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田茂洁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192-196
采用PRESD系统分析的方法和SPSS分析方法南充市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业总体是可发展趋势,三区可持续发展顺序依次为顺庆区〈喜陵区〈高坪区,但三区在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四个子系统方面相差很大,发展极不平衡,作者通过对区域PRESD要素进行分析,为制订南充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消除贫困,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调查资料,评述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5.
6.
宿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搞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调研发现,宿州市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土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加重、水环境和矿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污染加剧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耕地不足,农业资源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大,根据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总量控制与提高潜力相结合,果园改造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科学要求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规模特色与多种经营相结合等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9.
根据2005年和2017年汉中盆地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定量分析汉中盆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7年,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表现为三减三增趋势,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建筑用地、果园和林...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一种气候灾害,它威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干旱在各洲出现,季风区是多发区。干旱使旱区缺水,土地荒漠化,恶化了生态环境。我国南北均有旱灾,以北方为多。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环境变化对山东苔类植物的影响,考察了1998年以前和2008年以后的山东苔类植物区系构成情况.经对比发现近10年以来山东苔类植物的种类明显减少.从温度、降水、海平面、植被、土壤、水和大气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对苔类植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解释山东苔类植物减少的原因,从而唤起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我国钢铁工业环境污染状况及治理效果。虽然环境治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随着钢产量逐年提高,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废气污染物的不断产生和排放,依然对环境带来巨大影响,与国家提出的环境目标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较,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为此,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钢铁工业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充市微尾鼩种群空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种聚集度测定指标和Taylor,Iwao检验法对微尾鼩种群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尾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典型的聚集分布,聚集的基本单位为个体群,一个个体群为一个家族,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具有明显领域性.不同月份聚集程度不同,其平均密度与聚集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913,|r|>r0.01,(12-2)=0.7079),表现为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79-384
在ArcGIS技术支持下,通过构建并运用综合指标法、重心曲线等,将四川省1990、1995、2000、2005、2010年5期农田生态系统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揭示了四川省近20年来农田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农田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田生态系统的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速度虽有波动但总体上趋缓;四川省农田生态系统变化地域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增长活跃区与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区县的数量不断减少,减少型活跃区与变化迟缓区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地域类型变化在空间分布上朝着简单化、单一化方向发展;四川省农田生态系统各时期重心均有偏移,但重心偏移的距离与方向都比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置样方,采用Vanded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对四川南充市北湖公园夜鹭生境选择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夜鹭喜欢选择离湖面水平距离较近,乔木郁闭度较大,保护较好而少受人为干扰的“鸟乐国”岛枸树林觅食、栖息和繁殖。 相似文献
16.
四川南充市郊不同生境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月~4月间,分别在南充市郊选择人工次生林、河漫滩杂草丛、麦田和油菜田4种生境,共设置样地20块,以巴氏罐诱法进行不同生境下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共采集甲虫标本1085号,分属18个科.其中隐翅虫和步甲的个体数量较多,分别占个体总数的45.25%和25.99%,为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所有甲虫和隐翅虫个体数量在人工次生林中较高;步甲在麦田中较高.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布都比较均匀,在河漫滩杂草丛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物种丰富度指数以人工次生林较高.相似性指数大部分为极不相似水平.以上结果表明,生境类型和植被多样性影响南充市郊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度,人为干扰及生境环境的破坏对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的自然分布规律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资源利用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本研究中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的结果也相吻合,说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生态学理论,采用环境承载力方法,对山西环境承载力、环境变化机制和驱动力分析进行了分析,指出太原市、运城市、临汾市等地级市的人口压力大于水土资源承载力,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造成山西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直接诱因,进而提出了促进其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南充农村劳动近几年的分布情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找出了影响南充农业劳动力分布情况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并对未来十年南充在市人口及从事农业人口进行了预测与比较,指出南充粮食可以自给,城镇化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20.
生态移民后,由于环境发生改变,移民将产生相应的环境感知,而环境感知将会影响移民的环境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评估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生态移民所处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探析了移民在环境变迁过程中的环境感知特性及其规律。研究表明:搬迁之初,移民呈现出对迁入地生产环境感知最为敏感,维持基本生计、增加收入成为移民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搬迁时间的增长,移民对迁入地生活环境感知程度增强,相对于生产及文化环境而言,移民对迁入地生活环境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更为关注。随着时间进一步推移,移民对民俗宗教、文娱设施、邻里关系等文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