进环境主义倾向。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审慎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12-116
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以自身为基础发展为哲学理念,对现代性的科学、现代观念以及市场经济进行批判,这就是生态学的批判。首先,生态学批判现代性的科学,批判它的无情、片面的语言等;其次,生态学批判现代的观念,批判其中的实体概念、还原论等;最后,生态学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绝对自由和精英创造等问题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交叉而相互渗透着的自然科学,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生态学本身的学科范畴。伴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除了其原有的术语外,又产生了大量的新术语。其原有的术语,也因为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赋予了某些新的科学内涵。为了满足国内外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使用科学内涵明确、简明易懂、用词规范并统一的生态学名词,实属一项紧迫的基础工作。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方面得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并在业务及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体审定委员和有关专家的鼎力支持,使我国第一部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生态学名词》(含释义)得以顺利完成。这对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对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生态学名词编纂与审定工作的回顾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编纂与审定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50年代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委托北京大学生物系林昌善教授编写《动物生态学名词》(不含释义),并邀请沈嘉瑞、林昌善、武兆发、马世骏、曹骥、费鸿年、蔡邦华、刘崇乐等8位专家组成动物生态学名词审查小组,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审查工作并于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正式出版。进入上世纪80年代,王梅峒编纂了《汉英生态学词典》并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世纪90年代,安树青、林金安等20余名生态学专家编纂了《生态学词典》,并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此后,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王孟本编纂的《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2004年又出版了王孟本等编纂的《英汉生态学词典》。由于新的生态学词书大量涌现,对生态学名词进行审定和统一,就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1999年,中国生态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委托,于当年11月组成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全国9所高等院校和10所科研院所的41位生态学各分支学科著名专家组成(其中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45岁以下的年轻专家14人名,约占专家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根据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成17个分支学科组,即生态学总论,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包括农、林、牧、草原),水域生态学(包括淡水、海洋、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及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为确定生态学选词原则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选词工作。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生态学词书、专著、教科书和杂志,从中选用的生态学名词共计14008条,于2002年编印了《生态学名词》(讨论稿)。第二阶段(2002~2003年)为对已选入的名词进行精选。筛选出拟进行释义的词条共计5800条,确定释义的注意事项和格式。第三阶段(2003~2004年)为专家初审阶段,每一分支学科领域,组织4~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分支学科完成的释义词条进行初步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由各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按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然后再召开生态学名词定稿会,由17位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对初审后提交的4082条名词进行集体审定。第四阶段(2004~2005年)为终审阶段,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专家,对《生态学名词》(释义稿)进行终审,并将专家意见提交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最终由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会议终审定稿,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核批准后,予以出版公布。二、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一)充分发挥全体专家的积极性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的交叉而又相互渗透着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点是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众多,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可能是绝无仅有。一些老的分支学科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一些新的交叉科学如免疫生态学等还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面对如此庞杂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态学,个人的知识就显得十分贫乏,而必须依赖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各分支学科专家们集体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名词审定的任务。(二)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交流信息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及直接参与审定的专家约有35位,他们分散在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经费所限,不可能经常召开全体审定专家会议。为了及时沟通信息,开展交流,我们创办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共发行12期,及时报道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审定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分支学科名词审定工作进展等信息。为了介绍各分支学科专家对名词释义的不同理解和讨论,我们还开辟了“争鸣”专栏,刊登有关审定专家对一些有疑义名词的正确汉文译法和正确释义的文章。如:(1)metapopulation一词在国内对应的汉语译法就多达七种:麦塔种群(音译)、meta种群(英-汉组合)、异质种群(意译)、联种群(意译)、聚合种群(意译)、复合种群(意译)、集合种群(意译)等。经过大家深入讨论,确定统一采用:集合种群。(2)在我国,关于allelopathy意译的汉语译名就多达五种:相生相克、他感作用、生化他感作用、植物互感作用、互感作用等。上述译法都比较接近allelopathy的原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给出简明准确的科学释义。在最近出版的《昆虫学名词》(2000年,科学出版社)中将allelopathy译为“异种化感”并释义:“一种生物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他种生物产生的影响。”化学生态分支学科专家对此提出疑义,认为这里强调“异种”和“他种”是不全面的。因为allelopathy的作用对象既包括与产生化学物质者不同种(异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生物。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同种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自毒作用)是相当普遍的。许多作物“重茬”就长不好,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化学生态学分支学科专家组初审时,大家同意将allelopathy译为“他感作用”,其释义为:“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上述释义中的“其他”,既包括“异种”,也包括“同种”;该释义中的“生物”,既包括植物、微生物,也包括昆虫等动物。这样的译名与释义可能更符合原义、更符合实际、更能表达allelopathy一词的科学内涵。(3)长期以来,在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文献中,关于acclimation和acclimatization这两个术语有多种翻译,并且多数没有将这两个术语区别开,其对应的汉语译名五花八门,如“顺应”、“习服”、“适应”、“服习”、“风土驯化”、“服水土”、“驯化”等等。专家们为了搞清这两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及其区别,查阅了大量文献,根据其科学内涵,将acclimation译为“驯化、实验驯化或室内驯化”,将acclimatization译为“气候驯化、野外驯化、自然驯化或季节驯化”等,既符合术语所表达的科学含义,又将二者区分开来。他们的上述见解,得到了初审和终审专家的认可。此外,审定专家们还在《简讯》上,对“生态环境”一词进行了评论;对“gene flow”一词的正确译法展开了讨论;此外对适应(adaptation)一词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和释义等发表了新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上述事实表明,《简讯》在生态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交流信息并开展学术探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坚持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三审”定稿的规定在各分支学科完成名词释义后,要坚持组织专家进行初审,一般要求组织4~5名本领域的专家对释义初稿进行逐条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应按照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保留至复审(即二审)时提出讨论,并申述保留的理由;复审又称二审,由17名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和特邀的专家组成,对各分支学科经专家初审通过的初稿,进行集体定稿;集体定稿后的稿件呈交全国科技名词委,再由全国科技名词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终审,全国科技名词委再将终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反馈给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相关的专家进行修改。这个程序虽然有点繁杂,但实践证明,“三审”定稿的规定,确实可以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对保障名词审定的质量是必不可少。三、对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展望(一)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名词的统一、规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门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交叉,相互渗透的时期还在继续,新的术语将会继续涌现,而一些被实践证明已难以表述客观生态规律的术语将被淘汰,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本次完成的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现在开始,就要组织一批专家对生态学名词的演变进行追踪观察,并定期进行增补和删除。在此,我建议可否初步确定生态学名词审定的修订工作(包括增补、删除和修改)每3~5年进行一次。(二)要加快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的汉语译名统一的工作,在目前可参照《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的做法,先暂不要求进行统一,可以相互对照,以推进两岸生态学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考察过去一个半世纪生态学演进的历史,1976年之前以求真取向为基调,致力于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生态学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1976至1990年代初是生态学学科建构阶段,前沿领域以求真为主。1990年代初至2015年,生态学前沿出现了显著的求善取向,致力于保护多样性、应对栖息地破碎化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2000年至2015年,生态学前沿领域呈现出求真与求善融合交织、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奎宁和杜汉认为生态学实验无法贯彻普拉特的假说-演绎的强推理逻辑而主张生态学不存在判决性实验的可能。他们的观点建立在多因子假设之上,也和杜恒的非充分决定性命题相仿。采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立场,说明了生态过程不完全是多因子决定的,非充分决定性命题不适用于具有统一背景理论的生态学,主张生态学假说的实验检验可以贯彻普拉特的科学说明模型,并论证了野外实验是最适合作为生态学假说的判决性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09-112
从传统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中,生态学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论不断演化。这一争论的产生既受学科多元发展趋势的影响,也受自身概念语义含糊等方面的影响。从不同层面考察该争论:本体论层面,生态学整体论者和还原论者均认同物质构成的一致性,但对属性的可还原性持不同立场;认识论层面,二者的争论在于生态学研究应侧重下向解释路径还是上向解释路径,但这两种立场并非处于对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结合生态学尺度、空间异质性概念,选取生态学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为分析对象,分别以高斯的人工微宇宙实验、生物圈2号实验,以及草原围栏封育实验为例,对生态学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的地方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生态学实验是局部性的和情境化的,并且在实验操作上具有物质、成分或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的差别,测量或取样所用剂量和实验工序的差别,以及对实验控制方面的差别,从而也具有地方性特征。充分认识并正视生态学实验的地方性特征,有助于打破传统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追求普遍性知识的迷思,并有利于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研究主题的分裂是导致其至今不能成为一门成熟科学和没有发展出一般理论的根本原因,消除这一障碍则构成了生态学走向成熟的逻辑起点。生态学究竟是以种群和群落还是以生态系统作为其研究主题,本质上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事实上,只有生态系统是与生态学的研究主题唯一相对应的实体存在形式,因此,基于生态系统建构一个统一的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是可行的:首先基于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的理论框架的概念母体,可以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学的概念分类体系的建构,它由纵向和水平两个分类体系构成;进而通过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科学抽象,可以得到一个建立在生态系统间的不可归并性基础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理论形式,即多样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一、环境和生态环境过去,我亦有过同样看法,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才发觉生态环境并不能说就是环境。1866年,德国生态学家赫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的科学。一百多年来,生态学有了迅猛发展,尤其是经历了三次飞跃,即个体生态学向种群生态学过渡;种群生态学向群落生态学过渡;从群落生态学向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过渡。对生态学定义有过无数次的争议。然而,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亦可以说无论小到分子层次,大到全球层次,生态学都没有离开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这是赫克尔最初的定义范畴。实质上,这成为生态学的核心思想!!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可以认为:“生态”指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总和;“环境”指生物(主体)外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生物环境指生物和影响其生存的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是与生物有直接的、间接关系的有效环境(effective environment),该环境具有4个特点,即特定性(particular),为该物种所特有;相互性(interactive),互相影响的;连续性(continuous),在整个生命中得到延续;不可分割性(inseparable),有机体与其环境的不可分离。生态环境:(1)具有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含义;(2)与一般环境更不同的是,它具有了生态学的理念;(3)表示从生态学角度看问题,可以与文化环境、战争环境相提并论。如这样理解,ecological environment在国外科技文献中常可见到。如美国密执安大学(1991)有关周边城市的论文;北美(2001)自由贸易的文章;欧洲(2002)物质移动论文;南非(2000)植物入侵的文章,还有日本(2004)札幌的绿化等文章。此外在空间科学等领域也有此词出现。二、环境和环境问题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繁衍等一切活动都和自然生态系统分不开。原始人类过着茹毛饮血、渔猎为生的生活。人类在进化中经过驯化动物和植物的农业畜牧业时期,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有所增强。逐渐出现初期的环境问题。如放火烧荒、砍伐树木、破坏草原。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生产和生活获得巨变:人口爆炸、现代大工业、都市化、交通运输和农业的现代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和沙漠化,从局部到全球出现了大气、水体、土壤等许多公害事件。这些环境问题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人类持续生存的严重威胁。以上事实证明,如此众多、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造成的恶果。著名生态学家卢肯科(Lubckenko.J),1998在《科学》杂志上著文,“进入环境世纪”(entering the century of environment)。人类面临全面的环境挑战: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多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POPs、PCBs和PAHs等新化合物的不断释放等。由此可见,如此纷繁的环境问题并不能被环境一词所包容,这与含有毒物等被污染的环境也不是一个概念。 ①Allaby.M.Oxford Dictionary of Ecology.2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相似文献   

17.
厦门大学乐爱国副教授所著《道教生态学》2005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25万字,分为道教生态智慧的历史渊源、道教生态学的哲学基础、道教生态学的理论要素、道教生态学的伦理建构、道教生态学的现实延伸等部分。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生态思想,试图建立“道教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书中认为,道教的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要素;道教提出“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构成了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不仅展现了今天所需要的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且看到了可供今天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奈斯与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毅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3):82-87,96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当代西方激进环境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派,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环境意识形态和环境运动由浅层向深层的一个转折,有人甚至把它作为激进环境运动的一面旗帜,深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它的开创者阿伦.奈斯紧密联系着,他建构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系(生态智慧T)已成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者来说,奈斯的思想如此地重要,以致于不弄清他的思想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深层生态学。  相似文献   

19.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恢复生态学是当前科学界乃至各国政府关注的前沿学科.本文综述了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学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2):120-124
生态系统概念在群落生态学遭遇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群落概念和生态系统概念实际上均被用于指称基本的自然单元,其差异并不是指涉范围的大小而是看待自然的视角。与群落只将生物作为构成基质不同,生态系统将"物理—化学—生物"要素均作为构成基质,这让生态学命题的构建可以更贴近物理学范式,也为热力学定律成为生态学的高阶原则留下理论空间。但这一范式转向并不彻底,因为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解释仍然依赖于群落生态学,这也说明生态学并不能用物理学语言彻底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