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7月15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进行了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科考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组织实施大型国际合作综合考察的能力和总体实力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大大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中国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北极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资源与经济建设、自然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  相似文献   

2.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大气 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参加挪威 组织的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 岛四国组成的北极浮冰考察,首 次在北极地区展开了五星红旗。 1993年 香港记者李乐诗乘加拿大飞机到达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女性,井在北极点上首次展开五星红旗。 1993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派沈爱民、位梦华和李乐诗3人从美国阿拉斯加进入北极地区考察。 1993年 高登义应挪威邀请赴北极进行地球三极地区在全球环境变化中作用的研究。 1994年 国家测绘局周良赴北极进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技…  相似文献   

3.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于2001年10月16日-11月2日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经对比研究后,根据科学研究内容和经济支持条件,最后选定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城(北纬78°13’)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并将在2002-2003年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2010,(9):F0002-F0002
<正>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当天,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88度22分、西经177度20分地点后,  相似文献   

5.
伊唯 《科学之友》2005,(15):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6.
5月底,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向外界宣布东非大裂谷考察计划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东非大裂谷科考活动总策划、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秘书长张波认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也是我国第一次由民间组织发起的代表国家级别水平的科学考察活动.此次活动另一个"开先河"之处是将从民间公开招募5名科学家,并全额资助他们前往非洲进行考察."这也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张波说.  相似文献   

7.
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8年初,我国自主组织了24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4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我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生 《科学》2006,58(4):5-7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自2005年4月2日从青岛起航。至2006年1月22日靠泊青岛,历时297天.航行43230海里,“大洋一号”考察船横跨三大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科学考察也是继郑和下西洋后,中华民族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标志着我国海洋界“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得偿,也是我国大洋科学研究及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的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9.
人类从发现南极大陆至今,200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它进行探索、考察。早期,主要是一些探险家、科学家在各国政府、团体、个人的资助下从事探险活动。而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极考察则主要由各国政府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进行科学考察。目前,南极地区有18个国家在冬天使用着41个科学考察站,坚持长年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0.
北极研究,从梦想走向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走向南极和北极,是多少代中国人的两大梦想。198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将走向南极的梦想变成现实,并延续成长达28年的美丽画卷。然而,虽然北极距离中国更近,但走向北极的梦想实现起来要困难得多,北极科学考察的起步整整晚了11年。今天中国的北极研究与南极研究一样,正在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1.
拯救最后的白鱀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丁  王克雄 《自然杂志》2007,29(2):115-118
2006年12月13日,武汉长江边。蒙蒙细雨中,“科考1号”和“中国渔政42003”两艘科学考察船缓缓停靠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码头。38天前的11月6日,这两艘考察船载着近40位中外考察队员离开武汉,开始长江搜寻白鱀豚之旅。38天来,在近3 400 km的航程中,除了3次疑似白鱀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鱀豚的踪迹。在考察结束的新闻通报会上,考察队发布了初步的考察结果:在宜昌至上海的双程考察中没有发现白鱀豚;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 200~1 400头,和10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基于初步的考察结果,中外科考队员一致认为,白鱀豚、长江江豚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的事实,表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已遭受到严重破坏,长江生态与环境不容乐观。这次科学考察虽然只有38天,但是无论是考察方法的先进性,还是考察队员专业素质之高和野外工作经验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从制定计划、资金筹措和人员组织,一直到最后的初步考察结果发布历时近2年。本文将对这次长江淡水豚考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我国白鱀豚的生存状况和今后的保护方向作一较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2.
2002年7月30日,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Longyearbyen)落成;2004年7月28日,我国政府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o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立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正如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南极科学站一样。  相似文献   

13.
伊唯 《科学之友》2005,(8):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14.
探秘南大洋     
在"雪龙号"从中山站至长城站的8000多海里往返途中,大洋考察队对普里兹湾-威德尔海海洋断面进行了我国南极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海洋综合考察,内容包括海洋物理学、海冰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及渔业资源等多学科项目.  相似文献   

15.
陆龙骅  卞林根 《自然杂志》2008,30(5):262-266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8年初,我国自主组织了24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4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我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2013,(7):2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隶属于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极  相似文献   

17.
朱江 《科学通报》2004,49(23):2463-2463
<正>2004年11月3-6日,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 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 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气候 与环境数学专业委员会等4家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海洋 资料同化学术研讨会(ODAS04),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 有19位代表针对海洋资料同化方法、同化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关注北极     
北极,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如果从1650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把北极地区海洋划成独立的海洋(当时称为大北洋)算起,三百多年来,人类没有放弃过对北极的探险和考察。不过,当探险者站立在这万古冰雪荒原之  相似文献   

19.
朱江 《科学通报》2003,48(19):2078-2078
<正> 2003年9月3~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海洋大学和部队院校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山东烟台主办的国内首届2003年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ODAS03) 在研讨会上,我国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项目负责  相似文献   

20.
5月底,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向外界宣布东非大裂谷考察计划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东非大裂谷科考活动总策划、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秘书长张波认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也是我国第一次由民间组织发起的代表国家级别水平的科学考察活动。此次活动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