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时下,法治建设已成为主流。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内在驱动力,并就法律信仰与法律信仰有关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在考察西方法治史上宗教信仰、哲学信仰对树立法律信仰的作用的基础上,在论述法律信仰的基础和环节中,可以窥见法律信仰的作用。在分析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状况以及目前阻碍我国法治进程的因素之后,作者认为法律信仰在我国有形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坚信只要树立了法律信仰,法治就不难实现。  相似文献   

2.
时下,法治建设已成为主流.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内在驱动力,并就法律信仰与法律信仰有关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在考察西方法治史上宗教信仰、哲学信仰对树立法律信仰的作用的基础上,在论述法律信仰的基础和环节中,可以窥见法律信仰的作用.在分析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状况以及目前阻碍我国法治进程的因素之后,作者认为法律信仰在我国有形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坚信只要树立了法律信仰,法治就不难实现.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我国法治的精神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对依法治国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法律信仰状况令人担忧,培养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权威是核心。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认识以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树立法律权威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清除认识上的障碍,在法律体系、法律监督、法制队伍、法律信仰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使法律权威有效树立,从而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法制社会最坚固的支持系统,是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两方面的统一,也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的有机统一。塑全民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法律文化因素,法律制度的某些失误和不完善,权大于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塑法律信仰也充满足曲折,只有从内在基础和外部条件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塑造法律信仰,为建设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之"法律基础"部分以大法学体系为设计蓝本,内容大而全,导致教学内容随意性,制约了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创新,不能有效回应学生法治困惑并迫使教学背离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的目标。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法治史为核心重新安排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有利于释疑解惑,增强教学实效性,为大学生提高法律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信赖并自愿遵守的精神。法律信仰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构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应当重视我国民众已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人特别是领导人的作用,并且加快完善立法程序,提高法的内在品质,还要继续推进普法进程,提高司法效率和加强司法公正。只有法律被信仰,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必须突破法律不被信仰的困境。笔者试图从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形成法律信仰的条件以及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使法律信仰问题能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 ,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 ,必须突破法律不被信仰的困境。笔者试图从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形成法律信仰的条件以及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以使法律信仰问题能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10.
法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作为人定规范不能也不应当被信仰,人们所要信仰的应当是法律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法律精神。法律的实施、法治的实现是需要人们信仰法律,这种观点恰恰是一种颠倒。不是因为要实现法治而要求人们去信仰法律,而是要去信仰符合理性要求的制定法,从而在内心形成一种价值的趋同,不自觉地实现了法治。对法的信仰,能够促进人定法律规范向公平正义的“法”的接近;对法律的信仰,有利于对法的信仰的形成。普法教育是法的信仰形成的基本途径;以权利为本位、以自由为最终目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是基础;完善的经济体制、文明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法律制度是法治观念树立、“法”的信仰形成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法治蕴涵着一个民族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一国的法律只有与该民族的伦理精神相一致,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道德支持,从而得到有效实施。在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体现法治所内涵的伦理诉求,制定良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并培育民众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的缺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多方面探索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原因,并对就如何培养法律信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而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公众对法律信仰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法治化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法律信仰的宗教土壤与法治的真正价值没有得以弘扬所致。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培育法律信仰的土壤,夯实法律信仰的根基,培养公众信仰法律的情感和信心。  相似文献   

14.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法治建设需要这种理念来支撑法治大厦;作为法治的灵魂,法律信仰隐含着深厚的本源;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市民社会的缺位阻碍了法律信仰的形成;当前我国政府主导型法治路径因法律信仰的缺失而容易陷入困境;因此,政府主导模式法治发展道路上,培育法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众多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法律不能是被信仰的对象。如果倡导法律信仰就必须找到法律信仰的实证基础,以下笔者从民间法价值角度证明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掘路人。  相似文献   

16.
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法治精神。但是当前中国公民尚未普遍具有法治精神,人们对法治和法律的认识仍存在偏差,对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还缺乏心悦诚服的认同、充分的信任、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信仰。这种状况是由中国文化传统中消极方面、特殊的历史原因、法律运行的失调以及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心偏离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构成干部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包含有四个方面:确立干部法治的善法、恶法的价值标准;认同干部法治中的法律至上地位;树立干部法治中法的统治;建立干部法治的权利、文化和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司法独立和法律人的努力是推进我国法治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两种力量。反思刘涌案件的审理过程,可以看出司法独立是树立法律权威,实现法治的中心环节;而法官等法律人素质的提高和对法律的忠诚以及法治思想的启蒙都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宗教信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仪式逐渐走进世俗生活,不再局限于宗教仪式,其他的还包括政治性仪式、市民性仪式、节假日仪式等,每一种仪式有有其相应的内涵,且蕴含着一定的能量。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么建构起一套的法律仪式必定是对民众树立法律信仰,构建法治社会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但末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定义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对“法治”的理解也不同。科学地理解“法治”的蕴义及精神实质,建立理性法律信仰,是我国走上法治之路的重要心理基础。本文拟就从法治与主体的关系机制出发,谈谈对法治观与法律信仰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