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搜集、抢救、整理和研究中国近百年来的科技发展史料为本刊核心内容,"传记"曾是本刊主要专栏之一。自2010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以来,本刊在密切关注、及时报导其信息动态的同时,积极刊发相关研究成果,并出版了采集工程口述史专辑。本期特约请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张藜研究员撰文介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主体内容并阐发对科学家学术传记研究的一些思考,同时刊发已出版的50部科学家传记的出版信息和简介,以飨读者。本文以传主的出生时间为序;少量尚在印制过程中的传记将在本年初出版。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质量,实现整理、保存历史资料和深入研究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规律的预期目标,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工作规范》,特制定采集工作标准如下.第一章采集成果第一条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全宗.即采集工程形成的全部纸质、音像和实物资料,包括案头准备阶段收集的资料、从老科学家处采集的资料、从老科学家原工作单位采集的资料,以及其他渠道采集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下文简称“采集工程”)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正式启动,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的一项抢救性工程,旨在通过口述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素材.从这个意义来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口述科技史料的采集工程,但又不完全局限于口述史料.本文主要从缘起、进展和意义三个方面对“采集工程”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第一条为规范“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中各项资料采集与整理工作,真实反映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过程,充分发挥其对于形成我国优秀学术传统、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的作用,并丰富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宣传工作提供依据,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简称《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与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结合资料采集与整理工作的特点,制定规范如下.第二条采集工作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按项目制进行管理,每个采集小组构成一个项目组,承担一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与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春,中国科协启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接受委托承担了项目的学术组织与管理工作,联络组织科技史界同仁,于当年夏天启动了第一期的采集试点,围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这一主线,从大类上分为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三种,对52位老科学家进行系统的资料采集与整理、研究工作.目前,第一期的资料采集工作已大部分完成,进入了资料整理编目、撰写老科学家学术传记并进行补充采集的阶段.与此同时,在第一期试点的基础之上,中国科协广泛动员地方科协力量,扩大采集规模,于2011年陆续启动第二期约100位老科学家的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为加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研究,中国科协经过认真研究,提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历史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集整理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形成新中国的学术传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7.
[按]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历史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尽管目前相当一部分老科学家已经步入高龄化阶段,身体状况较差,全面系统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抢救整理工作迄今仍未开始.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主任张开逊研究员、委员王春法研究员建议通过口述方式,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并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应用.科技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史更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宝贵资源.随着时间流逝,相当一部分老科学家已进入暮年,而记录其学术成长历史的书籍、影像资料却寥寥无几.每一位老科学家的去世,不仅仅是相关科研领域的重大损失,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科技发展中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的缺失,供后继者学习借鉴的学术思想线索的中断,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培养科学兴趣机会的减少.从这个意义来说,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抢救工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系统抢救整理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确实是一件十分紧迫且功德无量的重要事业.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正式启动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支持中科院院属研究单位的拔尖科学家开展前沿研究。这一计划于2016年开始部署,旨在为拔尖科学家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平台,形成稳定支持,产出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战略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使其培养工作变得极为重要。研究表明,核心科技管理者不能是只善于管理的科盲,而必须由管理能力突出的科学家即战略科学家担当。进而推论出培养战略科学家的基本原则:首先使之成为科学家;然后在科研实践中从年轻科学家里选拔管理能力突出者,作为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对象。概括了杰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浓厚的科学兴趣与超常的天赋、扎实的专业基础及超强的科研能力、宽广的学术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打持久战的意志品质,强调指出战略科学家必须具有可靠的学术洞察力及超常的管理与交流能力。优秀素质并不能保障其拥有者必然成为战略科学家,他们的成长经历表明,在素质转变为能力的过程中,特殊的影响以及砥砺与磨炼不可或缺。归纳了培养战略科学家的必备环节,并探讨了战略科学家的培养方法和步骤,以期为具体的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素材。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科学院和医学研究所联合举行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后由科学作家史蒂夫·奥尔森(Steve Olson)根据科学家们在会上所作的报告,写成《生物技术一成长的工业》一书,于1986年由美国科学院出版。本刊美方编委蒲慕明教授将此书推荐给我们。我们特约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童克忠根据该书主要内容编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青年科学家论坛"是由中国科协主办、申报单位承办、以委托方式实施完成的学术交流项目。项目内容:为扶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培养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而设立的交流平台,旨在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重点围绕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选题。要求2/3的参会代表为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正4月24日,《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卷启动暨作家签约仪式在贵阳药用植物园博物馆举行。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老科协副会长、贵州省老科协会长、《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班程农,贵州省科协、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省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会会长、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科学院、贵州医科大学、航天十院、中航工业集团等单位,《丛书》编委会全体成员等40余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3.
夏明 《科技信息》2001,(11):28-31
1999年利用一头13岁老母牛的体细胞克隆出小牛,创下当时被克隆动物年龄最老纪录。这使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一举成名。此后,记者曾多次在国内和美国采访他,2001们年10月底,杨向中再次回到祖国并应本刊邀请于11月11日来到山东访问,向记者畅谈了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艰辛历程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厘清了科技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从重大科技任务目标生成和实现的角度,阐述战略科学家的任务和使命,由此分析了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科学属性、战略属性以及人格特质。强调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科技举国体制是战略科学家用武之地,且战略科学家是国家科技及其人才安全网链的关键少数。分析了战略科学家与科技领导者、专业领军人才的差别,指出培育战略科学家不同于培养科技领导者:“育”“养”之别在于国家要提供一个传统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转变的好环境。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应用领域不同,在纯基础研究领域有重大科学贡献的大科学家就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基于上述内涵的理解和观念升华,界定细分了战略科学家的类型,相应提出了在中国现阶段如何培育战略科学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项关键举措。探讨了为什么要大力使用战略科学家、什么是战略科学家、如何培养战略科学家等重要问题,这些探讨有利于为战略科学家的支持、使用、培养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和设立更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要战场的今天,应当加快改革步伐,为战略科学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创造更好条件。同时应通过制度设计充分支持青年科学家成长,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相似文献   

16.
为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浙江省科协决定组织实施一项丛书工程——《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编写出版50位浙江科学家传记,每位入传科学家撰写一册。首期推出13位,并已开始在“大众科技网”上向全国公开征集这13部传记的作者。省科协的同志告诉记者,入传科学家必须是为浙江科技界所公认的精英,其筛选原则有三:中国近代以来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有重大突破或取得过重大科技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科学家;浙江籍或在浙江生活工作10年以上的科学家。入传科学家需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1.生而为奴,他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但是,他不自怨自艾,永远保持好奇心,永远执着探索,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就是美国农业化学家乔治·华盛顿·卡佛。2.乔治大约于1864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父母都是黑人奴隶。还是婴儿时,他的父亲被害,他和母亲被匪徒绑架。主人只找回了病重的乔治,乔治的母亲从此不知去向。3.小乔治虽然体弱,但很活泼。他采集植物、岩石,捕捉青蛙、虫子,观察它  相似文献   

18.
<正>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曾经说过一句颇具争议的名言,"在和平时期,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在战争时期,他却属于他的祖国。"倘若自己的祖国深陷一场非正义的战争,那些心怀正义感的科学家们就不得不面临艰难甚至危险的抉择:参与、逃避还是反战。哈伯和他的同胞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都是直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科学家,但他们的经历却给后世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故事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王致诚 《科技潮》1998,(4):134-134
科学家们以其睿智和科技成果推动着社会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然而由于科学家特殊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和相应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身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症候群,我们不妨称之为"科学家综合症"。据称美国科学界出现的"科学家综合症"就有近百种,欧共体成员国患有综合症的科研专家已占科学家的6.5%。这些综合症弄得人心惶惶,一批科学家甚至发生心理变态,诊治所和科学保健中心也因此应运而生。于是,心理学家们开  相似文献   

20.
概括了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钱学森的主要贡献,如参与擘划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推动中国技术科学建制化以及组织创建中国导弹与航天科技事业等。分析了钱学森成为战略科学家的主要原因,即钱学森成长于开放的社会环境;师从著名科学学派,成为杰出技术科学家;新中国将钱学森推向创建现代科技事业的第一线,使其能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出色的政治修养让钱学森能够娴熟地处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