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隐喻思维能力的训练,以隐喻认知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句段、篇章隐喻翻译的教学讲评、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测试评估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翻译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对"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容与途径、价值及意义、实践探索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希冀能对翻译教学有所裨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转换新解     
李平 《科技咨询导报》2013,(31):254-254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给翻译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也要求译者具有相当的能力水平。英语重形合,而汉语则重意合。有人还很形象地将英语比作树形结构,而汉语是竹形结构。语言哲学家皮尔士和奎因早起提出了"语言意义的不确定论",而提出"化境说"的钱钟书先生也曾谈到:"语言文字鬼黠如蛇,合离兼别,其故莫祥,成俗相因,积重难返。"这都告诉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该文旨在解读对转换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平 《科技资讯》2014,(34):236-236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个句子就出现一个隐喻。"(Lakoff&约翰逊,1980:1)该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基本技能,如直译、意译法、替代法。  相似文献   

4.
刘昂 《科技信息》2011,(12):I0170-I0170,I017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映射过程。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尤其是诗歌隐喻翻译。诗歌隐喻翻译对译者来说是重点之一,因为诗歌中无处不存在着隐喻。本文以Lakoff的概念隐喻为基础,通过对"旅夜书怀"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试图探讨原著与两个译本反应的心理映射是否一致,为隐喻翻译的策略和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英汉隐喻翻译中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翻译的同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直译、意译、将一种文化中的形象比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对应的已有的形象比喻、采取直译并附带解释或注释的形式以及用汉语的对句结构来翻译英语中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同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英语广告中隐喻的内涵及翻译技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科技信息》2007,(22):178-179
广告隐喻不仅具有一般语言学上的认知意义,而且直接服务于广告交际目的。广告隐喻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互作用,将事物经过性质的投射和融合,加深了对广告的注意、理解和体验。本文将贝尔的认知模式中文本转换过程运用在广告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从而探析广告隐喻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7.
陈小荣 《科技信息》2010,(36):I0139-I0140
Fillmore提出的框架理论对隐喻翻译极具指导意义。框架理论在隐喻翻译中有两种情形:相同框架下的隐喻翻译和不同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无论是在哪种框架下隐喻翻译都注重喻体的重要地位,以喻体为本。  相似文献   

8.
全权 《科技信息》2009,(32):158-158,161
许多字典和书籍都把be deeply in debt译成"债台高筑",一直以来,这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译法。然而,从隐喻特别是容器隐喻的角度看,英文与中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象:be deeply in debt是陷入其中,而"债台高筑"则是凸起于地面上。本文通过分析be-in-something关系的容器隐喻及其已有的对应翻译,力求找到be deeply in debt的新译文。  相似文献   

9.
英汉隐喻翻译中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翻译的同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直译、意译、将一种文化中的形象比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对应的已有的形象比喻、采取直译并附带解释或注释的形式以及用汉语的对句结构来翻译英语中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同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基础,以广告隐喻的翻译实例作为语料,分别从语境关系顺应和结构客体顺应的角度探讨了广告隐喻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性。通过研究表明,在广告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译语选择须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使译文取得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应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隐含的文化信息,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求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语言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12.
林飞  陈达 《科技信息》2011,(8):I0035-I0036
翻译和隐喻从表面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认知的层面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翻译与隐喻在构建过程中的相似性,提出隐喻可视为语内翻译,以及隐喻翻译的关键是要找到共同空间的观点,并据此阐释英语隐喻翻译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瑢 《科技信息》2010,(30):39-40
林纾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上,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忠实论"、"文风论"、"比较论"。从林译狄更斯小说可以发现林纾的翻译理论虽然生涩,其中对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也显粗浅,但还是触及了狄更斯及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林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小说观,为后来的翻译实践和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能指和所指的角度看隐喻的符号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实现英汉语之间隐喻的翻译,特选取符号学的符号概念来研究不同来源的隐喻的翻译.具体从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来分析不同层面,包括字词、句子和语篇隐喻的翻译,提出了几种从符号的角度进行隐喻翻译的具体翻译方法.研究发现,从符号的角度能更准确更恰当地实现英汉语隐喻的翻译,希望能给符号学与语言翻译实践进一步的结合带来一点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为了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保持隐喻特征,并成功传递文化内涵,本文提出了直译法、转换喻体法和解译法三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琼 《科技信息》2010,(26):I0156-I0156
在英汉习语中,存在不少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又有所差异。本文从隐喻认知角度对英汉"手"的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到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这不仅反映了"手"这一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所表示的隐喻意义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单丽雯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7):93-93,92
诗性隐喻是指通过个体思维的努力将不相像的事物结合到一起,其核心即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原来没有被人发现的客观联系。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给读者的联想意义有差别的问题,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用概念转换法来解决诗性隐喻的翻译。将本体和喻体的联想意义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来,保证联想意义在译文中等值的语境效果,以期说明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诗性隐喻翻译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19.
"味觉论"有两个层次:1.理论话语层次,认为中国人的审美话语是以"味"为中心隐喻;2.审美心理层次,即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发源于味觉。我们认同于前一个层次的味觉论,因为中国古代的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对于后一个层次的味觉论则至少应当持一种存疑态度,因为就审美意识的起源来说,中国人不应当和西方人不同。  相似文献   

20.
徐怡 《科技信息》2010,(26):I0140-I0141
翻译界近三十年来有"神似论"与"等值论"之争。就英汉互译来说,我比较认同前者的观点。要做到"神似",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运用不可忽视。本文从颜色,联想和比喻,语义及语境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化差异是英汉互译中,译文无限接近于原文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