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专家。戴震治诗主要通过博考百家,识断精审,从而取得同位同声通义、假借等开创性的音韵成就,启发引导了后人的研究。戴震的学术追求成为一代学术思潮,同时他的治学方式也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字学上的"四体二用"说,其倡始者,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清代的戴震,戴震自己也坦然以倡始者自居.笔者通过考察认为,在戴震之前,主张"四体二用"说者大有人在,而此说之倡始者,应是元末明初的赵古则.  相似文献   

3.
戴震以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理欲统一说,这较程朱理学的理欲对立观有更大的合理性,戴震的理欲观是在批驳程朱理学基础上提出的,尽管这种批驳有失偏频,但戴震为下层人民群众找到了生存依据,其社会价值大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乾隆年间孔继涵微波榭刊刻的《九章算术》影响甚广。前人多认为微波榭本《九章算术》是戴震的校定成果。但是孔继涵从未说过他刊刻的《九章算术》是戴震校定的。戴震本人的书信、文集也没有提到此事。通过将微波榭本《九章算术》与戴震校定的武英殿本、屈曾发本对比可以发现,微波榭本《九章算术》是以汲古阁影宋抄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校定的,在文本、格式上尊奉宋本。戴震校定的武英殿聚珍本、屈曾发本《九章算术》的底本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文本、格式与微波榭本不是一个系统。微波榭本《九章算术》也不可能为戴震所校定。微波榭本《九章算术》实际上是孔继涵整理校定的。至于认为微波榭本《九章算术》是"冒充宋本",也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戴震的学术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指出了戴震学术思想的精华仍然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极好材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6.
朱熹和戴震《诗》学关系密切,朱戴有着共同的学术精神和治学风格,大胆怀疑,客观求真。朱熹《诗》学诸多思想和方法对戴震有明显影响,戴震《诗》学借鉴了朱熹《诗》学的具体思想和方法,肯定和引用了朱熹大量的《诗》学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戴震《诗》学对朱熹《诗》学有所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适心目中的戴震,其人,是我们徽州人中的一先贤,其思想,是“三百年中数一数二的巨人”,因此,胡适在《戴东原的哲学》中首创“戴学”。“戴震”即“戴学”。  相似文献   

8.
《孟子字义疏证》的体例和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的方法及其在训诂学史上都具有特定的涵义。《疏证》中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抉摘宋明理学之蔽,卓然自成一家言,其意在不在专释《孟子》,故戴震的《疏证》既是对理学的批判,也是对孟学的诠释。"研究《疏证》应该先研究清代学风,进而研究清代思想特点,在此前提下对戴震而不是对孟子与先秦思想研究。但现有《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很多都看不到戴震本人的面目。现存的《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没有完全按照戴震的本来意思进行疏解,故没有很好地诠释戴震,也没有真正获得孟子的本义,这就导致了文献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借题发挥,重蹈"六经注我"的旧辙。  相似文献   

9.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10.
王贤昀 《科技信息》2008,(34):250-251
在中国哲学史上,苟子、陆九渊、戴震等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的对意见做了一定程度的讨论,而戴震是比前人更为明确的区分了意见和真理(知识)。在当代哲学家中,冯契对意见也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在其广义认识论中集中对意见及其向真理的转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梅文鼎、戴震和焦循对"总弧存弧法"的研究情况.焦循在梅文鼎、戴震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形结合,将西算的演绎性与传统中算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对西学的研究特点,并且巧妙地避免了梅、戴二人无法解决的三角函数的符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戴震考据学及其理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的考据学继承了惠栋的治学传统,批判宋明理学,重视汉学,主张治经由字、音韵入手,同时又有所创新。治学以详博见长,一反考据风气中的泥古、保守的弊端。其治学主张“唯求其是”、“因物求则”、“执义理而后能考核”,充分显示了他的考据学的理性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戴震认为"知"是必不可少的人性"三要素"之一,是人的类本质,也即人禽之间的根本差异。"知"的功用的发挥又赖于"心"的作用。人之"心知"在认知中出现偏差和不足,是由于"蔽"。戴震以汉学立场和训诂考据的工夫,裁断宋明儒心性论、性情论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主要来自佛禅。他作《孟子字义疏证》,以重建孟学原貌自期。但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在内外学术压力下撰成的。可以说,戴氏作《疏证》,意不全在批驳宋儒,也不在准确地体显孟子之学,而是要表达其在人性、包括性情方面的新思考。戴震主张情与理应体现在建构一种正当而合理的人、我关系方面。这接近哈贝马斯所谓"交往理性"的思想,它对于我们理解东方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是有意义的。宋儒、清儒都未曾有幸亲睹先秦孔、孟之间的一批儒家简牍文献。这批上世纪90年代面世的地下简本文献,揭示了传统儒家的性情论思想并非与本土文化资源没有挂搭。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期古音学领域呈现全盛之貌,涌现了诸如江永、段玉裁、戴震、王念孙、江有诰等一批古音学大家,促进了古音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古韵分部日出转精,这与时代的为学精神是分不开的。清代中期的古音学家以"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专业精神、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以及兼收并蓄的方法原则推动着古音研究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鑫是湘军重要创立者之一,对王鑫军事思想形成原因进行探讨,揭示王鑫军事思想形成的诸多因素,既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王鑫及其军事想的了解,同时对于整个湘军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