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式,但是两者的表达方式并不一样.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示肯定判断,在“是”前加“不”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判断句中的“是”传统称之为系词.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则不完全是这样,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甚至有没有判断词存在,至今学术界都还有争议.杨树达先生《高等国文法》、《词诠》,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等书,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先秦文献中已有系词的用法(杨树达称“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称“连系性动词”).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古代汉语》等书里,则指出先秦无系词,至于“是”字作为系词是汉以后的事了.有的古汉语专著则肯定“是”是个专门的指示代词,不是表判断的判断词.有的同志认定如果有系词“是”,也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年上古汉语系词研究作综合分析,阐明分歧原因,进行新的探求。认为要解开上古汉语系词的研究难题,必须根据系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作具体分析;要正确判定系词的产生年代,必须依据客观语言事实为基准全面衡量。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关于西汉以前汉语中的“是”能不能作系词用的问题,语法界曾有过一些讨论,有人肯定(见一九五七年二月号《中国语文》载赵立哲《秦汉间的系词“是”》),也有人否定,如王力先生说:“汉语真正系词(按:即指‘是’)的产生,大约在公元前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王力先生是学著累累的大语言学家,是我国语言学界的老前辈。王力先生的观点,对我国语言学界和各高校古汉语语法体系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王力先生对汉语系词所作的结论,笔者以为不尽符合西汉以前汉语的实际。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和“是”在先秦典籍中不做表“决断”的动词用的观点,举例说明:先秦有使用“是”作动词用的判断句;同时,对某些“是也”句和复句中的“是”的动词功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系词在后的判断句汉语判断句自使用系词“是”字以来,“是”字的位置一般处于主语和表语之间,其格式是:主语 是 表语我们在敦煌变文里,看到一些判断句,其中系词“是”字却置于表语之后,形成如下格式: 主语十表语 是例如《四兽因缘》(敦煌变文集,  相似文献   

6.
“孝”是我们民族最富特质的文化,是构筑中国古典文学大厦的文化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母题,它在文学中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其中宗教力量的介入彰显出历史民众对孝德的呵护与和谐社会人伦精神的设想,但某些古典文本折射出的情孝矛盾则暴露出封建礼教对“孝”的畸形规范,反映出历史境遇中广大民众矛盾而真实的孝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亲属称谓词是亲属制度在语言中的反映。借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蒙古语亲属称谓词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蒙、汉两个民族在婚姻家庭层面上的影响特点。从语言、文化和婚姻的角度可以说明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借入特点。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概括了汉人赋予汉语动物词文化意蕴的几种基本情况,使读者对动物词与文化的这种“镜像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和汉文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是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活用类型大都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反映了语言的连续性;汉语的古今演变又使活用的类型产生了新陈代谢,折射出了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认为:从语境的角度可以寻绎出“活用”这种看似不规则语言现象的规则,活用词由于语境中相邻语法成分功能的同化而“转类”。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不仅具有传承孝德、教化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而且可以“以文化商”,具有孕育和生长经济产业的功能。将孝文化开发为产业集群需要有科学的战略与规划。目前孝感市在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上还存在着缺乏战略规划等问题,需要实施孝文化产业园带动战略,产业和区域整合战略,品牌提升战略和科技推动战略等四大战略,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和人才等四个因素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韩国“孝”伦理思想进行了回溯性的历史探源,并以家族式企业为例对“孝”伦理思想在韩国社会中发挥出的巨大文化张力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孝”伦理在韩国社会中产生的强大社会功能给我们的启示:要促使“孝”等传统伦理的回归,教育是基础,科学的扬弃是前提。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与西方文字的差异,即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子,在于由对待判断系词“是”而导致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制度。透过西方文字的“being”,可以追溯到亚里七多德形而上学的“本体”和附属于本体的属性或形式的学说。化为形式逻辑,则是以同一律为基础的三大逻辑规则。Being不但是哲学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也是宗教、科学的基础,又是以主体一客体或文化一自然为代表的各种范畴一一对立的基础,总之,being标志着一种“垂直的逻辑”思维模式。汉语中的“是”从传统使用中就没有严格的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系词效果,而是一种横向的类比思维,也就是把不一样的事物说成是一样的。在传统上称之为“兴”,即所谓“象征”。在效果上,汉语思维传统属于一种“横向的逻辑”思维传统,它模糊西方意义上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13.
"红"与"Red"的语义扩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汉语“红”和对应的英语“red”的语义扩展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在两种语言中,两个词的原型义都是“火或血的颜色”,虽然语义扩展的路径基本相同,不同的文化视角使两千词的语义产生了差异。颜色词通过表达相应的颜色概念,把客体,颜色和主体三方面联系在一起,使颜色词不仅指称了颜色概念所表达的客体方面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颜色在人的主体方面所能引起的一切刺激反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可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与演进的过程.窥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利用孝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华孝文化里包含着“爱”与“敬”两方面的和谐内涵,对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从个人修身到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等,孝文化所起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中华孝文化的作用,弘扬孝文化精髓,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6.
潘小慧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10-13,20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爱亲”、“尊亲”“顺亲”和“事亲”。从哲理的角度探讨21世纪的新“孝”道之可能或可行面貌,应当以西方哲学诠释人际关系的合理因素“友爱”,并把它作为当今建构新孝道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中国·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从孝文化的历史实践、文本义理、现代价值及弘扬等层面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梳理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挖掘了孝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了孝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急迫性,彰显了孝文化所表征的原典文化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乃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妈妈”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着广泛的内涵,这是方言称谓词张力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妈”、“妈妈”在汉语 方言和隐语中的应用情况,揭示出它们所折射的汉民族特有的避讳心理、阴阳观念和宗族血缘观念等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关于系词“是”的生源问题,从王力先生1937年在《清华学报》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这篇开山之作,至今国内外已发表了20余篇讨论文章,其说不一,众论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意见:一、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由指代前文的代词“是”发展而来;二、以洪成玉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从形容词“是”引申而来;三、以Sian先生为代表,认为“对”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构建材料,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其文化的负载者。汉、英亲属称谓词是汉、英语言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反映社会的亲属关系,还积淀了民族文化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词做参照系,通过对汉、英具有代表性的亲属称谓词作对比性地描写分析,旨在探索它们在宗族关系、长幼次序、背称面称的差异上反映的不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