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AlNH)n(n = 1~15)团簇的结构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海顺  许小红 《科学通报》2001,46(9):713-719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G方法,对(HAINH)的低聚物(HAINH)n(n=1-15)团簇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振动光谱和化学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它们的基态结构,比较了(HAINH)n团簇骨架和(AIN)n团簇的差异。结果表明,(HAINH)n团簇骨架是由AI-N键形成的四元环和六元环构成的。每一个AI或N原子形成4个化学键,其中3个为AI-N键,1个为AI-H或N-H键。(HAINH)n(n=1-15)团簇中AI-N键的数目与对应的(AIN)n团簇相等。(HAINH)n(n=1-15)团簇结构的稳定性幻数序列为:n=2,4,6,8,10,12,14等偶数。  相似文献   

2.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G*方法,对(HAlNH)的低聚物(HAlNH)。(n=1~15)团簇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振动光谱和化学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它们的基态结构.比较了(HAlNH)n团簇骨架和(AlN)n团簇的差异.结果表明,(HAlNH)n团簇骨架是由Al-N键形成的四元环和六元环构成的,每一个Al或N原子形成4个化学键,其中3个为Al-N键,1个为Al-H或N-H键.(HAlNH)n(n=1-15)团簇中Al-N键的数目与对应的(AlN)n团簇相等.(HAlNH)n(n=1—15)团簇结构的稳定性幻数序列为: n= 2,4, 6, 8, 10, 12, 14等偶数.  相似文献   

3.
邱明新 《科学通报》1983,28(12):723-723
氯、氧、氮的离子激光作用前已有报道,我们曾用纯氧放电获得二条新氧紫外激光振荡谱线。本文报道,用轴向脉冲放电激励,并在放电迴路中串接或不串接一定值的电感,控  相似文献   

4.
非平衡等离子体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现在人们研究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大多是在低气压(1.33 Pa~1.33 kPa)、低质量流量条件下,由射频(13.5 MHz)、微波(2450 MHz)以及交、直流高电压激发的辉光放电产生的,作为一种直接向反应体系施加能量的方法,已在等离子体化学合成与分解、溅射制膜、气相淀积、聚合与引发聚合、材料表面改性、沉积刻蚀和低温灰化等方面应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应用效果.Maezono等人[1]在压力为0.08 kPa,Ar作  相似文献   

5.
应用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析了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口恶)英(2,3,7,8-TCDD)及其降解产物光激发后的电子跃迁类型,发现其紫外吸收图谱和阳光光谱有明显的重叠,光解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降解途径.通过计算2,3,7,8-TCDD及其光解产物光激发后化学键强度的变化和氢原子自由基反应描述符fR的数值,发现 UV-A和 UV-B辐射下反应以断裂 C-O键为主,而 UV-C辐射下脱氯产物增多;2,3,7,8-TCDD逐级光解脱氯生成三氯、二氯、一氯取代的异构体,并最终生成二苯并二(口恶)英;两个苯环上氯取代较多的一边更容易脱氯.2,3,7,8-TCDD及其脱氯产物也可以断裂C-O键,生成氯和羟基取代的二苯醚化合物,通过重排和进一步光解还可以生成氯取代联苯酚、苯酚以及多氯代二苯并呋喃.  相似文献   

6.
吴国胜  邹鹏  陈文武  杨达林  严继民 《科学通报》1998,43(13):1402-1404
选择氢键团簇(Me2NH)n作为模型研究体系,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HF/3-21G)对(Me2NH)n(n=1 ̄4)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Me2NH)n团簇有链状和环状两种模型,环状构型由于多形成的一个氢键,能量更低,结果更为稳定。另外比较(ME2NH)n与(NH3)n团簇,两者结构相似,但由于甲基的给电子作用,使(Me2NH)n中的氢键增强。  相似文献   

7.
王剑  申伟  胡小莉  孔玲  刘绍璞 《科学通报》2014,59(4-5):328-336
在弱酸性至近中性介质中, 培氟沙星(PEF)、左氧氟沙星(LEV)、洛美沙星(LOM)和氟罗沙星(FLE)等4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Qs)具有类似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当它们与Pd(II)反应形成配合物时, 均能导致荧光的猝灭. 本文以Pd(II)-PEF体系为例, 研究了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变化, 并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方法(B3LYP)对反应进行了全优化计算研究. 结果表明, Pd(II)与两分子的PEF结合形成具有2个6元环的平面四边形螯合物, 这类荧光猝灭是一种静态猝灭过程. 当用上述4种氟喹诺酮作荧光探针时, 对Pd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其检出限在1.74~3.42 ng/mL. 该方法简便、快速, 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 以及较好的选择性, 可用于某些环境水样中Pd(II)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酸性体系中纳米镍对2,4-二氯苯酚降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丽  葛小鹏  李一  王东升  汤鸿霄 《科学通报》2011,56(16):1308-1316
纳米金属对有机氯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脱氯降解效果, 但在反应过程中其表面易形成氧化层覆盖, 并大量吸附目标反应物导致降解不完全, 而酸性体系可避免氧化层的形成. 对工业羰基法生产的纳米镍超细粉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 射线衍射(XRD)、能量色散谱仪(EDS)等微观结构观测与表征, 并就酸性体系中羰基纳米镍对2,4-二氯苯酚的脱氯降解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实验所用纳米镍的颗粒粒径为10~20 nm, 表面有一较薄的NiO 层, 其存在将对2,4-二氯苯酚的脱氯降解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经酸洗活化处理, 并在酸性条件(pH 3~4)下反应, 可使2,4-二氯苯酚大量降解, 并在4 h 内达到100%的去除率. 反应溶液中可检测到2-氯酚、4-氯酚、苯酚等降解产物的出现, 以苯酚为主. 反应过程中因消耗质子需要定期补加酸量, 以维持体系适当的酸度, 酸不仅起到调节pH 的作用, 更是作为一种反应物参与反应,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脱氯降解反应进程. 酸性体系中纳米镍对氯代有机物的脱氯降解反应为二级反应, 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在 3 种不同温度(298, 306,316 K)条件下, 其脱氯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 分别为0.02, 0.2 和0.3 (g L h)-1.  相似文献   

9.
激光作用K_3[Co(CN)_6]产生的C_nN~-及其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朝晖 《科学通报》1992,37(19):1777-1777
碳原子簇的产生与结构研究,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尝试将碳原子簇中的一个原子用B、N等原子取代,观察由此产生的效应。当我们在自制的研究装置上以脉冲激光束直接作用于K_3[Co(CN)_6]时,在原位的负离子飞行时间质谱计上  相似文献   

10.
挂在化学课堂内墙与印在化学教科书内封上的元素周期表将首次被改写。 2010年12月发布的新版元素周期表将以一个新的方式表现氢(H)、锂(Li)、硼(B)、碳(C)、氮(N)、氧(O)、硅(Si)、硫(S)、氯(Ci)、铊(TI)这10种元素的原子量。这种方式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这些元素如何在自然界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11.
新型有机污染物氯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氯代多环芳烃(Cl-PAHs)是城市大气中发现的卤代有机污染物中的一类。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Cl-PAHs具有与二噁英相似的毒性作用,并且在各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作者将从Cl-PAHs的毒性作用、形成机理、来源、浓度水平、环境行为等几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关于Cl-PAHs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氯代芳香污染物因其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高威胁性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天然蒙脱石黏土矿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催化氯代芳香污染物发生聚合的反应机制,该反应以氯代芳香污染物给予蒙脱石层间过渡金属离子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自由基为起始,接着发生一系列聚合反应.蒙脱石特殊的片层微环境能够保护形成的阳离子自由基,从而促进反应的发生.这一反应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蒙脱石层间离子类型与存在形态、氯代芳香化合物中氯取代基数量与位置等.然而目前对于这些影响的理论机制还不成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对现阶段关于蒙脱石催化氯代芳香污染物的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研究氯代芳香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甲基丙烯酸-四氢呋喃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定条件下四氢呋喃(THF)和甲基丙烯酸特丁酯(tBMA)均可进行活性聚合.通过阳离子型PTHF~+活性物种(反离子为SbF_6)和阴离子型PtBMA~-活性物种(反离子为Li~+)的偶合反应,成功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特丁酯与四氢呋喃的两嵌段共聚物(PtBMA-b-PTHF).在(甲基)丙烯酸酯阴离子活性聚合中对制备窄分布聚合物有利的LiCl对偶合反应有阻碍作用,不可使用.通过酸性水解反应将上述共聚物转换成甲基丙烯酸一四氢呋喃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MAA-b-PTHF).用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表征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贺占博 《自然杂志》2001,23(4):231-234
类比法的组分替换取得的设计振荡反应的成功以及某些振荡反应机量可递推至同类反应,表明在复杂反应中确实存在着某种动力学关系的一致性。本文通过与简单反应的比较,讨论了复杂反庆等动力学关系的可能存在方式及研究方法,主要讨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溶液相振荡反应的振荡参数分别与下列数据的相关分析:(1)金属催化剂的标准电极电位E^0,特别是进行催化剂金属络离子的配体取代基替换所得的系列E^0;(2)混合催化剂存在下,B-Z反应还原剂的溴化速度常数与还原电位的恰当组合;(3)以甘油三酯水解产物为底物时,作为水解催化剂的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因子K,可在各类振荡反应中进行分析。文中还讨论了有关的实验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这些相关分析表明,在同类非线性反应的振荡反应中也会存在某种动力学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积涛 《科学通报》1982,27(12):767-767
我们曾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的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物与酚的反应以及芳氧基衍生物的核磁共振谱。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双(烷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锆和铪同酚或取代酚的反应。在苯中,钛衍生物在氨基钠存在下迴流温度,锆和铪衍生物在三乙胺存在下室温进行反应,分子中两个氯原子均被芳氧基  相似文献   

16.
超声气流膨胀产生NH_3簇的相和大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文庆 《科学通报》1995,40(21):1965-1965
由于纳米大小粒子的有趣性质和潜在应用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很多,如蒸气固化、母体媒介合成、球磨法、磁喷镀、电化学技术、控制溶液中的沉淀反应,每种方法均有其优点和限制.Becker等人首次报道了在自由气流膨胀中形成了H_2、Ar和N_2的簇合物,该方法已广泛用于制备两个到数千个分子大小的簇合物.数千个分子构成的簇合物的大小可出现量子大小效应.因此,气流膨胀法可用来合成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17.
姚湘江 《科学通报》1975,20(8):378-378
氯甲酸乙酯是有机合成与农药的重要中间体,它可用光气与乙醇直接反应而得。酯中可能含有氯化氢、氯乙烷,碳酸二乙酯等杂质。J. Hrivnak等研究正烷基(C_1~C_8)氯甲酸酯在相应醇与二烷基碳酸酯存在下气相色谱分析。A. M. Agree等把氯甲酸酯类看作酰基化剂,提出4-(对-硝基苯甲基)-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21,66(15):1923-1932
催化加氢脱氯是实现水中三氯生(triclosan,TCS)降毒去稳的有效方法.实际应用中,对贵金属催化剂的过度依赖和密闭的加压反应体系是制约该方法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阴极析氢反应产生的新生氢气(nascent H_2,Nas-H_2)作为雷尼镍(Raney Ni,R-Ni)催化剂的氢源,建立了温和条件下三氯生高效还原脱氯的催化加氢体系.结果表明,雷尼镍/新生氢气体系中三氯生的还原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2.0 h后,三氯生的转化率为96.3%,脱氯率为68.8%.其中,雷尼镍活化新生氢气产生的吸附态氢原子(hydrogen adatoms,H_(ads)~*)为反应性物种.为了深化三氯生加氢脱氯,向反应体系中引入超声波(ultrasonic,US),三氯生转化率及脱氯率分别增至99.0%和86.5%,新生氢气的原子利用率达到0.21%.超声增强的氢化性能归因于空化作用提高了雷尼镍催化活性,并将新生氢气泡破碎为易活化的纳米氢(nanoscale H_2,Nano-H_2)气泡,促进了H_(ads)~*的产生,增加了反应物种之间的有效碰撞次数.通过对反应中间产物的测定分析,提出了三氯生逐级加氢脱氯的反应去除机制,反应最终产物为2-羟基二苯醚.该研究可望应用于水中多卤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脱卤.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1977,22(10):451-451
章氏硼镁石(Hungtsaoite)和多水氯硼钙石(Hydrochlorborite)是在我国发现的新矿物,在发表时单晶资料不全,而晶系、晶胞参数、空间群等结晶学资料对确定一种新矿物来说是必须的,为此我们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这两种矿物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侯自杰  王素芳  潘仙华 《科学通报》2000,45(10):1033-1037
通过在碱性条件下3,7-二硝基二苯并溴五环硫酸氢盐(3)与亚砜类化合物的反应及3,7-二硝基二苯并碘杂环化合物(6a,6B)与二甲 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稳定的苯并锍酚内盐(5a~5e,7a,7b)。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等分析手段确证了它们的结构。对胺(或其他碱性化合物,如NsOH,Na2CO3等)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