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火星的“冲”年,当火星最大限度地靠近地球的时候,夜间升起的不祥的血色圆球总是引起人们的惊恐。古代的巴比伦人把这颗行星看作是神话中涅尔加耳与上帝的战斗;古希膜人则把火星看作是战神与上帝在作战;古罗马人认为战争与火星有关,认为“冲”具有极端残酷  相似文献   

2.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2009年对火星进行再一次探测,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微型实验室——“生命分析器”,专门用来寻找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迹象。“生命分析器”可以记录火星土壤中有氨基酸和左氨基酸的相对含量,科学家认为,其中一种氨基酸占优势是火星上存在生命正确无误的特征,至少是在遥远的过去存在过生命。  相似文献   

3.
 2014年12月1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作为第1作者在《陨石学与行星科学》发表文章称:其研究团队在Tissint火星陨石中发现碳颗粒, 证明该碳颗粒是有机物质, 并且认为这种有机物质极有可能是生物形成的。这项成果被媒体誉为火星曾有过生命的“ 迄今为止最令人鼓舞的科学论据”。不过该项研究也遭遇一些质疑, 美国科学家不认为这些碳颗粒与生命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4.
《世界博览》2009,(21):15-15
随着观察的深入,火星、木卫二、星云甚至是月亮似乎都变得越来越湿润。自从今年9月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在火星上的某些火山口发现冰、水或者是羟基广泛分布在月球的表面以来,我们的太阳系似乎变得更熟悉起来。因为据我们所知,太阳系对于生命来说似乎更慷慨一些了。  相似文献   

5.
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的行星可能远远不止我们已知的9颗,估计还应该有12颗或14颗行星隐藏在太阳系遥远的边缘地带,它们比火星更大,比冥王星更冷,距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离太阳距离的1000倍至10000倍。  相似文献   

6.
火星属类地行星,因其鲜红色外表在古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战神玛尔斯,希腊神话中被看作战神阿瑞斯,中国则称之为荧惑。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甚至认为火星上存在火星人。随着人类发射的火星飞行器的探测成功,打消了火星上存在着生命的想法,但对火星的探测兴趣仍然不减。其原因在于,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其特征在许多方面与地球极为相似,探测火星对于研究地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6年,美国天文学家Carl  相似文献   

7.
《青年科学》2013,(11):21-21
可能白忙活了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到目前为止,好奇号没有在火星上发现生命痕迹,也没有发现任何可以间接暗示生命存在的痕量气体线索,此前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由细菌产生的甲烷等气体,好奇号也通过一年的时间对火星地表和大气进行了全面的扫描,结果依然没有发现任何痕迹。科学家认为如果火星上是个曾经存在生命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2,(11):76-77
<正>“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有水活动迹象近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乌托邦平原着陆区通过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发现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团队推断认为,这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揭示了着陆区近期有水活动迹象。  相似文献   

9.
青云 《科技潮》2005,(4):52-53
最近,火星探测的热潮激起了大家对探索生命起源的兴趣,科学家在火星上也发现了类似于地球的陨石坑。不少科学家推测,生命可能起源于这些陨石坑。于是,人们又把生命起源的目光投向那些可能撞击地球和火星的彗星和小行星。现在,一种时髦的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他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12,(8):32
<正>美国科学家对两块源于火星地幔的陨石进行分析发现,火星内部的含水量远远大于过去的估计,其总量与地球的相当。此结果不仅改变了人类对火星地质史的认识,而且阐述了水如何来到火星表面的。新研究还提出火星可能曾有生命存在。新墨西哥大学科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库宾当年在卡内基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时,领导了关于火星陨石含水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火星是太阳系中除金星之外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被科学家誉为"袖珍地球"。火星独特的空间位置、气候和地质状况决定了火星成为空间探测头号目标。探测火星承载着三个使命:寻找水资源;探索火星生命;征服外太空的梦想。人类探险火星不仅要面对失重时心理、生理的挑战,还要面临食物、水、氧气再循环和燃料补充,克服这些困难的办法就是在飞船上安装旋转飞碟提供人造重力。巨型飞碟就是太空中的航空母舰,抵御太空中的恶劣环境。  相似文献   

12.
正你好!火星2018年11月26日,在太空漫游了205天后,洞察号终于抵达火星并发出"嘟嘟"声,向地球报平安。在安全着陆后,洞察号先美美地来了一张自拍,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工作。洞察号的工作是对火星进行全面"体检"。地震仪监测火星地震和地质活动;热探头刺入5米深的地下,为火星量"体温"。"洞察号"的机械臂像夹娃娃一样,把这些设备从着陆器舱内夹出来,安置在火星表面。  相似文献   

13.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于北京时间5月26日7时53分在火星北极成功着陆。凤凰号于去年8月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火星。按计划,凤凰号将在火星实施为期90天的探测任务,以对这个红色星球之前尚未被探测过的北极地区展开勘测,据认为此处可能有大量冰藏在地表下面。它将研究冰是否融化过,寻找北极永冻土中有机化合物的踪迹,以确定生命是否曾经在此出现过。  相似文献   

14.
关于火星     
Anne 《今日科技》2001,(5):44-45
火星由于它发出特殊的红光而令人侧目,西方把它称为“战神”,中国古代则称之为“荧惑”。望远镜发明以后,由于观察到多种特性与地球相似,故一度被誉为“天空中的小地球”。关于“火星人”、火星生命等激动人心的问题争论了近一个世纪。 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绕太阳周期为687天,相当于1.9回归年,而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因此,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的区分出 “五带”(热带,南北温、寒带)。此外,还发现火星上有…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平原是火星北方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在乌托邦平原南部,研究乌托邦平原表层结构和物质组成对于深入认识火星北半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乌托邦平原内中亚马逊纪低地单元(mAl)、亚马逊纪和西方纪火山单元(AHv)、晚西方纪低地单元(lHl)、早亚马逊纪盆地单元(eAb)、亚马逊纪火山单元(Av)以及亚马逊纪和西方纪撞击单元(AHi) 6个主要地质单元为研究对象,使用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MOLA)、浅表层雷达(SHARAD)和火星小型侦察成像光谱仪(CRISM)数据,计算各个地质单元的地形粗糙度,反演地层结构、介电常数与损耗角正切,并估算浅层物质组成、识别矿物类型,依此推演乌托邦平原的地质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 AHv和Av地质单元表层物质是火山熔岩,其余地质单元表层物质属于北方荒原物质(VBF);(2) AHv和Av地质单元火山熔岩的厚度约为50 m, mAl, lHl, e Ab和AHi地质单元VBF的厚度约为71–96 m, 82–92 m, 121–141 m, 57–64 m;(3)在3 km×3 km的均方根高度计算窗口内, AHi地...  相似文献   

16.
1.火星上的水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测漫游者"机遇号"和"勇气号"敏锐地"嗅"出了火星上曾经有大量水并且可能有过生命存在的证据。 专家认为:在火星探测中,发现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表明火星在数十亿年前是个湿润而温暖的星球。在这种环境下,生命是可能存在的。 尽管目前我国尚未正式提出自己的火星探测计划,但早在"863"计划课题"行星探测"中就开展了火星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初期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和粗略的探测器方案设想。正  相似文献   

17.
美国犹他州火星沙漠研究站犹他州火星沙漠研究站是一批志愿者的家园,这些人居住在模拟火星居留地里。虽然这里比火星上更温暖,但是这里  相似文献   

18.
《少儿科技》2015,(2):8
<正>人们送探测器去火星,传统方式是计算出火星在某个时间点到达什么位置,然后发射火箭使其在同一时间到达那里。这种方式被称为"霍曼转移法"。不久前,两位科学家别出心裁,认为探测器不需要直接以火星为目的地,可以直接到达火星绕日轨道上某个位于火星前方的点,然后等火星追赶上来。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弹道捕获法"。他们认为采用这种方法,成本可大大降低,不需要火箭耗费大量燃料,而且探测器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射,没必要等待最佳发射期。不过,这种方法比较耗时间。  相似文献   

19.
<正>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预测,前往火星的殖民者可能不会活过68天,大约2个月后这些殖民者就会因为氧气耗尽而窒息。从研究人员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人类的火星之旅凶多吉少,尤其是我们现在没有掌握足够的行星际飞行技术,如果要派遣志愿者前往火星,那无疑是自杀。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火星一号计划进行了详细分析,许多志愿者都试图被火星一号选中作为首批前往火星的人类,研究结论认为他们前往火星就要等待死亡。  相似文献   

20.
本书是根据2001年4月在美国Colorad洲Boulder城召开的关于探测木星国际学术会议的产物,当时约有250人参加,是继国际先后6次空间飞船从事木星探测的成果。关于木星的第一本专著由T.Gehres主编,于1976年出版,作者80人;本书主编3人,均为大学教授,并先后参加空间飞船探测计划,作者约168人,篇幅达700多页。本书为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所组织“剑桥行星科学系列”之一,随后先后又出版《流星》、《火星表面》和《火星地质学》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