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它的性质可由对象、方法和体系所决定。心理学界认为心理学是实验科学,属自然科学的范畴。本文从心理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历史沿革的角度楔入,得出不同结论。作者认为:纵观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心理学仍未能摆脱哲学而独立,无论是从对象、方法和体系上都不统一、不独立和不成熟,还不能称为一门实验科学,甚至不能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区分人的心理的本质和时代科学的本质,重新思考心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10,(17):45-45
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古拉斯·埃普利为人们提供了四种排遣孤独的方法。这项研究恰恰切准了现在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热点话题,即人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以及如何摆脱孤独。  相似文献   

3.
常识性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关联的批判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心理学在科学化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渐渐远离了人类日常生活,彰显着浓郁的自然科学品性,成为心理学家孤芳自赏的一种标签。常识性心理学可使人的心灵活动得到素朴、直观理解,是常识心理学而非心理科学使得人们的日常心理生活成为可能。常识性心理学不应该是“落后”或“非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而应该是科学心理学的一种学术资源。“共在”是常识性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之间由分离到对话的关系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吴文俊的数学史观,来自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创性研究。在"古为今用"思想的引领下,开辟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让中国古代数学为世界数学作出新贡献;"古证复原"原则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两种数学主流"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2002年,吴文俊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因此,"古为今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和"丝路精神"构成了吴文俊数学史观的核心要素,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5.
晚清是中西数学深入对话的关键时期,对当时中算家数学观的考察可以加深对晚清数学发展的理解。通过研读晚清的数学著作,梳理了此时中算家对数学重要性,数学的理、法、用,数学最精之诣以及古今、中西数学关系的看法,并总结出了晚清中算家数学观的特点,即在统一的基调上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6.
心理隐喻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它的发展与变迁历史,伴随并推动着心理科学的前进步伐。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的智力研究领域掀起一股热潮,那就是以心理隐喻为基础,重建智力理论的新秩序,因为心理隐喻追问关于智力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供如何看待智力的更高层次的观念。本文以心理隐喻为视角,重点剖析百年来所涌现的智力理论,认为它们可划分为地理学隐喻、计算机隐喻、认识论隐喻、生物学隐喻、人类学隐喻、系统隐喻六大阵营。作者指出,心理隐喻有助于澄清不同智力理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智力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明确意识到不同智力理论的范围与边界。  相似文献   

7.
“技性科学”这个新词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学研究的新特色。它是科学观的一次转向,形成了技性科学观。技性科学观告诉人们,进入现代以来,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和发现都依赖于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越来越不可分离;而现代技术又都是“社会性技术”,所有技术都与社会紧密相连,技术以社会技术系统的面貌呈现出来。技性科学观给科学技术政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注科学技术创新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科学技术体系命运的社会因素,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在技术形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6世纪英国数学家雷科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生缝乱世、命运多舛,且仕途中还沾上了难以洗刷的污点。他用英文撰写了算术、几何、天文学和代数学著作,后三者均为英语世界中的第一部;而第一部则对英国的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最早将哥白尼日心说传入英国的天文学家之一;他持有科学进步观,他的数学观在文艺复兴期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发明的等号,今天全世界人人都在使用。他创用对话形式撰写教材,创用英语数学术语;他认识到死记硬背学习方式的局限,他认为理解可以发生在掌握技能之后;他强调说理而不迷信权威。他筚路蓝缕,传播学术,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数学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数学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数学是什么,我们必须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它进行探索.首先考察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以及由他们所领导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在数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层面上,就数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前景而提出的教学观.其次是研究他们以数学的周边学科为视角来剖析数学的诸特点而提出的一些教学观.将其融汇贯通,即可获得关于数学真谛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0.
分析算术化的历史回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分析学理论基础的重建,揭开了蒙在极限和无穷小概念上的神秘面纱。而极限的运算需要一个封闭的数域,正因如此,分析中注入严密性最终归结为构造完备的数域,从而被称为“分析算术化”(the Arithmetization of Analysis)。分析学这一历史性的革命,不仅为数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对整个近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概率与因果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是现代归纳逻辑应用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朴素概率因果理论的兴起基于这样一种直观,即原因增加其结果发生的概率,但这种直观面临诸多反例与质疑。近来不少学者从过程连接和概率增加以及将这两种视角综合起来回应这些质疑,然而,这些新方案本身也面临问题,且不同程度地忽略因果远距作用和不在场因果等情形。我们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比较研究现有的解决路径,建构出一种新概念"构成正生发"作为断定因果的本质要素,并利用"E-lwl"来刻画因果路径的结构特征,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刻画方式。这种新方式不仅能处理朴素直观面临的问题,而且能为那些被忽视的因果情形提供一种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首次实现全离子加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参是一种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中风等疾病。我国目前生产的丹参及其复方制剂品种很多,仅注射剂的年使用量就达30亿支以上。但这些产品有效成分不明确,因此质量难以控制,导致临床疗效不稳定,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中  相似文献   

13.
秦九韶所著《数书九章》(124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文章梳理了该书的版本源流,首次探讨了赵琦美钞本(1616年)的特色与价值,指出该本保存了筹算数学的珍贵信息,为研究《数书九章》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刘郦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2):39-42,56
劳斯是美国新一代科学哲学家。他深受海德格尔实践的解释学和福柯的权力知识分析的影响,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关于理论或信仰的说明,而是通向种种开放可能性的实践的解释;不是普遍的理论说明或一个理论的语句系统,而是局部的或境域化的;不是永恒占有,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充满斗争和策略干涉的流通(circulates)领域。科学认识论不能同科学的政治学截然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5.
起源问题隐含着人类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这是一种用最简单的概念和径路寻求把握世界的方式、方法。弦论是以能量概念为核心,使能量可用自然科学语言描述,进而把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推进到可描述的底线。这是继古代朴素的起源学说和近代形成的以物质概念之后在自然观方面的重大创新。这种转换是一种视阈性的转换,从而确立了以能量及其演化为核心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主体生存论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科学心理学主体拥有的是逻辑实证主义与逻辑主义科学观,缺少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活动与人文之间深刻关联的理解与把握,缺少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立足基础的反思精神。心理学主体生存论探新是对心理学主体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使其生存方式从理性层面的价值无涉走向文化层面的价值涉入,从逻辑层面的隐身形象走向现实生活的开放主体,从有意回避责任到肩负责任感。心理学主体生存论新探不仅使心理学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对于心理学而言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抹上一层浓郁的文化个性和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虹膜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发展至远距离虹膜识别分支。文章介绍了远距离虹膜识别概念的起源,定义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并阐述了不同阶段远距离虹膜识别的不同定义,和当前广泛使用的远距离虹膜识别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现实:新的实践领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虚拟现实在引起技术领域轰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哲学层面上的思考:虚拟现实中的事物是物质吗?虚拟现实给社会实践带来了什么样的意义?本文观点是:虚拟的事物非物质,但虚拟开创了一个新的实践领域,正是这个基础上,虚拟现实张扬着它的现实意义,也孕育着它的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的统一拉伸断裂准则——椭圆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的强度与破坏理论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应力下的屈服或破坏规律,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400多年以前,伽利略在研究砖、铸铁和石头的拉伸断裂时,发现当施加应力达到一临界值时材料发生断裂,这即是最大正应力准则或第一强度理论。随后库仑在研究士和砂岩的压缩强度后,于1773年提出:当材料的破坏沿着一定剪切平面进行时,  相似文献   

20.
智力与文化:一种新的视域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呈现出文化转向运动,开始关注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属性.文化成为智力的一个重要解释维度,智力与文化的关系被前所未有地关注,曾经独立的智力研究与文化研究表现出一种新的视域融合.本文以智力与文化的关系模型为起点,循着智力的内隐理论与外显理论两条研究路径,重点探讨了心理学家对智力与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认为这些研究促进了人们对智力本质的宽泛理解,为进一步的文化智力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